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軍事

中俄聯演觀察:實戰促融合 融合助實戰

2016年09月21日08:36 | 來源:解放軍報
小字號

上圖:9月16日,中俄“海上聯合-2016”軍事演習在湛江以東海空域舉行了海上聯合機動、聯合搜救、聯合登臨檢查等5個科目演練。圖為紅方第一艦艇編隊進行聯合登臨檢查演練。本報記者 穆可雙攝

“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9月19日下午,參加中俄“海上聯合-2016”軍事演習的雙方艦艇鳴響汽笛,在湛江以東某海域舉行分航儀式。兩國海軍官兵揮手致敬,依依惜別,奔向新的航程。

硝煙散盡,雖然海面上沒有了戰艦的航跡,但記者的思考未曾停歇,海軍新聞發言人梁陽幾天前的話仍在耳畔回響——

此次演習旨在鞏固發展中俄全面戰略協作伙伴關系,深化兩軍友好務實合作﹔增強中俄兩國海軍共同應對海上安全威脅能力﹔進一步提高中俄兩國海軍海上聯合防衛行動組織指揮水平﹔研究探索進一步提高聯演實戰化的方法路子﹔優化規范中俄海上聯演的組織實施方法。

這些目標實現得怎樣?盤點這場演習,記者更加清晰地發現:兩國海軍正攜手走向“深度融合”。

聯合的前提,是真誠地信任對方。而兩國海軍相互信任的前提,則離不開實戰化訓練場上炮火硝煙的洗禮

“不打不相識!”抹了抹額頭上的汗珠,紅方第一艦艇編隊指揮員、某驅逐艦支隊支隊長翟保然感慨地對記者說。

在聯合防空演練中,“狡猾”的藍方戰機、導彈的偷襲讓紅方防不勝防。中俄兩國海軍艦艇編隊不斷變化防空隊形、靈活運用防空戰術戰法,與藍方在海天之間斗智斗勇、激烈拼殺。

翟保然告訴記者,今年中俄聯演採用自由對抗的形式,導演部把兵力撒在大海上,互相不通報位置,紅藍雙方必須自主發現、自由攻擊,逼著雙方指戰員必須使出渾身解數。

演練越是貼近實戰,中俄雙方融合就越深。記者在現場看到,中俄參演官兵如臨大敵、如箭在弦,所有操作崗位全面進入戰斗狀態,雷達、情報、作戰等要素隨時都在交換數據信息,雙方的聯合性、融合性、實戰性大大增強。

“如果沒有很高的戰略互信、軍事互信,雙方就不可能組織實戰化程度這麼高的演習。”紅方指揮員、南海艦隊副司令員俞滿江向記者介紹,中俄海軍首次組織紅藍雙方在統一作戰背景下“背靠背”展開作戰籌劃和實兵對抗,並先后進行了聯合防空、聯合反潛、聯合海空尋殲、聯合立體奪控島礁等科目演練,直指海軍部隊的核心軍事能力。

發生在演兵場上的一幕幕充分表明:聯合的前提,是真誠地信任對方。而兩國海軍相互信任的前提,則離不開實戰化訓練場上炮火硝煙的洗禮——

在聯合立體奪控島礁演練中,身著不同顏色迷彩服的兩軍陸戰隊官兵密切協同、並肩沖擊。此前的岸上准備階段,他們先后參觀了對方的武器裝備,組織了軍事技能交流和連戰術綜合演練,通過一起研究作戰計劃、組織戰斗協同,相互交流作戰指揮理念、兵力運用方法,使指揮、控制、協同更加默契。

此次聯演,三亞艦艦長王先軍發現大家的客套話少了,開門見山、單刀直入提問題的多了。王先軍坦言,雙方坦誠相待、沒有保留,越來越有一家人搞訓練的味道。

“不同顏色的迷彩,被硝煙染成一個顏色﹔不同膚色的臉龐,被汗水凝成一個樣子。”記者深感,在更高層次和更深內容上展開更大強度的實戰化對抗訓練,有力地提高了兩國海軍的聯合質量。

縱觀此次中俄聯演的成功,不僅在於兩國海軍建立了高水平的聯訓機制,更在於雙方高度自覺的聯合意識

17日上午,記者走進紅方指揮所看到,盡管語言不同、作戰思維有別,但身著不同迷彩服的兩國參謀人員,毫無障礙地使用統一的信息系統擬制作戰文書、傳遞情報信息、下達指揮命令,實時調動兩國海軍官兵參與演練。

“以往與外國海軍組織聯合演習,指揮作業全靠海圖和紙筆,通聯全靠無線電以及燈光信號等傳統手段。”紅方副指揮員、南海艦隊作戰處副處長林龍談到,指揮控制難的“瓶頸”不突破,組織聯合訓練就始終隔著一座山。

為了解決這一難題,海軍相關部門不等不靠、主動作為,短時間內便搜集整理了雙方的軍事需求,為中俄海上聯合演習量身打造了一套集指揮通聯、文電收發、態勢顯示等功能於一體的專用信息系統。

隨著指控模式的突破,兩國海軍聯合訓練從“形聯”走向“神聯”。此次聯演,雖然要求聯合導演部、聯合指揮部、水面艦艇混合編隊“三級”指揮體系混合編成,全程混合編組、聯合指揮、聯合行動,但雙方指揮員始終配合得十分默契。

實地觀戰,一位軍事專家深有感觸地說:縱觀此次中俄聯演的成功,不僅在於兩國海軍建立了高水平的聯訓機制,更在於雙方高度自覺的聯合意識。

誠如斯言,主動聯合的意識如今已滲透到兩國海軍聯演的方方面面——

“以往,兩軍雖然走到了一塊,但演練全程主要是熟悉程序,雙方無需太多溝通和商量。”中方執行導演、海軍副參謀長董軍談到,“此次演習,無論是指揮機構編組,還是水面艦艇和陸戰分隊編組,都是雙方兵力混合編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高度融合。”

記者留意到,此次聯演在港岸階段不但組織了體育比賽和參觀交流,還首次將雙方官兵港岸軍事競賽、戰技術交流納入聯演內容,通過軍事科目交流增進友誼、加深聯合。

雙方在演習總結講評時認為,演習實施上實現了由練程序向練謀略的轉變,不僅練深練細了戰位協同、單平台協同和系統協同,更提高了混合編隊體系作戰能力。

湛江觀訓,一幅兩軍走向“深度融合”的畫卷正在我們面前鋪展。

兩國海軍聯手出擊,最永恆的動力是維護和平的使命意識,最可喜的進步則是聯訓組織實施的規范化

此次參演的中方艦艇,大多是第一次參加中俄聯演。然而,他們與俄方多艘多次參加聯演的艦艇配合默契,表現出了較高的聯合素養。

“規范化是此次聯演的一大亮點,也是我們較快進入角色的有力支撐。”談及原由,廣州艦艦長陳剛說,“大到編隊行動,小到作戰文書的行文,都有成熟的規范和模式。”

征得他的同意,記者隨手翻閱了《對抗安全規定》發現,以艦載直升機安全這項為例,起降條件就詳細到了能見度、雲底高、載艦橫搖縱搖等數十個詳細參數限定。

“不怕有分歧,就怕沒規范。”對此,三亞艦艦長王先軍深有體會,“有些規范確實和我們平時的訓練習慣有出入,但這也恰恰體現出規范化的重要性。”演習中,三亞艦和俄方“維諾格拉多夫海軍上將”號聯合保交,雙方作戰習慣不盡相同。發現目標后,是自主打擊還是編隊統一調配火力?如果請示,向誰請示?開火權限最大下放到哪一級……

“如果這些不在演習前規范,聯合編隊不僅容易出現混亂,影響作戰,甚至還可能危及自身艦艇安全。”王先軍說,其實不光是中俄聯演,所有系列演訓活動都是這樣,制度的成熟規范是一個演習活動成熟的重要標志。

演習轉入實兵行動的當天早晨,藍方指揮員、某驅逐艦支隊支隊長盧飛雲向雙方總導演上報作戰方案。記者注意到,這份作戰方案沒有像以往那樣用文字呈現,隻有“簡單”的兩張紙,一張圖——演習態勢圖、一張表——協同計劃表。對此,俄方總導演、俄海軍副司令費多堅科夫看得很認真,並滿意地表示:“你的方案很清晰,我沒有什麼疑問了。”

一起把圖看懂的過程,就是規范化的過程。這次演習中,雙方對至關重要的作戰文書進行了大量的對接和統一,最終吸取了俄方簡明直觀和我方嚴謹規范等特點,作戰文書主要採用“一圖一表”進行表示,並輔以文字注記的形式。

聯合,在規范中深化。信心,在規范中積累。中俄聯演結束之際,中方總導演、海軍副司令員王海談到:兩國海軍聯手出擊,最永恆的動力是維護和平的使命意識,最可喜的進步則是聯訓組織實施的規范化。(張科進 陳國全 歐陽浩)

(責編:邱越、黃子娟)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