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軍事

強化對手思維 做下一場戰爭的主導者

2017年10月10日09:33 | 來源:解放軍報
小字號
原標題:做下一場戰爭的主導者 - 解放軍報 - 中國軍網

  戰場打不贏,一切等於零。“守不忘戰,將之任也﹔訓練有備,兵之事也”。站在變革的潮頭,瞄准強敵,立足最困難的情況,從難從嚴練兵備戰,是提高能打勝仗本領的根本出路,也是以備止戰的根本途徑。

  強化對手思維,把握其利益敏感點,瞄准強敵備戰。軍事活動與其他社會活動的顯著區別就在於其激烈的對抗性。打什麼仗的問題,歸根結底是同什麼對手打仗的問題。夯實軍事斗爭准備,關鍵在於透徹地研究作戰對手。能戰勝最強敵,就不怕次強敵,更不怕弱敵。在我軍訓練史上,戰略目標明晰、作戰對手明確的時候,往往也是軍事訓練成果突飛猛進的時候。20世紀80年代初,叫響部隊的“藍軍司令”引發研究外軍熱潮,戰術技術訓練改革不斷取得新突破﹔90年代科技大練兵中“新三打三防”的提出,也是基於作戰對手可能發生的變化。事實証明,備戰沒有對手就會失去目標,沒有針對性就容易做無用功。研究戰爭制勝規律,不能不研究對手。學會像敵人一樣思考戰爭,准確把握其戰略利益的敏感點,“師其意,而不泥其跡﹔注其神,而不摹其表”,才能未雨綢繆地搞好戰備並在作戰中保持主動。實踐中,既要研究強敵現有的軍事理論、武器裝備、指揮方式、戰術戰法,又要洞察其轉型發展后的技術裝備、組織結構、指揮與戰法等。既要防備對手的今天,又要看到對手的明天,堅持動態研究,尤其要保持頭腦清醒,警惕對手的戰略誤導,不能被敵人牽著鼻子走,不在敵擅長的領域與其作短兵相接之爭。堅持“你打你的,我打我的”,積極籌謀有效反制的多手准備。

  多設危局困局,從實戰出發,瞄准最困難的情況備戰。“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戰爭更是如此。缺乏天時、地利、人和等客觀條件的支撐,強行為之可能走向反面。盲目樂觀,對困難估計不足更容易招致失敗。朝鮮戰爭爆發后,麥克阿瑟傲氣十足,認為中國不敢出兵,叫囂“聖誕節前結束戰爭”,結果被打得措手不及,非常狼狽﹔海灣戰爭前,美軍做了充分准備,預留了46000張醫療床位,最樂觀的傷亡估計也在3000人左右,結果僅以146人陣亡、467人受傷的代價輕易取勝。毛主席說過,“我們歷來不打無准備、無把握之仗,也不打隻有准備但無把握之仗”。每戰都要進行嚴肅認真的分析研究,擬定出深思熟慮的計劃,計劃應立足最危險最復雜的情況,預測敵人可能採取的一切手段,綜合分析來自太空、空中、海上、水下、地面的各種威脅,把困難想盡,並預留后手。突出極端惡劣天候條件下裝備操作訓練,積極開展最遠距離射擊、最復雜障礙駕駛、最激烈戰術對抗等高強度高難度訓練,勇於在極限值上探尋戰斗力增長點。突出“指技合一”的指揮員訓練、“一專多能”的戰斗骨干訓練、“用修雙精”的裝備操作人員訓練,扎實打牢部隊技戰融合基礎。

  前瞻未來,創造條件,瞄准智能化戰爭備戰。俄羅斯軍事理論家斯裡普琴科說:“軍人的主要任務從來就是對未來戰爭進行全面准備,但由於種種原因,他們所准備的往往是過去了的戰爭。”20多年前的海灣戰爭揭開了戰爭形態由機械化向信息化過渡的序幕,而隨著人工智能的高速發展,戰爭形態逐漸由信息化向智能化轉變。信息“觸角”跨數量級增長並延伸至戰場各個角落,正在形成泛在化、智能化的戰場環境﹔無人機、戰斗機器人、無人潛航器等智能化裝備正在從“配角”躍居戰爭“食物鏈”的高端﹔分布式協同任務規劃體系鉸鏈各個軍事子系統與武器裝備,成為體系自主對抗的“中樞神經”和“外腦”,人機協同作戰和智能機器自主作戰正在成為現實。美軍認為,其人工智能在戰役級作戰上已具優勢,希望盡快進入戰略作戰和體制結構,進一步擴大優勢。俄軍於2015年底,整建制投入戰斗機器人集群入敘參加反恐作戰,取得不俗戰果,向我們展示了智能化戰爭的新模式。戰爭形態轉變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存在。信息化建設的高級階段,邁向智能是必然選擇。練兵備戰應著眼爭奪未來軍事競爭的戰略主動,下先手棋、打主動仗。著力提高官兵必備的文化素質、科技知識、作戰技能,增強聯合意識、聯合素養,積極構建能夠自組織、自適應、自同步、“人在回路”、“物在感知”的復雜性網絡信息體系,加快發展人機合作決策、有人/無人作戰編組、網絡賦能等方面的智能化技術,努力形成與智能化戰爭同頻共振的訓練指導,力爭做下一場戰爭的主導者。(張 翚)

(責編:韓笑(實習生)、閆嘉琪)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