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軍事

人民海軍,一座城市這樣讀懂你

2018年05月16日09:11 | 來源:解放軍報
小字號

4月中旬以來,東海艦隊某基地以多種形式開展人民海軍主題宣傳活動。圖為基地文藝演出小分隊在同濟大學以“快閃”形式與師生一道共慶海軍節。劉勇攝

4月22日,駐滬海軍舉辦“軍營開放日”活動。圖為上海市民參觀艦艇后留影。劉勇攝

  作為明清時期江海門戶,曾幾何時,上海是被列強從海上撕開裂口的屈辱之地。

  1842年陳化成血戰吳淞口抗擊英軍、“一·二八” “八·一三”淞滬抗戰,訴說著有海無防的百年屈辱。

  初心如磐,使命在肩。伴隨人民海軍現代化建設的鏗鏘步伐,上海作為海軍對外開放窗口,也見証了人民海軍的無數次第一:第一艘國產艦艇建造﹔第一次接待外國海軍艦艇訪華﹔人民海軍第一次軍艦出訪……

  朝夕相伴,這座國際化大都市與海軍有了無數次親密接觸﹔相融共生,更是孕育出一座城市對海軍的獨特解讀。

  在海軍走向強大的征程中,上海將藍色文化融入城市特色,將強國強軍思想融入到每一個人的細胞裡、血脈中,讓這座開放多元的城市更好地讀懂海軍,用他們獨有的方式為海軍發展成就鼓與呼。

  關鍵詞之一:全城閱讀

  從商業文化到藍色文化,讀出大國海軍的自信

  4月23日,是世界圖書日。這一天,又逢海軍節,因此也成為上海市民近距離閱讀海軍的節日。

  當天,上海市南京東路、徐家匯、淮海中路、陸家嘴、五角場等主要商圈,數十條商業街,以及機場、火車站、汽車站、地鐵,還有主干道與高架路,都在黃金時段輪番播放“軍民同心,建設一支強大的人民海軍”公益宣傳片。

  記者注意到,在具有厚重歷史底蘊的一粟街、在貫穿上海中心地區的四川路、在繁華市區大街小巷的廣告牌上,都能看到人民海軍主題宣傳海報和宣傳標語,許多市民還收到由通訊運營商集體為人民海軍推出的“慶生”短信。這天的上海,被藍色文化的氛圍映襯得格外融洽與和諧。

  華燈初上,在人頭攢動的外灘,許多游客不時停下腳步,望著黃浦江兩岸LED大屏中的“海軍藍”發出贊嘆。

  讓大家感到意外的,遠不止這些。海軍節來臨之前,駐滬海軍部隊的文藝骨干組成演出小分隊,以“快閃”形式向市民進行才藝展示。走進黃浦江畔的象牙塔、置身繁華鬧市的南京路步行街,每一場演出,都有人們踴躍參與的身影。

  當《水兵夢》《軍港之夜》《我愛這藍色的海洋》等經典歌曲的旋律響起,不少人情不自禁地引吭高歌,每個人的臉寫滿了喜悅與自豪。

  目睹此景,一位游客感慨地說:“上海利用黃金地段的廣告牌、主要商業圈的LED屏集體為國防做宣傳,真是大氣魄、大手筆!”

  誠如斯言。上海能以這種形式開展人民海軍主題宣傳活動,不僅僅只是一座城市和一支部隊聯手策劃的緣故,更是因為強國強軍思想融入到每一個人的細胞裡。而城市裡的老人、青年、小孩也在參與這次全城閱讀中,對人民海軍有了更深的理解。

  關鍵詞之二:開放閱讀

  從吳淞古炮到新型戰艦,讀出大國海軍的崛起

  沿著黃浦江岸步行,濕地綿延,與長江交匯處,一座鏽跡斑斑的古炮佇立高地,它無聲地告訴著過往的游客,這裡曾經硝煙彌漫。

  站在高台,滔滔江水仿佛就在腳下呼號著那段悲壯歲月,淞滬抗戰的隆隆炮聲依稀就在耳邊……

  從吳淞古炮到新型戰艦,那些屈辱早已被奮勇直追的后來人拋到了歷史書裡。

  4月22日,百年軍港彩旗飄揚,吳淞碼頭人頭攢動。這是駐滬海軍舉辦的“軍營開放日”活動,2艘我國自行設計制造的新型導彈護衛艦停靠在碼頭,供上海市民及聞訊趕來的外地軍迷朋友參觀。

  望著威武巨大的新型主炮,目擊國產某型防空導彈垂發系統,許多軍迷喜不自禁,仔細觀察武器裝備,生怕漏掉哪個細節,並不時發出提問。“這艘軍艦是什麼時候開始服役的?”“在世界上算得上先進嗎?”……上海市靜安區擁軍優屬協會理事長焦俊祥參觀后興奮地說:“部隊官兵素質過硬,武器裝備精良,看到這樣的軍隊,我們對國家安全更有信心!”

  在岸上訓練場,水兵們精心准備信號旗語、撇纜、海軍繩結等海軍特色文化展示,讓前來參觀的人們大開眼界。一位女軍迷還現場跟水兵學起旗語,在簡單學習之后,她用旗語打出“我愛你,海軍!”在“海洋·海權·海軍”專題圖片展前,大家駐足觀看,詳細了解以維護海洋權益、海洋戰略為主題的海洋知識,以及人民海軍的發展歷程和輝煌戰績。

  “這樣的開放,讓我們普通民眾了解神秘的軍營,很有意義!”參觀結束后,來自青浦區的市民梁先生贊嘆道。

  海軍在上海向公眾開放並不是近幾年才有的事。新中國成立后,第一次接待蘇聯海軍艦艇訪華,地點就在上海揚子江碼頭。

  1956年6月,蘇聯海軍太平洋艦隊巡洋艦“德米特裡·波日阿爾斯基”號、雷擊艦“智謀”號、“啟蒙”號在艦隊司令切庫羅夫海軍中將的率領下訪問上海。在訪問期間,中方邀請蘇聯客人參觀上海的景點和工廠,蘇聯艦隊也對中國軍民開放參觀。

  人民海軍組建36年后,第一次派軍艦出訪國外也是從上海出發。1985年11月16日,由合肥號導彈驅逐艦和豐倉號綜合補給艦組成的特混編隊,在上海吳淞軍港起航,開啟了對巴基斯坦、斯裡蘭卡和孟加拉國的正式友好訪問,邁出中國海軍走向世界的第一步。

  迄今為止,上海共接待了數百批外艦訪問。這座城市,正以開放、自信的姿態,與中國海軍一起,聯手打造中國靚麗名片。

  關鍵詞之三:共享閱讀

  從魚水情深到深度融合,讀出大國海軍的發展

  春風拂面,長江口碧波蕩漾。

  江面上,一艘艘輪船穿梭前行,從這裡駛入大海。

  上海長興島依江瀕海,島上坐落著百年船廠江南長興造船廠。一艘艘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巨輪和戰艦,從這裡拔錨起航,馳騁深海大洋。

  “這艘驅逐艦是我國完全自主研制的新型萬噸級驅逐艦,先后突破大型艦艇總體設計、信息集成、總裝建造等一系列關鍵技術,裝備有新型防空、反導、反艦、反潛武器,具有較強的信息感知、防空反導和對海打擊能力,是海軍實現戰略轉型發展的標志性戰艦。”登上國產某新型導彈驅逐艦,軍代表介紹道。

  百年長興、百年海軍,這裡僅僅只是上海與海軍攜手並進的一個縮影。作為中國近代海軍的發祥地之一,人民海軍注定與上海還有著更多千絲萬縷的聯系。

  鬆江佘山,因遠東第一天主教堂而聞名於世。在佘山腳下,某防化營便駐扎於此。作為東海艦隊一支擔負防化保障任務的專業防化部隊,他們始終秉持維護上海人民生命安全的理念,守護著這片繁華,圓滿完成了一次又一次重大應急保障任務。

  距長江口以外40余海裡,有一座孤懸海上、面積僅0.088平方公裡的佘山島,某觀通站官兵就駐扎於此。曾經,島上自然環境惡劣,常年受風、雨、霧困擾,又因無水、無電、無居民,一切生活用品均要靠大陸補給,條件十分艱苦。如今,在上海市政府支持下,這樣一座“三無”小島上的官兵工作生活條件大為改善——建起蔬菜大棚,住進陽光樓房……

  翻開海軍與上海攜手走過的歲月長卷,一個個片段猶如昨夕。為了支援上海建設,駐滬海軍積極配合上海市完成濱江沿岸貫通工作,北外灘百年軍港“揚子江碼頭”即將成為歷史﹔2010年上海世博會,海軍潛水員帶著重托,潛入黃浦江江底,像過篩子一樣進行水下摸排,確保世博會順利召開﹔海軍演出隊的官兵,從2005年開始,每逢重大節日自覺走進社區、廣場、街道為駐地群眾表演節目,共計70余場,服務群眾10余萬人次,13年來從未間斷……

  海軍官兵也永遠不會忘記,上海市雙擁辦舉辦“軍功章上的榮耀”活動,請立功受獎官兵親人看上海,讓1000余名海軍官兵帶著家屬共享這份特殊的尊崇﹔2012年至今,60余名隨軍家屬通過重點安置收獲滿意的工作崗位,200名官兵子女進入理想的學校就讀﹔在全面停止有償服務的道路上,上海市各級以“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的擔當,讓停償工作順利高效推進,走在全國前列……(伍尚銳 徐巍 劉亞迅)

 

(責編:羋金、黃子娟)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