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軍事

“航母帶刀侍衛”海口艦:10余次赴南海執行戰備巡邏

2018年07月30日10:45 | 來源:人民網-軍事頻道
小字號

 

人民網北京7月30日電 2017年初,海軍組織遼寧艦編隊赴西太平洋訓練。消息一出,迅速“霸佔”了各大媒體的頭條。照片中,隨航母一起“刷屏”的,還有一張“老面孔”——海口艦。

茫茫大海上,海口艦在遼寧艦左前方緊緊伴隨,其余數艘驅護艦分列遼寧艦四周,鋼鐵巨陣犁波踏浪,蔚為壯觀。繼“中華神盾”之后,海口艦又從網友那得到一個更響亮的稱號——“航母帶刀侍衛”。

“帶刀侍衛”的“刀”有多快?“刀法”有多精?海口艦用實打實的行動給出了答案。

今天難題不解決,上了戰場就多一塊軟肋——

每一道難題,都是他們提升戰力的“墊腳石”

在海口艦採訪,有個事一直被官兵們津津樂道。那年,在一次實彈演習中,海口艦連射兩枚防空導彈,成功抗擊某新型導彈。

而最初,得知此次抗擊的是某新型導彈時,海口艦時任對空作戰長陳俊鋒心裡卻一點底都沒有:這型導彈速度極快,彈道復雜,抗擊難度極大。

很顯然,這是一場‘知己不知彼’的戰斗。但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難,海口艦官兵迎難而上的決心不變。因為他們明白這樣一個道理:今天難題不解決,上了戰場就多一塊軟肋。

擺在海口艦官兵面前的第一個“攔路虎”就是靶彈復雜的彈道。通過仔細研究,海口艦基本掌握了靶彈彈道各階段的特點。他們集智攻關,預想了所有可能出現的抗擊情況,制定了在不同彈道段攔截靶彈的各種方案。

但這只是第一步。因為要讓防空導彈精准命中目標,還需艦載雷達對來襲導彈穩定跟蹤。訓練中,對空導彈區隊反復利用系統虛擬目標,操縱雷達跟蹤超音速“導彈”,還設置各種意外情況,讓目標變向變速,脫離雷達跟蹤,最大限度模擬真實戰場環境。經過一番艱難的摸索,雷達戰位終於找到了死死“盯”住來襲導彈的“秘籍”。

期待已久的那一天終於來了,官兵們的心情卻格外平靜。演習當天,聽到“發射”命令,李衛華果斷按下發射按鈕。第一枚防空導彈從發射井內彈射而出,在空中猛然點火﹔緊接著,第二枚導彈呼嘯而出,兩枚導彈似升空利刃,直扑目標而去……

“導彈與目標相會!”“目標減速下墜,攔截成功!”消息傳來,官兵們紛紛擊掌相慶。

每攻克一道難題,戰斗力就躍上一個新台階。演習過后,海口艦官兵總結相關經驗,提出了“戰爭還原法”組訓新模式,即針對不同的課題,模擬最真實的戰場環境,把各種因素想到,把每個細節研透,並在實際演練中反復研究、論証,形成一套最管用的戰法。

遇到難題,他們迎難而上﹔沒有難題,他們就“自找麻煩”,集中組織重難點課題攻關,立足自身裝備特點和技術優勢,大抓邊界條件、極限條件訓練,多個實戰科目實現重大突破。近年來,海口艦先后形成了30余項課題研究成果,其中12項被海軍推廣。

九層之台,起於累土。難題面前,海口艦“橫刀立馬”的本事,靠的不是短程沖刺的“爆發力”,而是日積月累的“持久力”。“大數據時代,數據制勝是信息化戰爭的必然趨勢。平時必須注重積累數據、研究數據,讓數據成為備戰打仗的倍增器。”艦長樊繼功介紹,他們借助現代信息技術,探索運用“大數據+艦艇”訓練方法,梳理總結訓練數據和經驗教訓,建立“戰斗力分析數據庫”,不斷改進完善計劃方案和組訓方法。同時,將訓練記錄電子化,訓練統計智能化,訓練成效可視化,使每名官兵都能直觀掌握訓練進程,認清差距、查漏補缺,有力提升了訓練效益。

有了科學的數據支撐,海口艦主炮在多國海上演習中打出了對“番茄靶”3發2中的“海口艦精度”。

(責編:張凌博(實習生)、黃子娟)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