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軍事

這裡是紅軍長征加油站,黨中央在這裡作出“到陝北去”戰略決策——

宕昌縣 紅色信仰激勵脫貧攻堅(長征路·新故事)

本報記者  金正波  銀  燕
2016年10月26日03:50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晨曦微照,甘肅省宕昌縣哈達鋪鎮紅軍長征舊址之一的關帝廟內,綠樹蒼翠,挺拔遒勁。許多游客駐足於此,聽講解員“打開”一段紅色的記憶。

  81年前,即1935年9月20日,歷經幾番惡戰的紅軍,剛從雪山草地中走出,到達哈達鋪的紅軍有14000余人,他們在這裡得到了最及時的休養和補給。哈達鋪鎮自古就是西北入川的戰略要塞和隘口,地處交通咽喉,座中四聯。又因為歷史上盛產“岷歸”等中藥材,從明清時期,這裡就商賈雲集,是古岷州最為富庶繁華的地方。

  正值庄稼成熟的季節,小鎮的繁華和安寧,讓毛澤東欣喜,接下來該向何處走?每當深夜,義和昌藥鋪裡的燭光透過木格窗戶映出偉人毛澤東剛毅冷峻的身影,中國革命的未來該往何處去?

  今天,在哈達鋪紅軍長征紀念館前的三面紅旗雕塑上,鐫刻著由毛澤東手書的“到陝北去”四字。據哈達鋪紅軍長征紀念館工作人員介紹,“紅軍在荒無人煙的藏區經過兩個多月行軍,缺吃缺穿、人困馬乏。而中國革命的前途卻幾近迷茫”。

  一個偶然的機遇,在離藥鋪不到20米的一間老房子裡發現了《大公報》《晉陽日報》等五六份報紙。這些報紙上記載的陝北有紅軍和根據地的消息,為中國革命帶來了新的希望。

  黨中央和毛主席在發現的《大公報》上得知陝北有紅軍根據地的消息后,立即作出將紅軍長征的落腳點放在陝北的重大決策。哈達鋪也由此被譽為紅軍長征“加油站”和決定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命運的重要決策地,成為一個彪炳史冊的紅色符號。

  不忘初心,繼續前進。今天的哈達鋪,是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全國30條紅色旅游精品線路之一。伴隨著蘭渝鐵路、蘭海高速的建設,哈達鋪紅色旅游迅速升溫,一批革命舊址舊居也得以保護修繕和開發利用。

  宕昌縣黨史辦主任高敦介紹,哈達鋪現存的最重要的旅游資源——紅軍長征舊址坐落於由382家店鋪組成的一條長約1200多米的街道上,這也是紅軍長征途中革命文物陳列最多原貌保存最完整的一處故址。

  日前,宕昌哈達鋪紅軍長征紀念館進行了提升布展。重新開館后的紀念館展覽面積增加到2000多平方米,展覽主題專講哈達鋪故事,突出特色。另外,還利用紀念館院內走廊陳列了一個廉政展覽,豐富了革命傳統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內容。

  更加重要的是,在長征結束80年后,哈達鋪逐漸成為一種精神象征,在這裡,紅色精神融入很多人的血液中。

  宕昌縣哈達鋪擁軍鞋業有限公司創始人高月菊是一位朴實的農家婦女。她告訴記者,當年紅軍長征路過哈達鋪時,缺衣少鞋,當地的很多婦女都爭著給紅軍送鞋子。

  “我母親曾經做過幾雙布鞋送給紅軍戰士,和紅軍結下了很深的友誼。”她說,為了將這份記憶傳承下去,也為了過上更好的生活,“我在1988年的時候開辦了紅軍鞋廠,發展到現在很不容易,歷經坎坷。如今年銷售額能達到2萬多雙,營業額達到120萬元左右。”

  紅軍當年穿著布鞋草履爬雪山、過草地。“看到這手工做出來的紅軍鞋,就會想起我媽媽,想起紅軍的故事。紅軍當年是為窮苦人奮斗的。我們這個公司雇的工人大部分是貧困戶或傷殘人士,幫助他們就業,也是讓大家都能過上好日子。”高月菊說。高月菊家的紅軍鞋,全部是工人們一針一線的縫上去的,布料和底子都特別厚實。

  在宕昌縣國家4A級景區官鵝溝景區,記者看到許多游客在印有“不忘初心,重走長征路”的紅旗上鄭重地簽下自己的名字,河南籍游客高鴻就是其中之一。高鴻說,自己是在網上瀏覽旅游線路的時候看到了關於宕昌的介紹。他先去了哈達鋪鎮參觀紅軍長征紀念館,隨后來到了風景秀麗的官鵝溝,“在哈達鋪紅軍長征紀念館看完了紅軍長征的歷史介紹之后,深感我們要銘記、弘揚長征精神,不忘初心、繼續前進。”

  圍繞紅色資源,發揚紅軍精神,打造紅色旅游,哈達鋪在脫貧攻堅中成效初顯。到2015年底,哈達鋪鎮減少貧困人口795戶3622人,貧困面由2013年底的40.11%下降到了28.14%,減少貧困率達12%,2015年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4840元,貧困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940元。

  家住哈達鋪紅軍小鎮后面的高有才,今年68歲,家有四口人,這幾年,日子好多了。“家中有4畝地種植中藥材,每年收入會有兩萬多元。有時外地來旅游的人也會買我們這的中藥材。現在的生活好了,幸福感也提升了。”高有才說。


  《 人民日報 》( 2016年10月26日 01 版)

(責編:袁勃、閆嘉琪)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