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永遠不要低估一個吃貨的太空夢!

景海鵬、陳冬太空進餐
吃是一門學問,在吃貨眼裡,凡事都與吃有關。當神舟十一號飛船返回艙成功著陸,航天員景海鵬、陳冬身體良好出艙時,坐在身旁的資深吃貨老閻大腿一拍,由衷感嘆:“我就說,太空艙伙食好吧,吃得好,身體才棒,今晚得烤肉慶祝一下!”
對吃貨來說,隻要想吃,可以找一百個理由,諸如川普贏了、安倍慌了,神舟上天了、蛟龍下海了……隻要給一個理由,就掩蓋不住一個吃貨對美食的追求和理想。
但吃貨的理想,遠不止詩和遠方,還有遙遠的太空!神舟十一號遨游太空時,地球上的吃貨並不消停,餐桌上吃貨們爭論最多的是太空吃火鍋的可行性,從底料選擇到菜品搭配,從火鍋結構到湯水處理,一一進行論証,甚至驚動了重慶幾家火鍋巨頭,紛紛表示願意提供實驗素材。歐美宇航員看到中國人民如此關心太空吃火鍋,隻能羨慕嫉妒恨,畢竟他們還在吸牙膏啃磚塊食品。
歐美宇航員的太空食品
不愛吃的宇航員,不是好宇航員。38歲的法國宇航員佩斯凱也深諳這個道理,即使“聯盟號”載人飛船11月17日前往國際空間站,他也不忘帶上牛舌、鬆露鵝肝醬與油封鴨胸等法國美食。他的理由是,美食能夠讓自己好好工作!
這位法國宇航員不止一次抱怨他們太空吃的“牙膏和磚塊”遠遠不如中國宇航員的太空美食,嚴重影響工作心情。當歐美宇航員驚奇地發現在近地軌道上的中國航天員已經可以開始泡茶嚼豆干啃雞爪子時,他們隻能在軌道上吃著和磚塊一樣的壓縮食品,其心情可想而知。
據說神舟十一號上的早餐有粳米粥、椰蓉面包、五香鵪鶉蛋、醬香芥菜等可選﹔中午有什錦炒飯、肉絲炒面、土豆牛肉、紫菜蛋花湯等﹔晚餐有綠豆炒面、牛肉米粉、蝦仁雞蛋、什錦罐頭等。不僅如此,還有零食麻辣豬肉、蟹黃蠶豆、香辣豆干……並且食譜是五天一循環,一次上天所帶就包括主食、副食、即食、飲品、調味品、功能食品等6大類近100種。
圖片純屬地面吃貨想象,請以太空實物為准哦
為了照顧中國宇航員的胃,讓他們在太空好好工作。中國航天食品研究中心的專家們開動腦筋,想盡辦法,把吃貨的想象力發揮到極限,航天員一天三頓飯,種類繁多不重樣,色香味俱全有營養。
太空美食實物展示,很誘人,對不對?
更讓地球吃貨稱奇的是,景海鵬在太空過50歲生日,他和陳冬居然還吃上了生日蛋糕!還是奶酪的!
為了吃,航天飛船設計師絞盡腦汁,不僅要吃得好,還要吃得舒適!考慮到航天員在進食時需手拿水袋為食物復水,雙手不便,他們設計配備了多功能平台,平台可以作為餐桌以及工作台使用。這樣,航天員可以和在地面一樣端盤上桌,安心的享受美食了。歐美吃貨們表示,中國人對吃確實講究!
為了發揚中華美食吃文化,航天科研人員專門研制了太空食品加熱裝置,確保航天員在太空中能夠吃到熱食。神舟十一號就實現了中國人在吃完美食后,在太空泡茶的夢想。“每個茶包可以泡四五次,我和陳冬基本天天都要泡茶喝。”景海鵬透露,太空茶葉包分為紅茶和綠茶兩種,每個茶包兩克,裝在特制的包裝袋中,注水后完成復水(復水是重新吸回水分,即干燥脫水的逆過程),然后通過加熱器進行加熱。
中國宇航員首次在太空泡茶
對吃貨來說,航天食品研發中心裡面肯定有粵菜粉絲,中心研發人員應該沉迷於粵菜煲湯的味道,為啥神舟十一號上湯品種類繁多,有紫菜湯、菠菜湯、裙帶菜湯、西紅柿蛋花湯等。另外,為了防止產生油膩感,他們還准備了去膩茶和暖胃的“溫胃飲”等功能食品。
估計歐美宇航員又要吐槽了,中國宇航員竟然喝湯水都那麼講究,這麼多年過去了,歐洲的宇航員都習慣了“牙膏和磚塊”組合的太空食品,他們認為太空生活就應該是如此的,也很難改變。畢竟在失重環境下吃東西,食物碎屑飛濺,可能會導致嚴重后果,甚至是很危險的一件事。
很明顯,歐美宇航員不懂中華吃文化的博大精深,更加不懂吃貨們的理想和想象力。關於喝湯這個問題是相當有挑戰性的。為防止食物殘渣和液體飛濺,航天員在進食時需要一次一口、緊閉嘴巴咀嚼,在喝水或湯時,也需要通過軟管從容器裡面吸取。
航天膳食研究中心一定聚集著江湖上最有理想的吃貨,因為他們曾對記者說:“最終,中國的八大菜系都會被送上太空的。畢竟,這些都是寶貴的傳統文化。”八大菜系上太空,每當吃貨們提起這句話,總是熱淚盈眶。
當吃貨仰望星空,他們看到的不僅僅是星辰,他們看到的是魚香肉絲、龍井蝦仁、西湖醋魚等八大菜系名菜,看到宇航員陳冬吃上了河南燴面、紅燴豬排、叉燒雞肉、紅椒裙帶菜、牛蒡胡蘿卜等家鄉菜,地球吃貨們心裡暖暖的。
可中國的航天專家中,有一大批資深美食家,他們攻克了一系列難題,讓宇航員吃得好吃出戰斗力,歐美宇航員隻能感嘆,中國人上天了,不僅帶去了科學實驗,還帶去了100種美味大餐!如果有人在太空吃火鍋,那肯定是中國宇航員!
歐美宇航員的評價並不為過。近十年來,我們的太空餐正變得日益豐富和美味:2003年,楊利偉在太空停留僅一天,吃的食物就有二三十種﹔2012年,“神九”航天員的第一頓早餐為什錦炒飯、干燒杏鮑菇、雪菜肉絲、香濃奶茶等,菜譜中包括七大類、共70余種中式食品﹔在“神十”菜單上,太空食品的種類已增加到80余種,月餅、冰激凌都榜上有名,時逢端午節,航天員王亞平還在太空艙內吃了粽子!
航天員的食譜設計和食品制作凝結了專家巨大的心血。對於我國的航天員來說,一個周期的飲食每天不同,且食譜會參考本次任務的工作負荷和多次地面實驗的驗証結果,再根據航天員的性別、年齡加以調整。
除了載重限制,食譜安排還與航天食品的特點有關。與日常食用的烹飪食物不同,航天食品多為加工食品,營養素的損失比烹飪食品更大,因此更需關注營養素平衡問題。因為是加工食品,航天食品的口感是一個重要課題。在食品研制與評判環節,航天員中心會邀請“感官評價員”對新研發的航天食品進行評價,通過評測后,會再請航天員測試口感。吃貨紛紛表示,今后要努力鍛煉身體,爭取成為一名宇航員,再差也要爭取成為“宇航中心的感官評論員”。
航天食品遠遠不止於補充營養這麼簡單。要讓航天員保持良好的在軌工作狀態,飲食要盡量做到跟地面一致,即“太空飲食地面化”,通俗地講,就是讓八大菜系上太空。同時,進餐過程也可以將航天員從繁忙的工作中暫時解脫出來,他們可以邊吃邊交流,在品嘗八大菜系中放鬆精神。
永遠不要低估一個吃貨的理想,這是閻海同學的口頭禪。作為一名資深吃貨,他時刻關心著太空宇航員的美食,因為他覺得能在太空吃美食才是一個吃貨的終極夢想,在慶祝神舟十一號順利歸來的聚餐上,他語重心長地對我們說:“總有一天,歐美宇航員來中國太空站串門,不為別的,肯定是為八大菜系,肯定的。”(周漢青)
【設計台詞】一起吃好嗎?我hold不住了!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