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年來,歷經5次重大調整改革,陸軍第41集團軍“塔山英雄團”矢志改革強軍——
“英雄團”轉型重塑再沖鋒(國防視線·深化國防和軍隊改革進行時·陸軍轉型)

![]() |
該團部分官兵參加“9·3”勝利大閱兵演練。 |
這是一個傳承了“長征精神”的英雄團隊。
1948年,面對敵人11個師的瘋狂進攻,他們在塔山阻擊戰中像長征途中的先輩一樣,忠貞不渝、英勇無畏,浴血奮戰6晝夜,被授予“塔山英雄團”榮譽稱號。
這是一個不斷開啟“新長征”的進取團隊。
68年來,歷經5次重大調整改革,他們顧全大局、嚴守紀律、勇當先鋒,在從騾馬化到摩托化、機械化轉型的接續長征中闊步前行。
在改革強軍的新征程中,第41集團軍“塔山英雄團”傳人不改本色、不忘初心,向建設現代化新型陸軍的目標發起沖鋒,在打贏信息化戰爭的道路上實現戰斗力的轉型與重塑。今年7月,這支部隊被陸軍表彰為先進團黨委。
轉型之戰先在腦袋裡打響
兩場演練,暴露出的問題讓該團官兵警醒。
一次演練,六連一班班長岳明亮在戰斗中遭遇堅固碉堡,按照以往的習慣做法,他命令全班下車,機槍手和火箭筒手掩護,爆破手前出摧毀碉堡。
本以為打了勝仗的岳明亮,卻被團長守海兵的質問鬧了大紅臉:“如果通過信息系統呼喚炮火支援,至少可以避免6名戰士‘陣亡’。”
另一場演練中,手握特戰、無人機、陸航等“十八般”武器,一名合成營營長在戰斗中仍然採取傳統的攻山頭、拔據點的做法,艱難取勝。
“要是在派出陸航火力突擊的同時,特戰分隊機降到‘藍軍’后方,戰斗能提前1小時結束。”守團長神情嚴峻地點評。
“問題出在脖子以上,轉型之戰必先在腦袋裡打響!”去年底,團黨委帶頭深刻查找根源后感到,“改革既是對領導指揮體制的重塑,更是思維觀念的革命。”隨著一場群眾性大討論轟轟烈烈展開,陳舊觀念的危害漸漸浮現出來。“以我為主就樂意,配合其他軍兵種就不情願”“每次到需要的時候才想起用新型作戰力量,籌劃作戰時卻常常疏漏了”……思想交鋒中,官兵更加深刻地認識到:必須緊盯未來陸軍的轉型方向,圍著打仗搞建設,圍著打仗帶隊伍,圍著打仗評績效。
為了適應未來聯合戰場,該團專業訓練突出針對性、區分專業性、強調實用性、把握融合性,著力培養“信息主導、聯合指揮、作戰研究、戰略謀劃”四種能力,引導官兵由專業素質的提高向聯合素養的提升拓展。與此同時,他們按照“機動作戰、立體攻防”的戰略要求,優化作戰力量編組,建立多維立體的偵察力量配系、扁平一體的指揮控制體系。
突破“瓶頸”改變陳規
新裝備來了,相應的人員編制卻沒來……
這件事讓團裡官兵犯難了一陣:2007年,該團由摩步團改為機步團,新裝備陸續列裝。本是件高興的事,卻不知“寶貝疙瘩”分給誰、誰來訓、誰來管?
“編制由建設需求牽引,有裝無編但不能沒人管、沒人訓!”團黨委要求官兵不等不靠,先訓起來。他們參照已換裝單位的編制,將裝備下達到分隊,選拔骨干編設訓練單元,由團領導分頭帶領攻關試訓﹔採取“送出去學、請進來教”的辦法,培養訓練技術骨干。
“有裝無編”持續了3年,他們既按老編制練老裝備,又按“預設編制”練新裝備。3年后,新編制下達,與團隊摸索的“預設編制”幾無差異。
換裝轉型,換的不僅是裝備,還有理念。常說,一把尺量長短。在團裡採訪時記者看到:同年入伍、同乘一輛裝甲車的同班戰友秦國斌和易禮橋,渡海登島400米障礙考核標准並不相同。
“越障是機槍手秦國斌運動能力項的主要指標,卻只是駕駛員易禮橋運動能力項的一般指標,因而兩人的考核成績被區別評定。”團領導解釋道,這是他們構建能力評估體系帶來的變化。
過去,該團官兵幾乎沿用同一個標准訓練,按同一種模式培養。比如裝甲步兵班的載員與乘員、機槍手與電台兵武裝五公裡越野要跑一樣快,手榴彈投擲要投一樣遠……“一刀切”的訓練標准導致官兵對自己應具備何種能力、達到怎樣的標准反而並不明確,成長路徑並不清晰。
“部隊轉型,單兵的能力模型也要與時俱進。”該團黨委在借鑒外單位成熟經驗的基礎上,構建了一整套涵蓋各級各類人員崗位素質能力的評估體系。他們結合部隊的使命任務、武器裝備、崗位職責等因素,區分層級、年齡、專業制定評定標准,將能力指標數據化。團政委張勃告訴記者:“團隊處在機械化、信息化復合發展的關鍵時期,必須靠創新驅動突破轉型‘瓶頸’!”
隨著信息化新裝備的列裝,指控U盤、電子地圖等“小物件”越來越多、越來越雜,而管理卻缺乏明確規范。一次指揮所演練,團隊因為少帶了一個數據硬盤影響開設進程,導致貽誤戰機。“‘小物件’雖小,卻是作戰體系的重要一環。”團黨委專門組織技術骨干攻關,探索出信息系統裝備管理規范。
3年來,該團堅持邊換裝邊探索邊規范,先后攻克了10余項制約戰斗力提升的“瓶頸”問題,被集團軍評為“指揮信息系統使用先進單位”,參加原廣州軍區指揮對抗訓練考核總評排名第一。
“唯願轉身,換來部隊的轉型”
“崔副政委主動申請轉業!”今年初,這條消息在該團傳開了。團副政委崔金濤為何在這個節骨眼上提出轉業?面對戰友們的不解,崔金濤坦露心跡,逐年列裝的信息化裝備,讓他越來越感到力不從心,脫下軍裝是他深思熟慮后的決定。
離別之際,摸著熟悉的槍炮,這位老兵留下肺腑之言:“一個軍人如果難以適應部隊轉型的需要,他對部隊做的最后一個貢獻,就是轉崗!”
“是什麼激勵著一茬又一茬官兵無怨無悔、不計得失?”該團政治處主任王英華說,“想來想去,還是團隊從組建之初便形成的‘顧全大局、嚴守紀律、勇於犧牲、敢打必勝’的‘塔山精神’!”
前幾年,該團換裝某新型步戰車,但全團85%的官兵沒有接觸過新裝備。為解專業人才匱乏之困,集團軍將98名直招士官分到該團。而后,團裡68名老兵主動讓出班長崗位。
“唯願我的轉身,換來部隊的轉型。”在全團軍人大會上,七連四班原班長葉少華一語道出了老兵們的心聲。葉少華從上等兵開始一直擔任班長,曾在全軍狙擊手比武中打破紀錄。然而,在部隊轉型發展中,葉少華感到自己落伍了,經過一番思想斗爭,主動向連隊遞交退伍報告。
改革大潮中,既有急流勇退,也有深情堅守。
該團自動化站班長楊銘是集團軍首批直招士官,和戰友一起從無到有建起團裝甲指揮控制體系,全團九成信息化骨干是他手把手教出來的,個人獲得全軍表彰。
2013年,楊銘服役期滿,地方同學許以他優厚待遇,妻子也希望他退伍,而此時他主抓的項目正在攻堅階段。最終,他婉拒了同學,說服了妻子,毅然選擇留隊。
“若為小利計,何必披征衣!隻要部隊需要我,干一輩子也願意!”楊銘的話語擲地有聲。
(付文武 周鈺淞 李岸偉參與採寫)
《 人民日報 》( 2016年11月27日 06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