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軍事

在雪山草地、槍林彈雨中,他們邊行軍邊學會了通信技術,百歲老紅軍秦華禮講述

穿過紛飛炮火,去擁抱夢想(聽老紅軍講長征故事)

本報記者 姚雪青
2016年10月28日04:01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秦華禮正在講述長征故事。
  本報記者 姚雪青攝

  秦華禮,1913年生,四川省通江縣人。1932年參加工農紅軍,長征中進入通信學校。1958年起,先后任南京郵電學院院長、黨委書記。1983年離職休養。

  回憶起長征往事,如今已是103歲高齡的秦老精神矍鑠,平和的語氣中仍是滿腔豪情。

  “身負重傷都要跟著部隊走,就是死了也光榮”

  1932年,紅軍長征入川,母親親自送當時19歲的秦華禮參加了紅軍,投身革命。

  秦華禮在長征中三過草地,參加了空山壩戰役、萬源保衛戰、強渡嘉陵江、攻克劍門關、中壩和千佛山等重要戰役,在血與火的洗禮中迅速成長。在1935年的千佛山戰役中,戰士們在山上守了七天七夜,第八天向敵人發起反擊時,敵軍一發迫擊炮彈在秦華禮身邊爆炸,一塊彈片擊中了他的大腿。

  “團政委立即派擔架把我送到紅四方面軍總醫院救治,沒有藥物,護士隻能用紗布包扎傷口。此時,部隊要急行軍北上,動員重傷員留下來,我們卻要跟著部隊走,就是死了也光榮。”秦華禮說。

  在渡過一座險峻的鐵索橋時,他們突遇敵機的狂轟濫炸。“說來僥幸,炸彈把橋左邊一條竹繩炸斷后,橋面歪斜卻沒有斷。我們跟隨部隊繼續走。后來到了老百姓家中,借了一把剪刀在火上烤熱割開傷口把彈片取出來,再用鹽水清洗,一時間血流如注。”講起這段九死一生的經歷,秦老爽朗地笑著說,沒想到過了一個多月,傷口竟然慢慢痊愈了。

  提到長征,秦華禮總結了三大困難:自然環境條件尤其是氣候惡劣,沒有糧食和御寒衣物,沒有交通工具隻能徒步翻山越嶺。

  草地裡氣候變化無常。中午的時候很熱,但下午就突然狂風暴雨還夾雜著冰雹,夜間更是氣溫驟降。秦華禮回憶說,戰士們第一次碰到冰雹天氣時把斗笠頂在頭上,斗笠全被砸爛了。開始長征時,戰士們帶了棉衣,后來為了減負把棉絮抽了,穿著單衣過草地、爬雪山,很多人都凍傷了。過草地時,先前還能吃野菜、糠、樹葉,后來連青草、青苔都吃,吃得上吐下瀉,最后一次過草地時,能吃的野菜都沒了,隻好吃皮帶、槍的背帶、皮包、皮箱,“皮帶直接煮是煮不爛的,要先放在火上烤烤,烤糊了,刮成金黃色,然后切成一塊一塊放在缸子裡慢慢燉,再切小一點才能咽下去。”

  “長征時我們總共翻過18座雪山,其中有15座是常年積雪、人跡罕至的,海拔最高的黨嶺山有5000多米。有次連續走了5天,沒見到一戶人家。雪一腳踩下去有膝蓋深,一旦走錯就會陷在積雪裡拔不出來。”秦老回憶,途中走過的河流大部分沒有橋,也找不到船。紅軍長征中遇上大渡河、金沙江、烏江等大河,一些橋梁上木板已經被燒掉,過橋隻能攀著鐵鏈,非常危險。

  “在草地裡、樹林中,邊行軍邊學習”

  因為秦華禮讀過兩年書,且政治上可靠,1935年9月,組織上派他到通信學校學習。當時的紅軍通信學校可謂“三無”:無固定教室,行軍途中在野外樹林學習﹔無設備,全校45人隻有一隻150伏的電壓表﹔無文字教材和文具紙張。但學員們克服了困難,在一年多時間裡,在草地裡、樹林中邊行軍邊學習。

  “記得第一節課,老師教我們削鉛筆,不許削筆芯,隻削木頭,寫出來字很粗,轉一下再寫。一年學習隻發了一支筆,我們把竹子削成鉛筆的樣子練習,正式考試的時候才用鉛筆。學英語就更難了,我發明了一個方法,行軍休息時,兩人為一組,寫兩個漢字,插在前面人的背包上,我說漢語,你答英語,互相提問、背誦。”秦老回憶,他們從阿拉伯數字學起,然后是學電工、歐姆定律。

  長征時,學員們能獲得的電池都是前方部隊淘汰下來的,常常電量不足。不懂化學的秦華禮將電池鋅皮層層扒開,舔舔裡面的液體,發現又咸又苦又麻。“我琢磨著電池裡面應該有鹽,於是就嘗試著把電池外皮全扒掉,放入有鹽水的竹筒中長時間浸泡。用鹽水泡起來,再次使用電池時,竟然電量十足。我們管它叫‘麻子牌’電池。”就靠這樣簡陋的條件和近乎原始的方法,學員們全都學會了裝收發報機。

  在作戰中,通訊和偵察同樣至關重要,一個密碼搞錯就會影響到部隊之間的配合,因此,收報發報的學習一直都抓得很緊。長途行軍時,老師把中午休息的一個小時用來上課。每個人的左手大拇指成了便攜式的“手鍵”,行軍中也能邊走邊練習發報。

  抗日戰爭時期,秦華禮任129師電台台長,跟隨劉伯承師長轉戰太行山區。1940年百團大戰時,他守著電台,八天八夜沒合眼。解放戰爭時期,秦華禮先后參加過保衛延安、上黨戰役、呂梁戰役等,多次立功。

  上世紀50年代初期,秦華禮轉入地方工作。在雲南,他率領新組建的通信建設隊伍,在荒無人煙的西南邊陲原始森林中,架設開通了我國西南邊疆昆明到緬甸的第一條國防通信線路。

  1958年,秦華禮到南京郵電學院工作,在擔任學院主要領導的25年中,他將“長征精神”帶到了工作中,為祖國的郵電通訊事業培養了大批高素質專業人才。直到今天,南京郵電大學的校慶還會舉辦跑步比賽,學生們說:“因為老院長是用兩條腿走完長征的人,我們要把這樣一種百折不撓、自強不息的精神傳遞下去!”

  “歷史是一種綿延不絕的精神力量”

  秦老說,走完長征,靠的是理想信念的支撐,“我堅信共產黨會帶領我們取得最后的勝利。困難是暫時的,勝利是屬於人民的。”

  炮火紛飛中,大家一直保持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士氣很高昂。過草地時遇到冰雹,用洗臉盆頂在頭上,陶的、銅的,讓冰雹敲打得叮叮當當地響,戰士們就當是聽音樂﹔夜裡草地特別寒冷,大伙兒就背靠背圍在一起﹔過雪山的時候,歌聲嘹亮洒滿一路,一個連隊唱完了拉另一個……

  秦華禮告訴記者,長征向沿途的人民群眾宣傳了革命,宣傳了紅軍。沿途很多地方的老百姓本來沒見過紅軍,也不了解紅軍。紅軍長征時經過這些地方,讓他們看到了紅軍嚴明的紀律、良好的精神風貌。紅軍到群眾之中開會、演講,宣傳革命政策,也讓沿途的人民群眾知道了紅軍是一支多麼好的隊伍,從此也開始心向革命。

  1983年,秦華禮在三次遞交離休報告后光榮離休。離休后的秦華禮一刻也沒有閑著,積極傳播長征精神。“長征精神就是不怕苦,不怕累,不怕犧牲與險阻,服從黨的指揮,嚴守黨的紀律。長征的偉大意義是空前的,我願意將自己的故事講給年輕人聽。”秦華禮在南京的多所大、中、小學講述他的長征經歷,與一批又一批學子座談,鼓勵年輕人了解過往的艱苦歲月,了解先人革命斗爭中的英雄氣概,從而樹立堅定的理想信念,刻苦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為民族復興做出貢獻。

  前不久,秦華禮在為紀念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撰寫的《長征精神:鑄就中華民族復興之魂》一文中寫道:80年后的今天,二萬五千裡的滾滾硝煙並未散去,歷史的遺跡依稀可辨。歷史不再是教科書上的知識積累,而是一種綿延不絕的精神力量。伴隨著精神的追尋和事業的延續,歷史將告訴我們,在中華民族復興與騰飛的宏圖大業中,那段開始於80年前的偉大遠征並未結束……


  《 人民日報 》( 2016年10月28日 04 版)

(責編:袁勃、閆嘉琪)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