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歲藝術家沈堯伊
長征:在路上,在畫裡(故事·百姓影像)
沈堯伊在畫室。 |
不久前,北京畫院美術館展出了“《地球的紅飄帶》連環畫原作研究展”,集中展示了73歲老畫家沈堯伊為長征創作的926張原稿中的絕大部分。在一張張精致的連環畫中,人們可重溫那段史詩般的崢嶸歲月。
這部宏大的作品,僅是沈堯伊創作成果的一部分。40多年的藝術創作生涯,沈堯伊始終堅持以長征為主題,創作出了版畫《跟隨毛主席在大風大浪中前進》、油畫《而今邁步從頭越》《革命理想高於天》、連環畫《地球的紅飄帶》等一系列膾炙人口的優秀作品。
用一輩子畫長征,用一生感悟長征精神,在沈堯伊心中,長征已是一種情結,融入生命、深入骨髓。
“總有一天會有人寫出這一驚心動魄的遠征的全部史詩!”埃德加·斯諾在《西行漫記》中寫道。
1975年,在天津美術學院執教的沈堯伊第一次看到了長征路線圖,想象著那一段可歌可泣的歲月,他腦海中一下子閃現出斯諾的話。內心的激情無法抑制,沈堯伊決定,畫長征!
那時,有關長征的圖像資料寥寥無幾。沈堯伊決定用畫筆追記那段歷史,用圖畫“復原”史詩。借有出版社要將《跟隨毛主席去長征》改編成連環畫的契機,沈堯伊第一次重走長征路,正式開啟了“一個藝術家的漫漫長征”。
第一次長征之旅,歷時3個月的時間,從江西到陝北,最主要的交通工具是長途車。不通車的地方,就靠步行,有時候還要騎馬。沈堯伊帶著工具,走到哪兒就畫到哪兒。
“藝術創作應該腳踏實地地尋找視覺感受和視覺語言。”沈堯伊一路追尋,一路研究。從軍事裝備到服裝鞋帽,從房屋的結構到人物的表情與神態,他要求自己走到每一處能走到的地方,走到原址,與當地的老人聊,在他們的回憶中捕捉細節,復原歷史。
“每一處細節都需要仔細推敲。”沈堯伊介紹,以紅軍戴的帽子為例,就有大八角和小八角之分。查閱史料,然后根據老鄉的口頭描述結合當地的生活環境、建筑特征進行復原圖的繪制,還要再經過老鄉們的多次核實和修改。拿不准的,就回到原址再找感覺、摳細節,精細到一片屋檐、一粒紐扣。如今,沈堯伊已經記不清究竟走過多少回長征路了。
上世紀90年代,根據魏巍的同名作品創作《地球的紅飄帶》,沈堯伊用了5年。在很多人看來,完成了這樣一部偉大的作品,沈堯伊的長征創作之旅已經圓滿。
可在沈堯伊看來,還有很多事情沒有做完,魏巍的作品隻寫到1935年,還有1936年沒有寫,他要把這一年補上。2012年,年近古稀的沈堯伊決定創作《長征·1936》,包括《奠基禮》《大回旋》《大會師》三部。沈堯伊說,“一個人做事,得有始有終。我用一輩子隻做了一件事,畫長征,那我就把它做完整”。
“何為長征精神?”這個問題,沈堯伊曾反復被問到。在他看來,面對困難,不屈不撓,永不低頭,就是長征精神。
“我們這一代人,經歷了很多事情,曲曲折折,但信念不會變。”沈堯伊說,“於我來說,剩下的時日,隻想安安靜靜畫畫。”
《 人民日報 》( 2016年11月14日 09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