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軍事

解放軍多部隊試用戰場版保障卡 終於向外軍看齊

2017年02月22日08:42 | 來源:人民網-環球時報
小字號
原標題:解放軍多部隊試用戰場版保障卡 終於向外軍看齊

官兵展示軍人保障標識牌

近日,有記者從軍委機關有關部門獲悉,解放軍軍人保障標識牌在陸軍某部試驗試用基礎上,在海軍、空軍、火箭軍等13支各類型部隊展開全面試驗試用,進一步檢驗各項戰技術指標,論証不同環境的應用模式、平時和戰時應用的組織模式以及拓展應用功能需求。而這一被譽為“戰場版”的保障卡到底有什麼作用呢?

據報道,2011年我軍推廣應用軍人保障卡,該卡主要用於平時。2013年11月,經中央軍委批准,我軍啟動軍人保障標識牌設計研制工作,經過技術攻關、聯合研制和在陸軍部隊小范圍應用,目前已完成相關產品的研制和聯調聯試。

據軍委后勤保障部綜合計劃局負責人介紹,標識牌的研制充分考慮未來戰場環境和保障管理需要,主要包括主牌、無源副牌、有源副牌和手持機等,增加戰場救護、傷員搜尋、遺骸確認、生物特征辨識等功能,採用先進實用的新材料和智能芯片技術,集成融合相關指揮保障信息系統,擴充完善軍人保障卡數據庫,建立了配套相關法規制度。

一名不願透露姓名的中國軍事專家21日對《環球時報》記者介紹,早在一戰時,西方國家的軍隊就開始採用類似的名字牌,二戰時這種情況則更加普遍,那時的名字牌是採用沖壓的金屬牌,上面標有軍人的姓名、軍號、血型等信息,它一方面方便在戰場上進行輸血等緊急救治,另一方面,由於現代戰爭武器的殘酷性,軍人陣亡、軀體無法辨識或失蹤時可以通過金屬牌來進行辨認、搜尋。同時,西方軍人的名牌還有一個功能,就是一旦被俘,它將代表軍人的身份,也將意味著享有日內瓦公約確認的戰俘相關權利。

專家稱,目前中國的戰場版保障卡主要配發作戰部隊,經過之前陸軍某部隊的小范圍試用后,開始在其他軍兵種范圍內進行大范圍試用。他強調,中國的保障卡裡內置了智能芯片,功能已經遠遠超出一個名字牌,而是一個戰時小型個人數據庫。經過掃碼等處理,其中不僅包括姓名、血型等個人信息,還包括應配發什麼樣的補給,醫療方面有什麼禁忌,比如藥物過敏、之前負傷的情況等。專家認為,該保障卡未來還可以附加更多功能,但某些功能隻有在特殊情況下才會被激活,比如,小范圍的定位功能,便於救援人員的后續搜索。 (劉揚)

(責編:黃子娟、閆嘉琪)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