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支書肖義武——
31年,紅軍渡口講紅軍(故事·百姓影像)
肖義武給孩子們講解紅軍“四渡赤水”故事。 |
日頭洒下縷縷柔光,映得赤水河波光似絹。在貴州省赤水市元厚鎮桂圓林村“四渡赤水”戰役一渡渡口,一位頭發花白的老人正給幾個一臉認真的孩子講解著這裡曾經發生的紅色故事。老人名叫肖義武,自幼在河畔長大,對赤水河的脾性和兩岸大事小情十分清楚。1985年,肖義武被聘為市第七中學校外輔導員,從每年清明帶領孩子們祭掃紅軍烈士墓講解“四渡赤水”的故事起,漸漸聲名遠播,開始成為“四渡赤水”的義務講解員。
“風雨無阻,從青絲到白發,肖義武在紅軍渡石碑前講‘四渡赤水’紅軍故事已走過31個年頭,聽過他講解的有農民、干部、學生、軍人等各類人群約3萬多人,單團體規模的講解就超過200次。”元厚鎮黨委書記廖艷飛說,“他憑著對英烈的景仰,在沒有一分報酬的情況下,用堅守詮釋著那一份矢志不渝的紅色信念。”
1935年1月,紅一軍團攻取鹽運通道元厚鎮,成功“一渡”,戰斗結束后,肖義武的舅媽聶永珍拼死救下兩名紅軍傷員,其中一位還是朱德司令的警衛員。肖義武就成長在這種家庭環境下,從小聽長輩們講了不少紅色故事,深受紅色精神熏陶。
1976年,朱德司令托女兒朱敏來元厚尋找恩人,肖義武同舅媽聶永珍一起參加了接待,臨走時,朱敏一再囑咐陪同人員“要關心革命老區人民,讓他們幸福生活”。這句話深深觸動了肖義武,帶著這份信念和執著,擁有高中文憑的肖義武一頭扎進紅土地,干起了大隊支部書記。
當時正值改革開放初期,看著村裡的年輕人背井離鄉,紛紛外出打工,肖義武的心裡怎麼也不是滋味。“一定要改變村子,讓群眾不用離開家鄉就能致富。”肖義武親自動手,帶領群眾開墾荒山、改造良田,栽種了12萬株精品桂圓,規模達到4000余畝。
桂圓林村沒有一條通村公路,桂圓不能外運,村民仍然是“抱著金飯碗守著清貧日子”。肖義武東奔西跑,終於爭取到10公裡通村公路項目,但尚有5萬元的資金缺口,致使公路建設遲遲不能動工。當時村集體拿不出錢,群眾集資更是困難,肖義武橫下一條心,以個人名義從農村信用社貸款5萬元,補齊了不足資金,10公裡的致富道路延伸到遠方。
路的問題解決了,桂圓林村的桂圓樹搖身一變成了“搖錢樹”,肖義武開始組織群眾籌辦專業合作社,發展鄉村旅游。一時間,村裡原來走出去的年輕人紛紛返鄉創業,曾祥均辦起了鄉村旅舍、朱克湘養起了烏骨雞、王夢剛搞起了工程建設……村裡的變化翻天覆地,“家家有洋房,戶戶有產業”,村民的年均收入也跟翻筋斗一樣,漲到了9440元。
2010年,年滿60歲的肖義武在村班子換屆中走下了村支書崗位。退休后的肖義武依然沒有閑下來,他將傳承紅色精神當成一項事業,更專注於紅色義務講解員工作。他把小時候從舅舅舅媽那裡聽來的故事,進行了重新整理,對原先不知道的歷史,進行了系統研究,寫出了1萬余字的紅軍“四渡赤水”解說詞。肖義武常常教育家人和身邊群眾:“這些英雄人物不能埋沒,他們英雄的事跡不能忘記,讓周邊的人了解他們,記住他們,繼續前行,是我們每一個人的責任。”
每當村裡有“大事”發生,他總是第一個站出來,用紅色故事教育大家,用紅色精神感染他人。2009年赤水開建仁赤高速公路,元厚路段涉及征地拆遷的群眾多,矛盾突出,“老肖”主動請纓,凡是召開群眾會,他就會給群眾講述“桂圓林村冒死奉獻革命,顧全大局犧牲自我”的紅色故事,講得大家心悅誠服,到2013年仁赤高速全線貫通,他已成功處理了100多起矛盾糾紛。
2013年,肖義武患上了膀胱癌和腎盂癌,手術切除了一個腎,但講解員工作卻沒有停止,隻要有聆聽者,他隨叫隨到,熱愛的二胡可以不拉,鄉村樂隊可以不參加,但紅軍渡的講解一定要來。他常常對身邊的人說:“隻要我還能說話,還能動,這個紅色義務講解員我就要堅持下去!”
《 人民日報 》( 2016年10月25日 09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