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軍事

人民海軍挺進深藍 向建設世界一流海軍闊步前進

人民網記者 黃子娟
2017年04月20日08:24 | 來源:人民網-軍事頻道
小字號

海軍裝備方隊參加勝利日大閱兵。新華社記者 查春明攝

四月,京城處處洋溢著春天的氣息。沐浴著溫暖的陽光,一支強大的海軍正在萬裡風濤中茁壯成長:西太平洋,徐州艦編隊正開展實戰化訓練﹔亞丁灣,第25批護航編隊為中外船舶護航﹔渤海灣,殲-15艦載戰斗機戰術訓練如火如荼﹔東海南海上空,海軍多型戰機常態化巡航﹔大洋深處,新型潛艇靜悄悄地潛航……

68年來,人民海軍始終沿著黨指引的航向,踏著時代鼓點,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一步一個腳印向前邁進。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在黨中央、中央軍委和習主席的親切關懷下,海軍黨委堅持把聽黨指揮、能打勝仗、作風優良作為不懈追求,在准備中建設,在轉型中發展,開啟了加快轉型、由大向強的歷史新航程,奏響了挺進深藍、走向大洋的時代最強音。

海軍廣大官兵牢記使命,時刻戰斗在戰備巡邏、遠洋護航、海上維權、遠海訓練、聯合演習、出國訪問、海外醫療服務等任務一線,一艦一機、一兵一卒、一舉一動都吸引著國人的目光,牽動著世界的神經。中國海軍的“出鏡率”越來越高,“顏值”越來越贊。

如今,這支鋼鐵艦隊正邁著鏗鏘步伐走向全球,向著建設世界一流海軍的目標闊步前進。

聽黨指揮,艦行萬裡不迷航

在炮火中誕生,從硝煙中走來。人民海軍之所以取得一個又一個勝利,創造一個又一個奇跡,有一條真理顛扑不破——

人民海軍向前進,勝利航程黨指引。這是歷史的昭示,也是實踐的結論。

強軍先強心,鑄劍先鑄魂。海軍各級堅持用黨的理論創新成果武裝官兵,深化學習習主席系列重要講話精神,舉辦集訓766期、輪訓干部16萬余人次,抽組130多個宣講團巡回宣講2000場次。

深入貫徹古田全軍政治工作會議精神,突出舉旗鑄魂、立根固本,持續開展強軍目標系列主題教育,充分發揮政治工作對建設強大海軍的生命線作用。隆重紀念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西沙海戰40周年、“海空雄鷹團”命名50周年、收復西沙70周年,傳承人民海軍聽黨指揮、敢打必勝、艱苦奮斗、務實進取、勇闖深藍等紅色基因,戰斗力標准、“四有”新一代革命軍人樣子、“三新”大討論取得重要認識和實踐成果,牢記領袖重托、踐行強軍目標、建設強大海軍更加堅定自覺。

堅持把擁護支持改革、落實改革任務作為檢驗對黨忠誠的試金石,海軍官兵自覺以黨性為本,不講任何條件,不計個人得失,聞令而動,雷厲風行,自覺做改革強軍的促進派、實干家,如期完成領導指揮體制改革、作戰指揮關系移交、聯勤保障體制改革,規模機構和力量編成改革有序推進。

以反“四風”、改作風為突破口,深入開展“學習貫徹黨章、弘揚優良作風”教育活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三嚴三實”專題教育整頓、“兩學一做”學習教育,扎實抓好軍委巡視、審計反饋問題整改和專項清理整治。全面徹底肅清郭伯雄徐才厚案件流毒影響,嚴明了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淨化了政治生態。

海軍有幾百個高山海島部隊,一線作戰艦艇每年近三分之二的時間在海上,平均每天有數十個機組、上百艘艦艇、數千名官兵在任務中、動態中,兵力行動政治性、涉外性、實戰性、獨立性都很強,每個戰術動作都事關國家政治外交大局,聽黨指揮顯得尤為重要。

海軍官兵把一切行動聽從黨中央、中央軍委和習主席指揮,作為最高政治要求來落實,作為最高政治紀律來遵守,用實際行動把對黨忠誠書寫在波峰浪尖、無垠深藍。

備戰打仗,聚焦主業勇擔當

航母,國之重器,舉國關注、舉世矚目。有關航母的信息,始終是“刷屏”的頭條。

這些年,航母戰斗力建設不斷取得新跨越,先后有數十名艦載戰斗機飛行員、著艦指揮員順利通過航母資質認証,中國成為世界上少數幾個具備自主培養航母艦載戰斗機飛行員能力的國家之一。特別是2016年底至今年初,航母編隊先后圓滿完成實際使用武器演習、跨海區訓練試驗任務,並首次遠赴西太平洋開展遠海訓練,航母戰斗力建設邁出重要一步。

海軍核潛艇戰斗力建設也實現了飛躍。

黨的十八大以來,海軍黨委緊緊扭住核心軍事能力建設不放鬆,聚焦能打仗打勝仗,堅持戰斗力標准和問題導向,積極開展使命課題專攻精練、復雜電磁環境對抗演練和作戰指揮訓練,檢驗戰法訓法,探索現代海戰制勝機理。

黨的十八大以來,海軍各級在練兵備戰中取得了諸多新成果、新變化。

“體系練兵”“背靠背對抗”——連續12年組織復雜電磁環境下戰法訓練演練,深化反潛、反水雷、對抗空戰、陸特戰隊跨區訓練、立體奪控島礁等系列演訓,近5年先后組織數十次實際使用武器和綜合實際使用武器演練,實射各型導彈、魚雷數百枚,各型炮彈數十萬發,有效檢驗武器裝備邊界使用條件,大幅提升了部隊實戰化能力。

“出島鏈”“遠海訓練”——緊緊圍繞提高遠海護衛作戰能力,不斷加大遠海訓練力度,組織“機動”系列遠海實兵對抗演習,先后有數百艘次艦艇、百余架次飛機出島鏈遠海訓練。近年來多次組織艦機合同編組出島鏈訓練,海軍航空兵出島鏈訓練已經成為常態。

“海上維權”“戰備巡邏”——持續強化對當面海區的管控,構建形成了梯次分布、遠近結合、海空協同的戰備巡邏體系。平均每年組織戰備巡邏艦艇數百艘次、飛機數百架次,跟蹤監視外軍艦艇數百艘次、飛機數百架次,基本實現了對重要海域的常態化管控。

“祖國萬歲!”這是航經亞丁灣、索馬裡海域的中國船員發自肺腑的感慨、刻骨銘心的記憶。2008年12月以來,海軍先后派出26批83艘次艦艇、近22000名官兵執行護航任務,成功為千余批6300多艘中外船舶護航,實現了人民海軍邁向深藍、走向遠海的大跨越。

遠洋護航、聯合軍演、國際救援、醫療服務、撤僑護僑……人民海軍積極履行國際義務,展示我負責任大國形象。

暖心惠兵,后勤建設譜新篇

往昔,長時間出海執行任務的水兵餐盤中,罐頭、土豆、冬瓜、洋蔥佔據主流,因為遠航艦艇的蔬菜保鮮期隻有十天半月。

如今,隨著艦艇遠航飲食保障改革的推進,研發出了口味更好、品種更多、儲藏時間更長的常溫食品和速凍食品被來,建立起了從菜源籌措、採收預冷、氣調包裝到冷鏈運輸的完整體系,蔬菜保鮮時間延長到了50余天。現在,艦艇遠航幾個月,返航時還有青菜吃。

黨的十八大以來,海軍黨委扎實轉變領導作風,堅持把工作重心放在基層,把關心關愛官兵放在突出位置。持續推進實施“暖心惠兵工程”,海軍現代后勤建設碩果累累。

透過青島、三亞航母母港正式保障駐泊,西沙、南沙守備部隊官兵駐防條件改善,我們欣喜地看到——

海軍后勤以主要方向、主戰裝備保障需求為重點,按照集中規模建設、綜合協調配套的思路,統籌推進各方向戰場設施建設﹔整合組建一批綜合性保障力量,以點帶面、區域輻射、互為支援的岸基保障力量布局基本形成。重大戰略工程鑄就了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歷史豐碑。

透過多艘大型綜合補給艦相繼入列,海上保障不斷向遠海大洋延伸,我們欣喜地看到——

新型補給裝備為海軍艦艇走向深藍,構建起岸基、海上、岸海一體的綜合保障鏈。對醫院船、救護艇和救護直升機醫療系統的全面升級改造,海上保障力量的持續發展完善,為海軍兵力走向遠海大洋提供了堅強有力的后勤支撐。

透過租用國際SOS醫療專機,轉戰萬裡護送護航水兵王新鬆回國救治,我們欣喜地看到——

海軍建立全軍、海軍醫院與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對口幫建機制,在166個基層部隊開展醫療服務保障,“藍馨服務”使得613個軍人家庭享受到天倫之樂,下達大病補助經費約1.1億元。探索建立了遠海醫療救治與后送的新模式。

透過中國正在吉布提建設保障設施,海軍護航官兵休整補給條件會越來越好,我們欣喜地看到——

海軍后勤堅持把重大非戰爭軍事行動作為摔打磨礪部隊的重要平台,未戰而備、先戰而動。中外海上聯演、遠洋護航、海上聯合搜救、海外撤僑等重大專項任務后勤保障高效及時,先后有186艘次艦艇在境外36個國家的53個港口補給過油料,總量達17萬余噸。

千帆競渡,裝備換代步履急

2015年12月31日,在國防部的例行記者會上,國防部新聞發言人楊宇軍証實,中國第二艘航母正在大連建造。消息一出,國人振奮。很多網友感慨,這是“最好的新年禮物”。

如今,第二艘航母建造工作進展順利。歷經十余年矢志攻堅,航母建設步伐愈發堅實。從改建到自主建設航母,正是國家綜合實力、海軍裝備建設水平的一大飛躍。表明我國已經完全掌握了航母相關技術和管理經驗。

2016年10月15日,已經退役的我國第一艘核潛艇在拖船的拖帶下,緩緩靠上海軍博物館碼頭。這艘游弋大洋40余載、屢建功勛的核潛艇,將作為展品供世人參觀。

千萬別小看這則新聞。這意味著,我國核潛艇進入了新老接替的新階段。

在航母、核潛艇等大國重器捷報頻傳之際,海軍主戰裝備也在成建制更新換代。

從2014年3月21日起,昆明艦、合肥艦、西寧艦等新型導彈驅逐艦陸續入列,增強了水面戰斗艦艇編隊的區域防空和對海打擊能力﹔

從2013年1月31日起,長春艦、鄭州艦、西安艦等新型導彈驅逐艦先后服役,因其出色的區域防空和超視距打擊能力,被軍迷網友譽為“中華神盾”﹔

從2012年10月30日起,臨沂艦、黃岡艦、煙台艦等新型導彈護衛艦陸續入列,是兼具防空、對海、反潛的“海上多面手”﹔

從2013年3月12日起,蚌埠艦、惠州艦、大同艦等輕型導彈護衛艦密集下水,隱身性能好、電磁兼容性強,先進技術廣泛應用,被譽為“海上輕騎兵”﹔

還有艦載戰斗機批量交付,新型戰斗機整建制改裝,預警機、艦載直升機家庭再添新成員……

遠海護衛作戰裝備力量體系發展加快步伐,海基核力量裝備體系建設大力推進,近海防御作戰裝備力量體系優化提高,兩棲投送裝備力量體系不斷建強,信息系統與配套保障裝備力量建設取得新進展……

上了年紀的老水兵應該不會忘記:曾幾何時,中國海軍過著“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苦日子,官兵們對新裝備望眼欲穿。

這五年,軍艦以“下餃子式”的速度增加,先后入列一大批新型艦艇、飛機、雷彈,基本形成了二代為主體、三代為骨干的主戰裝備體系。

此外,重大核心技術實現彎道超車。創新強軍馬偉明模范團隊,攻堅克難、勇攀高峰,取得了綜合電力推進等多項新成果。

(責編:黃子娟、閆嘉琪)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