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龍勝
秉承紅色基因 合力脫貧攻堅(長征路·新故事)
“紅軍岩石像條龍,岩石下面草重重。紅軍過路留佳話,瑤民牢記在心中……”這首龍勝當地老人傳唱的山歌,述說的是82年前紅軍在龍勝的故事。
1934年12月初,紅軍到達龍勝。紅三軍團在白面瑤寨會見桂北瑤民起義瑤老,為他們指明革命道路,並在岩壁上書寫“繼續斗爭,再尋光明”“紅軍絕對保護瑤民”的口號。瑤民們很感動,當下順著筆跡原樣雕刻成石刻,至今清晰可見,這就是紅軍岩。
紅軍愛民的基因,歷經80多年,仍然長存在龍勝縣干部群眾的血液中。秉承紅軍精神,龍勝人民開拓進取。2015年,龍勝完成地區生產總值56.6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6637元,年均增長14.1%。這個國家級貧困縣,去年一年減少貧困人口7000余人。
發展特色農業,為扶貧“造血”
龍勝各族自治縣是中南地區最早成立的民族自治縣,漢、壯、瑤、侗、苗等10個民族在此聚居。至2015年,龍勝16萬人口當中,貧困人口仍有29500人,“脫貧摘帽”任務艱巨。
“輸血不如造血。”作為平等鄉龍坪村的村主任,楊海意不等不靠,帶領村裡100多戶村民成立龍意農產品開發專業合作社,種植羅漢果、茶油等特色農產品。合作社與一家湖南公司合作,將農產品銷往廣東等地。
2015年,龍坪村全村人均年收入近3000元,比上一年翻一番。29歲的村民伍再清認為未來還有更大的發展空間,於是結束在廣東的打工生活回到家鄉加入合作社。“返回家鄉生活有保障,收入也穩定”。
除了“合作社+農戶”外,龍勝還以“公司+基地+農戶”“專業市場+基地+農戶”等多種形式的組織體系增加產業扶貧力度,帶動農業生產向規模化、產業化和標准化方向發展,有力促進農業增產、農民增收。“十二五”期間,龍勝整合農、林、牧、科技、扶貧等涉農部門資金1.42億元,對貧困村的特色優勢產業進行扶持和補助,“兩茶一果+特色養殖”產業結構逐步形成。
打響“梯田原鄉”金字招牌
“我們這裡1999年通上電、2003年才通公路,在這之前村民生活貧困,‘坐擁寶山而不知’。”龍勝大寨村黨支部書記潘保玉站在梯田邊,回憶起十多年前大寨村開發旅游時的情景。
距離龍勝縣城30公裡的大寨村,山高路遠。2003年,當地政府確定了旅游開發的戰略,修建縣城通往大寨村的公路。在旅游開發的第三年,第一屆瑤族六月六晒衣節打響了“梯田原鄉”的名聲。如今,大寨村的旅游越來越紅火。
“我們最核心的競爭力就是龍脊上獨特壯觀的梯田和具有特色的民族文化。這是我們的金飯碗,必須好好地開發利用。”潘保玉說。2015年,到大寨村旅游的游客突破46萬人次,258戶大寨村民僅旅游開發分紅便有400萬元,村民人均年收入超過8000元。
大寨村的發展是龍勝縣旅游扶貧的一個縮影。多年來,龍勝一直將旅游作為縣域經濟發展的“核心動力”。“十二五”期間,龍勝縣通過縣財政1.5億元資金投入,拉動了旅游業社會投資25億元,在旅游基礎設施、配套服務設施、景區景點開發建設上提檔升級,旅游接待人數從2010年的133.2萬人次增長到2015年的553.45萬人次,2015年旅游總收入46.16億元。“梯田原鄉”的招牌越發閃亮。
下大力氣抓教育扶貧
讀完鄉裡的小學,家住馬堤鄉東升村東寨的14歲少年陽仁輝,今年進入縣城龍勝實驗中學就讀。
起初陽仁輝還有些猶豫。雖說學校免了學費,可到縣城的車費、吃飯、購買學習生活用品等,對貧寒的家庭來說也是一筆不小的負擔。但龍勝實驗中學的老師告訴他,“你隻需要來到學校,其他的不用愁”。在這裡,學生除了學雜費不用交,每位學生每年還能領到1250元的基礎生活補助,作為特困生的陽仁輝還額外得到每年1000元補貼。
“根據學生住址的遠近,龍勝實驗中學按照汽車運輸公司的票價給每位學生補助交通費,最高補貼35元。” 龍勝實驗中學校長梁結說。早在2007年,在全縣學校布局調整當中,龍勝為了不增加群眾家庭負擔,開始為每個學生補貼交通費。
扶貧先扶智,龍勝縣對教育一直狠下力氣,用“小財政”辦“大教育”。幾年來,龍勝已從7.11億元的本級財政中,拿出2.3億元用於全縣學校布局調整和學校基礎設施建設,改善各學校的軟硬件條件,教育投入佔到財政投入的32.3%。此外,龍勝每年安排專項資金,發放中學及中職階段助學金、貧困生生活補助等多項助學補貼。不同鄉村、不同民族的學生都可以接受同等優質教育。
《 人民日報 》( 2016年10月06日 04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