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河,紅軍為什麼能(遠望台)
大渡河,長江的支流之一,總長1000多公裡,兩岸懸崖陡峭,河面並不很寬闊,但是水流湍急,附近百姓都知道,不管水性多好,一旦失足落入,生還的可能性都很小。要想渡過大渡河,隻能靠木船擺渡,將船拉到渡口上游幾裡之外,然后放船,船工奮力闖灘,借助極快的水流速度,才能將船斜沖到大渡河對岸。
1863年和1935年,分別有兩支軍隊來到了大渡河邊。間隔72年,橫亙在他們面前的是同一天險大渡河,但不同的是兩支隊伍的結局:1863年,太平天國石達開的部隊在大渡河邊被清軍包圍,最終四萬農民起義軍全軍覆滅,血流成河﹔1935年,中央紅軍強渡大渡河,絕處逢生,粉碎了敵人徹底消滅中央紅軍的企圖,創造了繼續北上長征的軍事奇跡。同一條河,不同的結局,個中原因值得我們深思與探究。
首先,紅軍執行了正確的指揮和戰略方針。蔣介石斷定中央紅軍一定會避免走石達開的舊路,也決心利用大渡河圍困住紅軍,並一舉消滅紅軍。蔣介石根本不相信精通歷史的毛澤東會選擇走與石達開一樣的舊路,所以他並沒有把防守的重點放在這條舊路——從冕寧向北的安順場。而毛澤東正確分析當時的形勢,認為石達開之所以兵敗大渡河,是由於其貽誤了渡河時機和沒有處理好與當地彝族人的關系等原因,紅軍隻要避免這些問題,就不會重蹈石達開的覆轍。此外,在先頭部隊強渡大渡河成功后,通過計算和比較擺渡的時間和敵人追擊部隊達到的時間,中央果斷形成了新的渡河方案:兵分兩路,一路繼續渡河,另一路奔襲至瀘定橋,從那裡奪橋渡河。
其次,廣大紅軍指戰員甘洒熱血、不怕犧牲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是強渡大渡河取得勝利的根本保障。由17名紅軍戰士組成的首批渡江突擊隊迎著川軍的火力,借助小木船艱難地靠向對岸。在岸邊的紅軍戰士一邊焦急地注視著渡河突擊隊,一邊用有限的重機槍火力封鎖住川軍的攻擊。最終紅軍突擊隊佔領了大渡河安順場渡口北岸,這些紅軍戰士的名字也永遠在長征史上熠熠生輝。
最后,中國共產黨實行爭取、團結、聯合少數民族群眾的民族政策。特別是劉伯承與彝族沽基家族首領小葉丹的彝海結盟,為紅軍突破天險大渡河爭取了寶貴的時間。劉伯承來到彝區后,與沽基家族的首領小葉丹進行了會談,從解釋黨的民族政策,闡明紅軍北上抗日的努力,到勸說彝族不同家族之間要團結一致,共同反抗欺壓彝族人民的國民黨軍閥,一直到紅軍過路的種種細節和滿足彝族人民的要求等,共產黨人的真誠和開明讓彝族群眾甚為感動,首領小葉丹還與劉伯承結為兄弟盟友,要求參加紅軍的彝族青年立即加入了隊伍。這一段歷史,為長征添加了民族團結的一頁。
大渡河水依舊年復一年的洶涌澎湃,仿佛在向駐足的人們訴說遠去的歷史。曾經有兩支軍隊的命運與這條大河緊密相連,他們的面前是同一條河,但結局不同,因為,不同於石達開的太平軍,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紅軍具有自身的先進性和正確的戰略戰術,不僅能夠渡過大渡河,而且能夠攻克渡河之后的種種艱難困阻,從一個勝利走向新的勝利。
《 人民日報 》( 2016年09月25日 11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