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軍事

紅軍精神融入實際行動 改革創新破解發展難題

四川巴中 開啟脫貧新征程(長征路·新故事)

本報記者  金正波  王明峰
2016年10月21日03:36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三二年,臘月天,徐向前領兵進巴山,一仗打到得勝山,受苦人民心歡喜,江口縣紅了半邊天。”這是一首在大巴山傳唱廣泛的紅軍歌謠,當年的“江口縣”就是今天巴中市的平昌縣。

  巴中位於四川省東北部,是歷史上第二大蘇區——川陝革命根據地的中心。據介紹,有12萬巴中兒女參加紅軍,4萬多人血染沙場、壯烈捐軀,涌現出開國將軍27名。

  願苦干 不苦熬

  10月9日晨,川陝蘇區將帥碑林紀念館,沿著南龕山的台階拾級而上,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碑林長廊入口正中間“壯國威”三個蒼勁有力的大字。兩邊的石柱上寫著一副對聯:“紅軍前輩,是你們開天辟地,碑林為証﹔革命后代,有我等繼往開來,祖國放心。”

  據紀念館工作人員介紹,這是中國最大的紅軍碑林,共嵌碑4280余塊,其中紅軍將士個人紀念單碑3280余塊,紅軍英名、烈士名錄268塊,領導題字題詞、楹聯碑732塊。共刻紅軍英名、烈士名錄13.8萬﹔其中紅軍將士10415人,紅軍烈士121585人。

  碑林不遠處,紅四方面軍主要領導人徐向前、陳昌浩、李先念、王樹聲、倪志亮、張琴秋等人的雕像在紀念像園的廣場上一字排開,蒼鬆翠柏間,更顯庄嚴肅穆。

  時空轉換,歲月悠悠,當年的硝煙散盡,紅軍精神依然挺立在巴中人民心間。如今,巴中人民開啟了脫貧攻堅的“新長征”。

  巴中市委書記馮健說:“紅四方面軍在艱苦的戰爭環境中形成了‘智勇堅定、排難創新、團結奮斗、不勝不休’的紅軍精神,這是巴中寶貴的精神財富和紅色遺產。巴中將繼承發揚這種紅軍精神,‘寧願苦干,不願苦熬’,爭取打贏脫貧攻堅戰。”

  建新居 增就業

  巴州區水寧寺鎮枇杷村就是巴中市脫貧攻堅的一個典型。該村距市中心城區28公裡,地質環境惡劣、基礎條件差、貧困程度深。

  2014年以來,巴州區在該村以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挂鉤為平台,綜合實施土地整理和地質災害避險搬遷項目,全力助推脫貧攻堅和幸福美麗新農村建設。

  如今的枇杷村舊貌換新顏。一排排白牆黑瓦的嶄新樓房整潔美觀﹔一條開闊平整的水泥路穿村而過,馬路兩邊種著枇杷、蔬菜等農作物。村支部書記楊彬說:“在搬新居的同時,枇杷村通過設立產業合作社、建立養殖場、種植枇杷核桃等多種手段,解決村民就業,開拓增收渠道。安居、樂業,兩步棋一起下,老百姓的生活水平有了較大提高,人均年收入從7000元增加到11000元。”

  楊彬因數年前外出遭遇車禍失去左腿,但他憑著堅忍不拔的毅力,正帶領著枇杷村全體村民走在脫貧致富的路上……

  搞旅游 樹新風

  平昌縣駟馬鎮的駟馬水鄉,遠山橫翠,碧水環繞,已成遠近聞名的風景區。小青瓦、木花窗、吊腳樓,錯落有致。

  在當先村,每戶新居的門邊牆上都挂著一塊“幸福家庭”的牌子,主要內容分四項:興業家富、禮孝人和、庭潔院美、身健心樂,每項后面會有一顆星到五顆星不等。

  駟馬鎮黨委書記黃紹賓說:“這四項的具體標准從制定到打分,都是由村民議、村民定。把這四項通過量化方式呈現,有助於激發老百姓建設新農村的積極性和參與性。”

  村民賀軍家中開了個小商店。“搬進新居,住得舒心,生活水平也有了較大提高。去年在政府幫助下,我開了這家小店,平時生意還不錯。旅游旺季時,游客多,生意更好。”賀軍笑著說。

  正如平昌縣縣委書記蒲開文說:“政府做的好不好、群眾幸福不幸福,關鍵要看老百姓臉上是否有笑容。”

  在脫貧攻堅的“新長征”路上,巴中將紅軍精神融入實際行動中,用改革的思路、創新的舉措破解發展中遇到的難題。如今,在革命老區、秦巴山區、貧困地區“三區疊加”的巴中,越來越多的貧困戶住上了好房子,過上了好日子……


  《 人民日報 》( 2016年10月21日 06 版)

(責編:白宇、黃子娟)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