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軍事

你們的業績萬古長青——獻給長征中英勇獻身的先烈們

2016年09月30日08:23 | 來源:新華社
小字號

秋意漸濃時節,首都北京,“英雄史詩 不朽豐碑——紀念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主題展”觀眾如織。

展覽舉辦地——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門前,一條以“復興”命名的寬闊馬路車似川流、人潮不息。

從復興路走近“長征路”,今天的輝煌與昔日的艱苦跨越80年時空,輝映出一條寫滿光榮與夢想的紅色飄帶。

而那一抹鮮紅,是長征中英勇獻身的先烈們用熱血染成的。

回望80年前的漫漫征途,那些信念如磐、前仆后繼的身影,早已熔鑄進他們所開創的偉大事業,化為一座座不朽的豐碑。

紅色理想至死不渝

初秋的廣西興安縣,層林疊翠,江水澄徹。

縣城西南,一座三支步槍造型的碑體高高矗立,來來往往的人們總會投去深情的目光。那是湘江戰役紅軍烈士英靈安息地的象征。

湘江一戰,中央紅軍損失慘重,由出發時的8.6萬人銳減至3萬余人。擔負后衛的紅34師和紅18團及大批失散人員被截於江東,大部戰死﹔紅14團團長、副團長、參謀長、政治處主任全部英勇犧牲……

此役,蔣介石企圖將紅軍全殲在湘江以東的陰謀破滅,中央紅軍主力得以保存,進而向雲、貴、川和陝西挺進。

不唯中央紅軍,也不隻湘江戰役。各路紅軍長征期間,動輒就要面臨3倍、5倍乃至10倍於己的強敵的圍追堵截。

據統計,紅軍長征途中進行重要戰役戰斗近600次,僅師以上規模戰斗就有120余次,幾乎每天都有一次遭遇戰。

在獨樹鎮,數百名烈士血洒七裡崗,為紅25軍開辟出一條“生死血路”。后來,這支英雄部隊先期到達陝甘革命根據地,為迎接黨中央和主力紅軍北上發揮了重要作用。

在大渡河,22名突擊隊員冒死爬上搖搖晃晃的鐵索,迎著敵人的槍林彈雨沖上去,最終奪下對中國革命生死攸關的瀘定橋,紅軍由瀕死絕境轉危為安。

兵臨貴陽、威逼昆明、巧渡金沙江、爬雪山、過草地……紅軍每前進一步都要付出血的代價。

“每一戰都有大批戰友倒下,但活下來的人毫不退縮。”從贛南一直征戰到陝北的老紅軍唐進新生前回憶,“再大的犧牲,也不能阻止我們前進,因為我們有紅色理想。”

唐進新所說的紅色理想,是建立人民當家做主的政權,北上抗日實現民族獨立。這一崇高理想,像火種一樣,點燃了像唐進新一樣的紅軍戰士胸中的火焰。

一旦有了信仰,即便是死亡也不能阻止紅軍將士前進的步伐。

長征途中,包括紅一、紅二、紅四方面軍和紅25軍在內的4支長征大軍,出發時總人數為20.6萬,沿途補充兵力1.7萬,到長征結束僅剩數萬人,其余戰死或失散在長征途中。

先烈們宛如一塊塊奠基的路石,鋪展開中國共產黨和中國革命事業從挫折走向勝利的偉大道路……

在革命事業中永生

那是一座雕像——幾名紅軍戰士圍靠在熄了的篝火前,肩並著肩,手拉著手,身上覆蓋著厚厚的積雪。他們,已經犧牲了。

那也是一個真實的故事——在野茫茫的鬆潘大草地,一個連隊炊事班的9名戰士在飢寒交迫中犧牲,全連其他官兵卻無一因飢餓而減員。

在糧食就是生命的時刻,人的靈魂得到了升華。

彭德懷目睹了這座生命的“雕像”,對警衛員說:記住,到我們死的時候,也要這樣肩並著肩、手拉著手。

天上有飛機轟炸,地上有強敵圍堵,孤軍遠征的紅軍極度缺乏保障,經常處於缺吃少穿、缺醫少藥的困境之中。生存,成為最首要的任務和最大的難題。官幫兵、強幫弱、大幫小、有幫無,是紅軍習以為常的事。

“每個人都爭著把生的希望留給戰友,把死的威脅留給自己。”今年99歲的老紅軍、原南京軍區司令員向守志回憶說,許多傷員任憑傷口發炎、潰爛也不醫治,為的是多省下一滴酒精、一卷繃帶給戰友……

一位沒有留下姓名的軍需處長,爬雪山時把所有的棉衣都分給了戰友們,自己卻穿著單薄破舊的衣服,在冰天雪地中被凍成了一尊雕像。

“多活下來一名戰友,就多一顆革命的種子。”已經101歲的老紅軍鄒衍說,“很多戰士實在走不動了,在臨死前,把自己的衣服脫下來,疊得整整齊齊放在身邊,留給后來的戰友們穿。”

“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們想到的都不是自己,而是所信仰的革命事業。”親身經歷這段歷史的楊成武曾說,“他們堅信‘犧牲我一個,自有后來人’,堅信中國革命一定能取得勝利。”

有個叫鄧仕俊的戰士在戰斗中負傷,還染上傷寒病,實在走不動了,對著茫茫草地哭了起來。師政委楊朝禮得知后,決定留下4個戰士抬著他走。后來,鄧仕俊好了起來,趕上了部隊,照顧他的戰友卻倒下了3個。

“作為個體,沒有比活下來更大的事﹔但作為紅軍戰士,他們都是無私無畏的共產主義奮斗者。”軍史專家徐焰說,許多紅軍將士雖然連姓名都沒有留下,但他們的生命,卻在活下來的戰友身上延續下來,在這支部隊不斷發展壯大的光輝事業中化為永恆。

一切為了人民

他叫什麼名字、老家哪裡,沒有人知道。所有關於他的信息加起來,寥寥數字:14歲,四川口音。

為他守了80年墓的甘肅省會寧縣魏煜一家人,叫他“小紅軍”。

1936年10月,紅軍會師聯歡大會的前一天,氣急敗壞的國民黨軍從蘭州調集飛機轟炸會寧。就在一枚炸彈即將落在魏煜身旁的時候,正在路邊寫標語的“小紅軍”飛身而出,把魏煜壓在身下。

魏煜得救了,但小紅軍卻再也沒能醒過來。

長大后,魏煜娶妻生子,3個兒子分別取名魏繼征、魏續征、魏長征,寓意“繼續長征”,以此紀念那位無名小紅軍。

像魏家人一樣,許多老百姓真正了解紅軍是從長征開始的。在國民黨的宣傳中,紅軍被丑化成了殺人放火的土匪、流寇。

“紅軍說他們是工農的隊伍,為了百姓而戰,每天還給我們工錢,和動不動就抓壯丁出勞役的國民黨軍完全不一樣。”今年102歲的支義青當年曾在全州縣鳳凰嘴渡口給紅軍架設過浮橋。

進入大小涼山地區的彝民區,紅軍即便遇到冷箭、冷槍襲擊,也絕不開槍,取得了彝族同胞的信任,留下“彝海結盟”的佳話,不少彝族青年還主動參加了紅軍。

“窮苦人民在和紅軍短暫接觸的過程中,都深深感到紅軍是自己的隊伍。”百歲老紅軍劉德元回憶說,“許多紅軍戰士寧願餓死、凍死,也不違反群眾紀律,還把從土豪劣紳家沒收來的糧食、衣物送給窮人。”

“紅軍戰士用鮮血和生命踐行著人民軍隊的宗旨,把革命的火種播撒在漫漫長征路上,贏得了沿線人民群眾的支持。”長征史專家徐佔權說,正因為匯聚起軍民魚水情深的不竭偉力,紅軍才能不斷從勝利走向勝利。

中央紅軍巧渡金沙江,是當地群眾協助紅軍找到了木船,36名漢、彝、傣族的船工,連續7天7夜,將幾萬將士渡過天險。

當茫茫鬆潘大草地橫亙在紅軍面前的時候,是當地一位60多歲的藏族通司(向導)帶領紅軍開辟了一條可以讓紅軍大部隊通過的生命線。

據有關資料顯示,僅在藏區征戰的16個月中,各族人民就支援紅軍糧食約1000萬斤,牛、羊、馬等各類牲畜總數約20萬頭。

……

今天,即將迎來90歲生日的人民軍隊正在進行新的長征。先烈們用生命履行的諾言——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依然是這支軍隊創造新的更大業績的動力之源。(梅常偉、嚴珊)

(責編:王璐佳(實習生)、黃子娟)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