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江寧區人防辦“三個堅持”筑牢“地下長城”(圖)

5.12防災減災宣教活動。
開設“綠色通道“、畫好“設計總圖”、 擦亮“護民之盾”……江蘇省南京市江寧區人防辦圍繞省市區委決策部署,深入貫徹落實軍民融合發展戰略,以“踏石留印、抓鐵有痕”的工作態度,在“三個堅持”上馳而不息、久久為功,在抓落實上下功夫、見實效,基層人防各項建設整體推進全面發展。
堅持內涵支撐,打牢發展基礎
江寧區人防辦牢固樹立和落實質量建人防、效益興人防、內涵強人防的發展理念,推進質量效益最大化、作風建設優良化、發展后勁持續化。
大力創新服務模式。將審批事項整體進駐區行政服務中心,簡化審批流程,壓縮審批時間,開設“綠色通道”,為民辦實事、解難題。搭建完善服務平台,暢通市民政務熱線,開設官方微博微信和人防網站,為市民提供了及時可靠的資訊。
大力推進資源共享。堅持人民防空為人民,將現有人防工程最大限度地服務於交通、停車、商服、倉儲和市民休閑。發揮人防應急救援支撐功能,納入城市應急救援保障體系,增強了城市公共應急能力。
大力拓展宣教渠道。將人防知識和防災減災教育納入學校課程,提高民防知識教育質量。充分利用多媒體警報器、電子大屏、社區板報櫥窗,廣泛宣傳人防政策法規、改革發展成果和防空減災知識。積極推進人防教育館建設,打造高質量的宣傳教育平台,有效提升了民防的影響力。
堅持深度融合,催生綜合效益
江寧區人防辦在區委區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借力用力,把全區各方面的資源與人防工作的獨特優勢結合起來,形成全要素、多領域、高效益的深度融合發展格局。
頂層運籌畫好“設計總圖”。區委區政府堅持把人防工程視為護民工程、惠民工程、發展工程,在政策上給予大力支持,在城市建設規劃上重點優化人防工程總體布局,對域內重要防控目標和東山副城、祿口空港新城、百家湖核心商業圈、軌道交通等項目,做到同步規劃、同步開發、同步建設。
左右齊心筑牢“地下長城”。樹立“平戰結合”理念,緊貼區內人防需求,統籌財力物力投向投量,重點突出了區內避難場所設施建設,逐步形成了戰時城市人口疏散和應急避難相匹配的綜合保障體系。
全民參與擦亮“護民之盾”。大力發展人民防空志願者隊伍,在南京市率先組建有編制保障、有經費來源、有明確職能的人防專業隊,定期組織專業培訓,常態化訓練演練,人防專業隊實戰能力大幅提升,先后出色完成東善橋變電站和橫溪中央儲備糧南京直屬庫防護演習任務。
堅持體系建設,全面提升能力
未來戰爭是體系與體系的對抗。提升人民防空能力,核心在於建設強大鞏固的現代人防體系。在有效增強城市綜合防護能力上,江寧區人防辦著眼新時期安全發展需求,著力構建“三大體系”。一是規劃主導體系。從對歷史負責、對人民負責的高度,科學編制《江寧區人防地下空間規劃》和《城市平戰綜合防護建設發展規劃》。按照人防工程“應建必建”要求,圍繞城市中心區、人口密集區、商業繁華區和重要經濟目標毗鄰區等重要區位,依法規劃、有序推進人防工程及其他疏散掩蔽設施建設,形成了以人防工程、避難場所、疏散基地為主體的綜合防護體系。二是組織指揮體系。建立健全區本級、街道、社區三級指揮網絡,按照一年攻克一個課題、一年解決一批重難點問題的思路,每年組織區指揮部成員和專業隊骨干集訓﹔結合防災減災日、防空警報試鳴日、國家公祭日等重大節點,組織社區、學校和機關部門開展防空隱蔽訓練,有效提升了基層人民防空組織指揮、協同保障和應急救援水平。三是互聯互通體系。立足基於信息系統的綜合防護,逐步達成了區機動指揮所、基本指揮所與省市人防指揮機構的互聯互通,與區公安、水務和氣象等職能部門的互聯互通,與祿口機場、國家糧庫等重要經濟目標的互聯互通﹔同時,進一步拓展多媒體警報器功能,實現了區人防指揮部與各街道、各社區的互聯互通,在拉得響、聯得上、通得了的基礎上,全面提升了人防力量履行職能使命的能力。(俞玉和 楊銀桂)
![]() |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