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眼”開眼,揭開世界級工程神秘面紗

9月25日,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在貴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平塘縣落成啟用。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賀信中說:“它的落成啟用,對我國在科學前沿實現重大原創突破、加快創新驅動發展具有重要意義。”記者第一時間深入現場,零距離揭開這項世界級工程的神秘面紗——
“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這是出自唐代王之渙《登鸛雀樓》中的詩句。隨著“中國天眼”正式落成啟用,“千裡目”一詞被賦予了新的時代意蘊。
清晨時分,從貴州省惠水縣驅車向南,沿銀百高速轉縣道再穿過一段狹窄山口,“長”在平塘縣克度鎮金科村大窩凼“坑”裡的“中國天眼”——世界上最大的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英文簡稱:FAST)便赫然出現在眼前。
大窩凼裡筑“天眼”
天坑,這種鬼斧神工的自然奇觀,在黔南比比皆是。“盡管‘長’在天坑裡的‘中國天眼’‘身段’很低,它扎根在一片喀斯特窪地中,但‘目光’很遠,射向百億光年外的宇宙太空。”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FAST工程辦公室主任張蜀新告訴記者,“FAST工程項目2007年正式立項,2011年開工建設,承載著中國射電天文領跑世界的光榮與夢想。”
踏著蜿蜒的棧道登上FAST觀景台,旋轉式上升的懸空挑台與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相呼應。放眼望去,大窩凼裡FAST的壯觀景象盡收眼底——總面積達25萬平方米的反射面看起來像一口超級“大鍋”,網格爬滿了“鍋”底,向上延伸“咬住”環梁,反射面面板一圈一圈鋪滿索網的空隙,構成一隻仰望蒼穹的“巨眼”。
來到FAST工程現場,記者用腳步去丈量FAST的“眼界”——“鍋蓋”上總長度約1.6公裡的圈梁有如一道環形大橋,將上萬根鋼索牢牢固定住,而形似宇宙飛船的饋源艙則由6根拉索連接6個饋源支撐塔懸吊於反射面面板之上。走在足夠兩人並排同行的鋼橋上,腳下是雞蛋粗細橡膠表面的索繩,一種強烈的震撼感和自豪感油然而生。
“‘中國天眼’為何會選址大窩凼?”記者將這個腦海裡突然冒出的問題拋給了FAST工程台址與觀測基地系統總工程師朱博勤,從1994年FAST的選址開始,他見証了“中國天眼”建設的全部過程。
“新一代大射電望遠鏡的工程名稱經歷了LT、KARST、FAST/SKA、FAST幾個階段,每個階段都有不同的台址要求,在技術要求和對台址的要求也愈發清晰的同時,對窪地的尺度和形態要求也更具體了。”朱博勤說,在對24個窪地的地形高程數字化、地形典型剖面分析和開挖土方量擬合等具體工作的基礎上,對大窩凼、打多、尚家沖還開發了FAST工程土方量開挖擬合地理信息系統,在確定球半徑、開口半徑、球冠底部高程、球中心的平面坐標后即可計算需開挖的土方量。最終的結論,大窩凼是建設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最好的場址。
“變形大鍋”隨天動
古羅馬的西塞羅曾有句名言:“如果一個人能對著天上的事物沉思,那麼在他面對人間時就會更加高尚。”今天,“中國天眼”的落成啟用,見証了中國科技人員默默奮斗,化篤實守正之志為仰望蒼穹之功。
讓我們把目光再次聚焦到這500米口徑的“鍋”,的確是口名副其實的“變形大鍋”。“我們的最初設計理念源自美國阿雷西博望遠鏡。但跟阿雷西博相比,主動反射面系統是我們的創新之一。”國家天文台FAST工程總工藝師王啟明說,FAST工程的索網結構可以隨著天體的移動變化,帶動索網上的4450個反射單元,在射電源方向形成300米口徑瞬時拋物面,從而極大地提升了觀測效率。而主動反射面讓“中國天眼”擁有更廣的觀測范圍,能覆蓋40度的天頂角。
記者注意到,每塊反射面面板上都有像篩子一樣的密孔。據國家天文台工程師翟學兵介紹,這樣的創新設計,一是為了減少風負載,二是提高透光率,讓天線面下能長草,避免水土流失。
在反射面面板上面,還有不少黑色的物體。已在FAST工程工作7年的國家天文台副研究員錢磊說,這些類似液壓泵狀的物體叫促動器,促動器最大可以伸縮1米。也就是說,根據觀測需要,促動器可以將“大鍋”左右前后移動。
其實,“中國天眼”的建造工藝也是精益求精,由此也推動了多領域裝備制造能力的提升:
——主動反射面的索網具備高彈性、抗拉伸、抗疲勞特征,其500兆帕的超高應力幅,是國家標准的2.5倍﹔
——幫助反射面變位的2000多個液壓促動器通過伸縮實現精確定位、協同運動,還可將自身各項狀態信息上報給控制系統,滿足適時跟蹤、換源等運動要求﹔
——提出大射電望遠鏡饋源支撐的光機電一體化創新設計,將饋源支撐結構系統自重降至30噸,既降低造價,又提高穩定性……
來到“大鍋”底部。隻見在大“鍋蓋”的中間,有一個12邊形的物體,被6根大跨度柔索牽引懸在高空中。
“它的名字叫饋源艙,裡面裝置有饋源,也叫做超寬帶接收機,是FAST接收和回傳信號的最核心部件,整個射電望遠鏡的反射面所接收到的全部宇宙信號,都靠它來收集。”FAST工程測控系統總工程師朱麗春說。
其實,FAST也並非“百毒不侵”。它的觀測原理是通過反射面來接收宇宙中由天體物質的能量所發射出來的電磁波,從而進行分析。FAST的靈敏度非常高,極易受到電磁干擾,因此,需要保護台址周邊寧靜的電波環境。所以,FAST項目正式落成啟用后,其方圓5公裡將被劃為“靜默區”。這意味著,可以發射無線電信號的電子設備都將被禁止使用,工作人員要與外界聯系,隻能使用座機。
朱博勤說,在觀景台游客集散中心和觀景台上,均設有電話亭,游客們可以在固定電話上進行通話。
多少奧妙等待“天眼”解答
其實,不管是科學領域裡的研究實踐,還是科幻小說中的異想天開,在探索未知宇宙的道路上,人類一刻也沒有停下前行的腳步。
打開宇宙奧秘的工具便是望遠鏡。從最原始的目視觀測到現在巨大的光學天文望遠鏡和射電天線陣,經歷了上千年的演進變遷。“如果有人在月球上打手機,我們也是可以聽到的。”張蜀新形象地比喻FAST的靈敏度。從理論上來看,FAST能接收到137億光年以外的電磁信號,這個距離接近於宇宙的邊緣。
“跟其他射電望遠鏡一樣,‘中國天眼’最主要的兩大科學目標是巡視宇宙中的中性氫和觀測脈沖星。前者是研究宇宙大尺度物理學,以探索宇宙起源和演化,后者是研究極端狀態下的物質結構與物理規律。”國家天文台副台長、FAST工程常務副經理鄭曉年說。
“針對老百姓普遍關心的‘中國天眼’能否用於尋找地外文明,答案是肯定的。”王啟明表示,它是探測系外行星尤其是類地行星的利器。由於靈敏度提高,它能看到更遠、更暗弱的天體,通過探測星際分子、搜索可能的星際通訊信號,尋找地外文明的幾率比現有設備提升了5至10倍。
“繼今年7月3日饋源艙升艙和反射面板按計劃完成安裝后,FAST工程已經進行了2個多月的系統調試,並於9月25日正式落成使用。但要實現所有功能參數最優化,它還要在將來3到5年的試觀測中不斷調試完善。”談到FAST的發展前景時,張蜀新這樣告訴記者。
“‘中國天眼’將成為中國天文學研究的‘利器’。”鄭曉年信心滿滿地說。
圖①:工作人員對FAST的饋源艙進行施工。
圖②:FAST綜合控制大樓。
圖③:平塘天文體驗館內的太陽系模型。
圖④:工作人員在FAST控制中心內工作。
(張天南)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