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軍事

陸軍某新型武裝直升機首次在海軍艦艇上起降

2017年12月12日08:42 | 來源:解放軍報
小字號
原標題:聯戰聯訓,我的戰位在哪裡

聯合立體登陸。甘俊攝

一問

過去將“聯不了”歸咎於體制,如今體制變了,我們是否用好用足用活了“改革紅利”

走進合肥艦作戰室,記者偶遇南部戰區空軍某旅作訓參謀王慶連。他那一身“天空藍”,在一群海軍中顯得格外顯眼。

綜合態勢顯示台前,他泰然自若,正熟練運用艦上指控系統指揮聯合參訓的空軍戰機。

記者與王慶連的上次相逢,是在深秋時節粵西某海域舉行的一場實兵實彈聯合演習中。

此次聯合演習,由南海艦隊牽頭戰區空軍、火箭軍,海軍陸戰隊及省軍區部分兵力參加。較之歷年來南海方向的聯演聯訓,參演軍種作戰力量要素、演練難度強度、實際使用武器檢驗手段等,均有了新的突破。

“這在過去幾乎是不可想象的。”多次參加聯合演訓任務的南海艦隊參謀部鐘博文處長說,原體制下各軍種部隊互不隸屬,平時彼此“各訓各”,到了聯演才“見見面、握握手”。即使一年一度的“團圓飯”,也隻能以發函、打電話等方式商洽,協調起來不順暢。戰區成立后,戰區各軍種同為戰區作戰力量,參加對方牽頭的聯演不再“靠邀請、看協調”,而是執行戰區下達的剛性任務。

“剛性任務”到底硬在哪裡?鐘博文掰著手指說:“新體制下,堅持以戰領訓、以聯為綱,軍種統籌重大演訓、戰區統一部署聯訓,共同任務牽引剛性落實、同研合練破解融合難題,推動著聯戰聯訓全面提質增效。”

如人飲水冷暖自知。說起幾年前的聯合訓練,某登陸艦支隊井岡山艦艦長楊揚至今記憶猶新。一次演習,他們與陸軍某兄弟部隊共同編成紅方登陸群。沒想到,戰斗打響,第一梯隊還未抵灘,就遭到了“敵”裝甲火力的猛烈阻擊,損失慘重……

演練復盤,原來“敵”臨時調整兵力部署,這一情況已被前方陸軍情報小組偵察到,但由於陸軍、海軍情報分發系統不兼容,未能及時發送到艦上。

“歸根結底,就是沒有真正做到‘以戰領訓、以聯為綱’。”楊揚一臉嚴肅地說,相對於戰區聯訓,軍種聯訓缺動力、缺機制、缺監督、缺保障,組網時各做各的規劃、各定各的參數,各打各的“小算盤”,沒在“聯起來”上使真勁、下苦功,導致簡單問題成了“老大難”。

困難困難,各掃門前雪必定難﹔出路出路,聯在一起就有路。新體制下,隨著“改革紅利”的逐步釋放,過去許多老大難問題迎刃而解。

“現在好了,戰區各軍兵種間態勢共享、數據互通有了重大突破,各類情報信息再也不用‘拐彎跑’了。”楊揚告訴記者,此次聯合演習中,在登陸行動階段,紅方登陸群指揮員多次直接申請陸航無人機偵察藍方灘頭陣地兵力部署情況,及時調整作戰方案,牢牢掌握了戰場主動權。

“過去將‘聯不了’歸咎於體制,如今體制變了,我們是否用好用足用活了‘改革紅利’?”這次演習結束后,南海艦隊針對以往聯合演訓“臨時搭班子、演完就散伙、成果難固化”的問題,逐級召開檢討式復盤,拉單列表逐項制訂整改措施。

“新體制下,聯戰聯訓的‘骨骼’已經立起來了,下一步就是如何打通聯合的‘筋脈’、強固聯合的‘魂魄’。”南海艦隊領導告訴記者,難啃的都是“硬骨頭”,必須拿出踏石留印、抓鐵有痕的韌勁,持續深化聯合訓練。

二問

都說與“陌生人”聯合打不了勝仗,如今聯戰聯訓常態開展,我們是否敢於在戰場上把自己的“后背”交給友軍

“你玩過信任背摔嗎?”某登陸艦支隊長白山艦艦長鄧先武上來先給記者來了一問。

記者還真玩過一次,而且記憶深刻:如果體驗者不夠信任隊友,肌肉緊張僵硬,便會導致受力不均,就有受傷的危險。

同樣的道理,與“陌生人”聯合打不了勝仗。鄧先武說,聯合訓練信任是前提,然而,從各自為戰“母體”中分娩出來的聯合訓練,不免帶著單一軍種作戰的時代“胎記”。

曾經的一次聯合演兵,陸軍的一個尖刀營,與海軍陸戰隊聯合向“敵”攻擊。該營急於搶功,在友鄰部隊尚未摧毀“敵”縱深火力時就發起沖擊,結果損失慘重。

無獨有偶。一次戰斗,某導彈護衛艦雷達已鎖定來襲目標,正准備實施導彈攻擊,突遇強電磁干擾——目標消失。緊急關頭,空軍某先進戰機果斷出擊,成功擊落“敵”機,解了護衛艦燃眉之急。戰斗勝利了,導彈護衛艦官兵卻如鯁在喉:“主場”作戰,“風頭”卻讓空軍搶了,面子往哪擱?

“大家都想唱主角,都不願當‘陪練’!”此類事情,是聯演總結會上大家熱議的“怪現象”。“過去,三軍聯訓總是鑼齊鼓不齊,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各軍兵種的‘本位主義’!”南海艦隊一名領導直言不諱地說,“長期以來,我們一直批判‘大陸軍’思維,真往深裡想,‘大海軍’‘大空軍’思維,難道就不存在?”

要融入“大我”,首先要打破“小我”。都說“把后背交給戰友”,捫心自問:我們是否真的敢於在戰場上把“后背”交給友軍?

尖銳的問題如一條需要跨越的“鴻溝”橫在面前。跨越軍種“鴻溝”,是實現聯合的焦點﹔某種程度上,也是首要的使命。

跨越,從哪裡起步?南海艦隊一位領導一針見血地指出,人人樹立“為戰”意識,就沒有打破不了的思維定式、拋棄不了的本位主義。

目光再次聚焦深秋時節的這場聯合演習,諸多新變化呈現記者眼前:首次依托戰區陸軍某聯合訓練基地開設導演部,跨域組織聯合實兵實彈演習﹔在聯合立體登陸演習中,打破過去“平均主義”思想,海空軍力量運用明顯加重,新型作戰力量漸成主角,傳統陸軍不再爭“老大”。

演習中,導演部針對某作戰課題,摒棄過去“海上之敵由海軍先上”的思維定式,讓參演的火箭軍常導部隊擔綱“主角”,檢驗其相關戰法成果。理由很簡單,這支部隊“手臂”更長、“威力”更大……

演訓場上一幕幕場景、一個個新變化,看似靜水微瀾,實則風雷激蕩。隨著改革的強力推進,軍種文化派生的本位主義正在逐步被拔除﹔隨著聯合作戰的理念深入人心、聯合指揮體制的確立完善,更富生機與活力的聯合訓練正在演兵場上涌現。

“指頭再長,也不及拳頭力量大。戰場上,不管是把‘后背’亮給友軍,還是友軍把‘后背’亮給我們,彼此都要對得起這份信任與托付!”南海艦隊一位領導的話擲地有聲。

三問

有了逐級的“聯”,才有整體的“合”,面對“馬釘效應”被急劇放大的信息化戰場,我們是否做好了聯合訓練的“底層設計”

這是來自演習場上的一個真實故事。某登陸艦支隊與陸軍某兄弟部隊進行海上協同裝載訓練,陸軍一名營長率十多輛兩棲戰車“漂”在一個孤島附近海域,等著與艦艇匯合裝載。此時,在島的另一邊,登陸艦艙門大開,卻始終不見戰車“進肚”……

“謎底”揭曉,結果令人深思:原來海軍用地理坐標系選擇錨泊點,而陸軍的那位營長拿著直角坐標系地圖確定裝載點,“兩張圖”導致預先協同確定的匯合點出了偏差……

冷兵器時代,一顆缺失的“馬釘”就可輸掉一場戰爭。未來一體化聯合作戰是系統與系統、體系與體系的綜合對抗,對聯合性、精確性、協調性的要求更高。從世界上近年來的幾場局部戰爭看,戰術級的聯合戰斗已經登上信息化戰爭的舞台,不解決戰術層的“聯”,聯合訓練就很難說貼近實戰。

“聯合!聯合!有了逐級的‘聯’,才會有整體的‘合’。”某驅逐艦支隊參謀長李輝始終記得,以前支隊領導找東家、跑西家,想方設法找聯訓“合作伙伴”,卻時常碰壁。

新體制下,李輝有了更多訓練靈感和更大的干事平台。一次,他主動到訪戰區空軍某旅。碰巧,該旅正組織“對海上目標實施打擊”,一批批戰機朝著模擬艦艇編隊的陸地目標展開“攻擊”。此情此景,讓李輝想到:一個等米下鍋,一個求鍋煮米,何不煮成一鍋飯?

雙方一拍即合,而且一交手就是硬碰硬。那天,銀川艦訓練編隊出港還不到半小時,就與戰區空軍戰機進行了數波次“遭遇戰”。戰斗警報剛拉響,機群就呼嘯而至……那戰法、那陣勢、那場景,不知道比航模靶機震撼多少倍。

“有的單位在等待、期盼,希望上面有頂層設計、有配套體制機制、有充足的訓練保障,但打仗哪有那麼多的萬事俱備?”李輝一臉嚴肅地說,矚望明日聯合戰場,作為一名軍人,必須立足本職“戰位”想聯合、謀聯合、練聯合。

今年8月中旬,一次聯合演習中,陸航某新型武裝直升機臨時提出在昆侖山艦進行著降。

“陸軍機型結構和海軍不同,抗搖晃與浮力指標也不如海軍直升機”……面對風險與挑戰,艦長黃永志成竹在胸。因為他們在與艦載直升機常態化開展協同訓練的同時,就考慮到了陸航直升機在平台起降的可能性,並進行了相關課題研究。

鐵翼飛旋,浪花飛濺。直升機輕盈地落在艦上,那一刻,身著陸軍迷彩和海軍迷彩的官兵緊緊擁在了一起……這一“著”,實現了陸軍某新型武裝直升機在海軍艦艇上的首次起降。

“在新體制的高速路上,‘新車上路’需要運轉磨合,但我們不能因為怕困難就不敢‘上路’。”該支隊領導感慨地說,重任在肩、一事當頭,絕不能等、靠、要,必須盯著困難想辦法,讓聯合訓練早日駛入“快車道”。(周啟青 張懋瑄 劉健)

(責編:鄢玲淼(實習生)、閆嘉琪)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