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改變中國命運的“駁殼”槍與它的家族【2】
標准毛瑟1896式手槍小檔案
駁殼家族的“三國演義”
我國歷史上使用的駁殼槍主要由德國、西班牙和中國生產。
1927年,西班牙溫塞塔公司發現中國對7.65毫米勃朗寧手槍和7.63毫米毛瑟沖鋒手槍需求量很大。於是,他們以德國毛瑟M1896式手槍為模板,研制出可全自動射擊的手槍,並推向市場。因為這種槍為了安裝分解的方便,在槍身左后側安裝了一個側蓋,所以,我國戰爭年代通常稱它為“旁開門”。這種槍的特點是有兩個穿透槍身底座的大螺絲,起到固定內部機件和動作運轉的作用。如此一來,手槍成本節約了許多,價格也便宜很多。因為從這種槍的左側看共有7個螺釘(包括握把上一顆),通常被稱為“七釘手槍”或“七釘盒子”等。
德國造的毛瑟手槍在1930年前都是半自動的,就是扣一下扳機發射一發子彈的那種。由於西班牙人先於德國人將全自動手槍賣給中國,搶佔了市場,德國人也趕緊研制全自動毛瑟手槍。德國首先生產出來的稱為M1930式,生產的數量大約4000支,幾乎全部銷往中國。羅瑞卿大將革命戰爭年代曾使用過這種手槍。現在這種手槍存世不多,非常珍貴。
駁殼槍在中國始終處於供不應求的狀況,而且德國原廠產品價格不菲。於是中國各兵工廠紛紛仿制,名稱和樣式變化也較多。1921年,上海兵工廠和漢陽兵工廠分別仿制M1896毛瑟手槍,構造與M1896式一樣,只是在槍的下面刻有各自廠徽。
太原兵工廠在1927年仿制7.63毫米毛瑟手槍,並在槍的左側刻有“自來得”字樣,右側刻有“太原兵工廠”字樣。1928年,該廠又仿制出11.43毫米湯姆遜沖鋒槍子彈,生產出發射該型子彈的毛瑟手槍,因是民國17年,故被定為“一七式”,人們稱其為“山西造”,仿制得很好,生產了8000支。
國民政府兵工署也曾經仿制“自來得”。天津大沽海軍造船所不僅仿制毛瑟手槍,還通過加長槍管,裝上步槍狀的槍托,改制成了“卡賓槍”。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