目前全國最年長的老紅軍之一彭煥生:
長征,一生抹不去的記憶(聽老紅軍講長征故事(3))
彭煥生,現年106歲。1910年出生於江西省吉安市,從小失去雙親,為地主打長工。1930年上井岡山參加赤衛隊,后來成為中國工農紅軍第一軍團的通訊排排長,走完了兩萬五千裡長征。 |
“長征雖然條件艱苦,但紅軍戰士情誼比天高,都團結在一起,勁往一處使,再大的困難也都克服了!”
老人穿著紅軍軍裝,就靜靜地坐在那裡,若有所思地凝視著遠方。106年歲月的風霜洗禮,在他臉上刻上了太多歷史的痕跡:1930年參加革命,當紅軍、打鬼子、謀解放,老人用一生見証了中國革命的偉大勝利。
老人說,盡管身經百戰,但他永遠忘不了懋功會師時漫山遍野隨風飄揚的紅旗,忘不了二萬五千裡長征路上的嚼草根、煮皮帶吃……
這位老人叫彭煥生,江西吉安人,是目前我國尚健在最年長的老紅軍之一,也是經歷過五次反圍剿、全程走過長征路的歷史見証者。9月上旬,記者來到彭老位於天津警備區第一干休所的家中,聆聽了老人100多年的人生故事。
“我生來就是小奴隸,穿上軍衣就沒想過脫下!”
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這話一點兒不假。
彭老出生於江西省吉安縣長塘鄉磨灣村一個貧苦的農民家庭,從小便失去了父母,在地主家當長工。按照彭老自己的話說,他不僅是個孤兒,還“生來就是小奴隸!”
1930年春,紅軍進攻長沙,磨灣村組織起了農民協會。聽說要組織蘇維埃政權,打土豪、分田地、除惡霸,受盡壓迫的彭煥生興奮極了,便立馬想到了參加農民協會。
同年7月,紅軍進攻長沙,農民協會幫助紅軍攻克了吉安。后來,農民協會的干部對大家說紅軍是窮人的隊伍,是保衛窮人利益的,主張打土豪、分田地,便號召大家參加紅軍來保衛吉安。彭老當時覺得參加紅軍當然很不錯,還能有口飯吃,於是和大家一起報名參加了紅軍,進入了革命的隊伍。
“父親參軍離開家鄉不久,磨灣村就被國民黨燒沒了,父親得到消息后,雖然很傷心,但反而更堅定了他一心跟著紅軍去打仗的決心!”彭老的大兒子彭京林對記者說,“他常說,踏上革命的道路后就一直悶頭往前闖,即使是后來長征路上那麼困難,打仗那麼危險,他也沒想過回頭,更沒后悔過。”
“‘一把盒子槍,一台電話機’干革命!”
老人說,他很幸運,參戰無數,卻沒有挨過一個槍子兒。講起血雨腥風的戰爭歲月,彭老顯得十分淡然,大概他早已將那些生死瞬間化為平淡、埋在心底。
即便如此,有一場戰斗還是讓老人畢生難忘,至今談起依舊老淚縱橫,那就是歷史上著名的湘江戰役。
1934年11月底,長征已經一個多月,前三道封鎖線都一戰突破。蔣介石便調湘軍北下、桂軍南上、粵軍西追,30萬大軍三面合圍,逼迫紅軍西至湘江。為了掩護黨中央安全過江,彭老和戰友們與敵軍展開了殊死的決戰,他們以劣勢的兵力和裝備,與佔絕對優勢的敵人逐個山頭地爭奪,逐個山頭地死守。
12月1日,戰斗更為慘烈,湘江兩岸洒下了無數紅軍將士的鮮血。到當日下午5點,黨中央機關和紅軍大部隊終於渡過了湘江。經過5晝夜的激戰,終於撕開了敵重兵設防的4道封鎖線,粉碎了蔣介石將紅軍圍殲於湘江以東的企圖,但紅軍也付出了極為慘重的代價。
戰役的慘烈程度,也許隻有親歷過的人才能了解。如今談起這段往事,老人不願再提,他說他隻記得,身為通信兵的自己“誓死也要背著通信設備”﹔隻記得“身邊的戰友成批成批地倒下,尸體堆成山”﹔隻記得“子彈好像特別姑息自己,總從身邊飛過”﹔隻記得,“湘江的水好深好深,還夾著血腥味”……
“一把盒子槍、一部電話機,這就是父親全部的作戰裝備!”彭京林對記者說,“父親身體瘦小,背著德國造的‘黑匣子’實在不輕鬆,但他始終堅守著自己的崗位,直到革命勝利。”
“革命勝利時,30個同鄉人,隻剩我1個!”
1972年,彭老因為嚴重的胃潰瘍做了手術,胃部被切去了2/3。老人打趣地說道:“長征不辛苦,只是把我的胃搞壞了!”
據老人回憶,紅軍過草地時,食物極其匱乏,往往先頭部隊過去之后,能吃的草根都剩的不多了。
“由於食物有限,父親就開始找野花吃,把採摘下來的野花揉碎了塞到嘴裡,父親到現在還記得,長征時吃了不少野花。”彭京林對記者說:“還有就是吃皮帶,把皮帶用刀切成‘小丁子’,用水煮著吃,高原水開不了,皮帶難以下咽,但不吃就走不出草地呀!”
說到這裡,彭京林把從父親那裡聽來的故事講給記者:當時父親是班長,一天,他手下有個戰士在沼澤裡抓了條小魚,送到他面前要給他吃,父親說什麼都不同意,並說:“你年歲比我小,你吃了補充營養,咱們一塊兒走出草地!”一番爭執后,戰士拗不過班長,隻得吃了小魚,后來兩人一同堅持到了革命勝利。
新中國成立后,當初的戰士已經成長為我軍高級將領,一年春節,他特意來天津看望自己的老班長,兩人相見,感慨萬千,“長征雖然條件艱苦,但紅軍戰士情誼比天高,都團結在一起,勁往一處使,再大的困難也都克服了!”
說起長征時的困難和艱辛,老人幾度落淚。他說,他親眼看著自己的同鄉112師機關炊事班長(名字已無從考証),背著行軍鍋,過雪山時被側風吹下山崖,自己卻無能為力﹔看著年輕的戰友為了給大伙試吃野草,中毒身亡,身邊戰友都十分心痛。彭老說,到全國解放時,同鄉一起出來的30個弟兄,就隻剩自己1個人了。
“我從沒見過這麼多人,這麼多紅旗!”
老人愛唱歌,有一首歌,他現在還會唱。
“紅軍兩大主力,翻過綿綿山脈,我們勝利會師了,歡迎紅四方面軍,參加蘇維埃中心力量,我們百戰百勝,揮師進四川……”這首歌叫《懋功會師歌》,是1935年懋功會師時傳唱開來的。
遵義會議后,紅一方面軍在毛澤東的指揮下,四渡赤水河、巧渡金沙江、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擺脫了數十萬敵軍的圍追堵截,1935年6月到達四川西部的懋功地區與紅四方面軍勝利會師。
長征雖然異常艱苦,但沒有一個戰士叫苦,因為他們不僅擁有樂觀的心態,更有著堅忍不拔的意志品質。說起懋功會師,彭老凝重的神情變得喜笑顏開,他說永遠也忘不了那滿山遍野迎風招展的紅旗,看著前來會師的各路戰友,自己心情十分激動。“我從來沒有見過這麼多人,那一瞬間,我真的覺得革命勝利了,看到全國解放的曙光了!”
隨著革命斗爭的不斷深入,紅軍戰士的夢想漸漸成真了。新中國成立后,彭老繼續默默無聞地為軍隊、為國家做著貢獻。1966年,彭煥生從天津市紅橋區人武部政委的位置上退下,開始了離休生活。
採訪中記者發現,盡管40多年過去,彭老已經106歲了,但他身體依舊硬朗,身上並沒有什麼器質性疾病,每天還能自己上下樓梯,能在干休所工作人員和子女的陪伴下到院子裡走走,散心消遣、呼吸新鮮空氣。
說起父親長壽的秘訣,彭京林說:“除了身體底子好外,大概是老人吃了太多苦的緣故,‘大風大浪’經歷過來后,心態平和,不急不躁,也更珍惜今天美好的生活吧!”
“兒孫們去當兵,我心裡高興!”
老人現在住在天津警備區第一干休所一座整潔的二層小樓內,他的臥室在二樓,每天自己上下樓,從不用別人攙扶。
“老人身體硬朗,能自理的事絕不找人幫忙,到現在有些衣服都還是自己來洗。”彭京林對記者說,“不僅如此,父親的生活也十分節儉,給我們做出了榜樣!”
有一年,彭老睡覺從床上掉下來摔傷了腿,那是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老式木床,足有1米高。子女們見狀,立即到商場選了一張矮床,定好下午就送貨。回家后,彭老的小兒子拆老床,彭老當時就急了,說子女們“瞎花錢”,急得把眼睛都瞪圓了,“沒辦法,我們又回商場,把床給退了。”彭京林說。父親節儉朴實的作風和雷厲風行的軍人氣質時刻影響著自己的家庭。
彭京林介紹說,現在父親生活規律,基本自理,他平時愛看軍事節目,最愛穿軍裝,穿上就不願意脫。彭老總說“年輕人就該為國家多干點事,這樣咱們的日子才能越過越好!”現年66歲的彭京林也曾是一名軍人,1968年到南海艦隊服役。據他介紹,他的弟弟妹妹也當過兵,大姐去過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老人特別支持兒孫們參軍,五個子女中的兩個兒子參了軍。“也許這就是父親精神的一種延續和傳承吧!”彭京林說到這裡,開心地笑了。
彭京林的兒子彭超是80后,在爺爺的影響下,18歲的他也穿上了綠軍裝,到爺爺曾在的裝甲一師當了一名通信兵。“爺爺給我講爬雪山、過草地的故事,讓我很受感觸。現在咱們趕上好的時代了,但我們應該繼承紅軍革命傳統,讓長征精神薪火相傳。”彭超說。
(邢邦明、魏紅光參與採寫)
《 人民日報 》( 2016年09月18日 06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