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軍事

“重走長征路”主題採訪活動掃描:不凡的道路 偉大的精神

2016年10月27日08:34 | 來源:新華社
小字號

途經13個省份、歷時一個半月、總行程1萬多公裡……

為紀念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中宣部組織開展了“重走長征路”主題採訪活動。從9月7日在江西瑞金啟動,至10月中旬在寧夏固原結束,500多名媒體記者參與了這次以“弘揚長征精神 決勝全面小康”為主題的採訪活動,在接受精神洗禮的同時,推出1800多篇有情感溫度、有思想深度的報道,引起良好的社會反響。

重走漫漫征途 感受艱苦卓絕

歷史深處的那段漫漫征途,充滿了高山峻嶺、大河險灘、草地荒原。除了環境險惡,紅軍將士還與敵人進行殊死搏斗,上演了世界軍事史上威武雄壯的戰爭史詩,創造了氣吞山河的人間奇跡。

戰爭烽煙雖已消散,但長征路依然震撼著后來人的心靈。

四川日報記者阮長安在6天時間裡先后探訪了阿壩州小金縣達維鎮、兩河口鎮,若爾蓋縣班佑鄉,鬆潘縣毛爾蓋地區等地。

“我們到達若爾蓋的前一晚,這裡迎來初雪。雪水融化后,草地上不少低窪處積了水,遠遠望去就如同紅軍當年走過的沼澤地。走在草地上,一不小心就會打濕鞋子,涼意從腳底滲入身體。”阮長安說,正是這樣的行走,讓課文中的畫面穿越時空,陡然立在眼前——垂危的戰士將火柴夾在黨証中交給黨組織,老班長犧牲自己照顧傷員……

新京報記者趙實重走的這段長征路,始於湖南通道,止於湖北紅安,全程7天。7天裡,趙實最難忘的,要數從張家界前往劉家坪的那段黃土亂飛的顛簸坑路﹔最坎坷的,是通往鄖西坎子山村的那條絕壁小路——九曲回腸的水泥路,最高坡近乎45度角,手邊就是回聲重重的懸崖。

“80年,城市和鄉村的建設與生活經歷了一輪又一輪巨變,但是長征的精神依舊感動著每一個再次走過長征路的人。”趙實感慨地說。

被長征路上一個個故事深深感動的遵義晚報記者張鑫認為,重走長征路,聽到的、看到的無不時刻提醒我們勝利的來之不易。

重溫崢嶸歲月 堅定理想信念

為什麼一支年輕的隊伍能夠如此英勇頑強?

老紅軍吳清昌的孫女、贛南日報記者吳悅參加了“重走長征路”活動。出發前,老人囑咐孫女:“去看看那些地方現在怎麼樣了。”

1935年初,18歲的吳清昌隨部隊冒著槍林彈雨,與敵人白刃肉搏,佔領了貴州婁山關。望著婁山關,吳悅忍不住淚流滿面,作為“80后”的她終於明白了是什麼支撐著爺爺忍著斷指之痛、迎著槍林彈雨勇往直前,是什麼支撐著這支不怕遠征難的鋼鐵一般的隊伍——是信念,是理想,是對年輕的中國共產黨堅定不移的追隨,是對美好未來的向往!

“長征,磨煉了意志,堅定了信念,也讓生命升華。”重走在長征路上,吳悅理解了爺爺的這句話。她說:“心中有理想,有信念,就再沒有什麼能阻擋長征勝利的腳步。”

在人民日報記者倪光輝看來,與曾經浸染著鮮血與犧牲的“苦難行軍”不同,新時代的長征承載著十三億中國人的光榮與夢想。變的是風險與挑戰,不變的則是精神,是任何時候都不能忘卻的初心!

江西日報記者唐燕把重走長征路視作一次精神的洗禮。“作為年輕記者,我要堅定理想信念,勤勉工作,用手中的筆和心中的愛記錄時代的變遷以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追求。”

弘揚長征精神 開創美好未來

在這次主題採訪活動中,參與記者採用邊行進邊發稿的形式,大力宣傳黨中央對扶貧攻堅作出的決策部署,充分報道長征沿線地區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進展情況,生動記錄長征沿途的今昔變化。

新華社記者孟昭麗說,在古田會議紀念館裡,上萬件館藏文物“無聲卻有力”,帶著人們回到昔日那段不尋常的歲月。

“紀念館外,我們看到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被當地群眾譽為‘革命老區扶貧路’的贛瑞龍鐵路上,動車穿梭飛馳﹔一排排新建小樓白牆黑瓦,在藍天白雲、青山綠水的掩映下,美不勝收。發揚紅色精神,秉持紅色自信,老區人民正昂首行走在脫貧攻堅的紅色大道上,於是我們採寫了《閩西上杭:長征精神代代傳 紅土地上展新顏》等報道。”孟昭麗說。

荒田寨是雲南省昭通市威信縣的一個苗族村寨,因四面環山、人口稀少、土地貧瘠得名。

在這裡,中央電視台雲南站記者劉文杰看到了荒田寨發生的翻天覆地的變化。“很多外出打工的人回到村裡,依托紅色旅游發展產業,發家致富。村民們不用出遠門,就能過上跟城裡人一樣的生活。”劉文杰介紹說,“在制作電視報道時,我們選擇了荒田寨的‘紅軍洞’,這是紅軍當年居住過的地方。我們使用了航拍設備,隨著航拍鏡頭緩緩升起,鏡頭從記者出鏡的‘紅軍洞’緩緩拉開,整個村庄的面貌得以展現,讓觀眾在歷史與現實的變遷中直觀地看到荒田寨的變化。”

重走長征路,穿越在歷史與現實之間,感受曾經的豪邁悲壯,見証長征沿線地區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的可喜成績……參與主題採訪活動的記者們表示,從活動中收獲的精神財富將激勵自己不怕困難、繼續前行。(黃小希)

(責編:王璐佳(實習生)、崔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