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軍事

國防科大專家談如何向科技創新要戰斗力【2】

 
2017年03月17日08:19 | 來源:解放軍報
小字號
原標題:國防科大專家談如何向科技創新要戰斗力

黃朝峰:國防科技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社會科學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

把科技領域軍民融合搞得更好一些、更快一些

記者:習主席強調,加快建立軍民融合創新體系,為我軍建設提供強大科技支撐,應該如何深入理解把握?

曾華鋒:科技創新是一個從科學發現到技術發明,再到工程化、產業化,直到最終產品的完整鏈條。盡管科學技術在最終應用上有軍民之分,但其源頭是不分軍民的基礎理論研究。如激光器的原理是愛因斯坦1916年發現的受激輻射概念,1960年被首次成功研制。今天,激光技術不僅廣泛應用於工業、醫學、信息等領域,也被廣泛應用於軍事領域,催生了激光武器等新概念武器。

黃朝峰:從歷史來看,由於“戰爭比和平發達得早”,軍事技術曾經長期領先於民用技術。但從20世紀下半葉開始,人類開始進入以信息化、智能化為特征的新技術革命時期,也出現了商業革命先於軍事革命、社會信息化水平普遍高於軍隊信息化水平的趨勢,軍用技術與民用技術的相互轉換互動越來越普遍。美國國防高級研究計劃局(DARPA)最早研發的互聯網、GPS、納米技術等應用到民用領域,催生了新興高新技術產業,成為社會生產力新的增長點。2016年美軍利用谷歌、亞馬遜提供的網絡智能機器學習、大數據分析等技術,突破性地解決了精確打擊中目標判斷的精准性問題。習主席深刻指出,隨著科學技術快速發展,國家戰略競爭力、社會生產力、軍隊戰斗力的耦合關聯越來越緊,國防經濟和社會經濟、軍用技術和民用技術的融合度越來越深。我們必須增強緊迫感,以更大決心和力度抓緊推動科技創新和進步。

曾華鋒:20世紀以來,科學技術發展日益體制化,科技創新進入“大科學時代”,科學研究的規模越來越大,科研活動組織實施的計劃性越來越強,科研成果的數量和影響力越來越大。美國的“曼哈頓”工程、“阿波羅”計劃,我國的“兩彈一星”、“神舟”飛天等,不僅產生了軍事效益,而且也帶來了巨大經濟和社會效益。當前,我國國防科技創新體系引領國家創新能力的作用還有待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支撐國防科技發展的廣度和深度也有待進一步提高。習主席指出,“要把軍隊創新納入國家創新體系,大力開展軍民協同創新”。因此,我們必須把科技領域軍民融合搞得更好一些、更快一些,努力構建國防科技基礎與民用科技基礎有機結合融為一體、軍用民用高新技術雙向順暢轉移、創新源頭軍民統一規劃、優質資源合理配置高效利用的軍民融合創新體系。

記者:習主席提出國防科技和武器裝備領域是軍民融合發展的重點,也是衡量軍民融合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您認為如何推動國防科技和武器裝備軍民融合發展?

曾華鋒:推動科技興軍必須抓住重點,有的放矢。習主席的這一重要論述,明確了軍民融合發展的重點,為我們進一步加快國防科技創新和武器裝備建設指明了方向。

夯實融合基礎。基礎研究是國防科技和武器裝備創新發展的重要源泉。要加強軍民科技資源集成,實現從基礎研究、應用研究開發、產品設計制造的有機結合。統籌部署基礎性、戰略性、前瞻性重大科技項目,充分發揮民用科技部門的優勢,增強基礎研究成果軍民共享與相互轉化力度。強化制約我軍武器裝備長遠發展的共性基礎技術,為武器裝備建設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拓寬融合領域。戰略前沿技術是物化新裝備、形成新能力的“孵化器”。要主動發現、培育、運用可服務於國防和軍隊建設的前沿尖端技術,捕捉軍事能力發展的潛在增長點。敏銳洞察新技術發展趨勢及其軍事應用前景,積極探索發展顛覆性技術,謀求克敵制勝的“殺手锏”。在繼續推動傳統領域深度融合發展的同時,向海洋、太空、網電空間等新興領域全方位拓展,搶佔經濟、科技、軍事競爭的制高點。

搭建融合平台。創新平台是國防科技和武器裝備軍民融合發展的重要載體。以國家目標和戰略需求為導向,瞄准國際科技前沿,布局一批體量更大、學科交叉融合、綜合集成的國家實驗室,形成協同創新新格局。打造一批產學研一體的軍民融合科技創新中心和產業園區,催生新技術、孵化新產業,帶動資源要素向新型安全、前沿技術和高端產業匯聚。做好國防科技民用轉化這篇大文章,發揮國防科技轉化運用最大效益,形成多維一體、協同推進、跨越發展的新興領域融合發展布局。

(責編:黃子娟、閆嘉琪)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