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光武器顯威反導戰場
近年來,美國等世界軍事強國在發展“以導反導”武器系統的同時,大力研發各類反導新技術。美國導彈防御局近日發布公告稱,授予通用原子公司電磁系統分公司一份總價高達1.34億美元的合同,旨在研發可搭載在高空長航時無人機上的激光反導系統。美軍近年來持續加大對反導新技術的研發投入力度,激光反導已經成為其重點發展項目。
激光武器將改變未來戰爭規則
激光武器是利用高能量密度射束替代常規彈頭的定向能武器,通常由產生光源的激光器和具有跟蹤、瞄准和發射功能的光束定向器組成。激光武器利用沿一定方向發射的高能量激光束對遠距離目標,通過加熱、輻射等破壞方式實施攻擊。
激光武器系統根據作戰用途,可分為戰術激光武器與戰略激光武器兩類。戰術激光武器主要應用於光電對抗和戰術防空作戰,可通過破壞光電傳感系統癱瘓敵方作戰裝備,還可直接燒毀敵方坦克、飛機、無人機等重要軍事目標。戰略激光武器主要用於攻擊彈道導彈和在軌衛星,射程通常在幾百到幾千米,激光功率在千萬瓦級以上。
激光武器屬於新概念武器,具有能量傳輸速度快、作戰使用靈活性強、火力轉移速度快,以及抗飽和攻擊能力強、殺傷效果多樣化、作戰使用效費比高等特點,可在未來戰爭中,特別是反導作戰中發揮獨特優勢。
早在上世紀60年代,激光技術誕生之時,美國就發現了其在軍事上的巨大發展潛力,不惜投入巨資發展激光武器。但在過去較長時期內,利用激光束直接摧毀目標存在著一系列技術壁壘。在逐步克服各類技術障礙之后,激光武器發展進入了“快車道”。此后,美國將激光武器系統引入導彈防御作戰中,機載激光反導項目隨即上馬。
激光反導屬於戰略激光武器,其破壞敵方導彈主要採取激光致盲和激光摧毀兩種方式。激光致盲是利用激光輻射導引頭的光電探測器,使之暫時性致盲,導致彈道導彈失去對目標的跟蹤能力而造成偏航脫靶,從而喪失殺傷力。激光摧毀是利用強激光直接摧毀敵方目標,以達到永久性摧毀敵方裝備的目的。激光摧毀主要由高能激光武器來完成。
機載激光反導系統一旦研制成功,就可投入未來導彈攻防作戰之中。美軍也設想了一套機載激光系統的反導作戰流程:搭載高能激光的空中平台可依托臨近目標發射地域或海域的前沿基地、航母編隊進行部署。在導彈預警系統發現敵方導彈發射平台征候情報時,即刻升空靠近導彈發射區域。在預警系統截獲敵方導彈發射信號后,機載激光系統接收指令並實施攔截。
美國為何傾力研發激光反導技術
近年來,美國加速激光武器系統在反導領域的應用,主要是由於激光武器具有常規反導攔截系統無法比擬的優勢:激光武器作戰反應速度快、射擊精准度高,可針對敵方導彈目標進行瞬時攻擊﹔它抗干擾性能好,激光傳輸幾乎不受電磁環境干擾影響﹔激光武器具備多種殺傷效果,可對導彈目標產生燒穿、解體、引燃、引爆、致盲等多種毀傷效果,攔截概率將大幅提升。
除考慮到激光武器優越的作戰性能,美國多年來持續推進激光反導技術研發,還有其他多方面考量。
導彈防御系統按照攔截時機不同可分為三個階段:助推段、中段和末段。目前,美國發展比較成熟的是中段和末段攔截系統,而助推段反導由於技術難度大等原因,一直未能有實用化的武器入役。
但實現對彈道導彈目標的“全程多段”覆蓋式攔截,始終是美國導彈防御系統的發展方向。事實上,從導彈飛行的階段來看,越早攔截效果就越好,一旦助推段攔截成功,被擊落的敵方導彈的碎片殘骸都將落在敵國境內,不會給己方帶來任何損失。
由此可見,從作戰效果角度來看,在導彈助推段實施攔截可謂事半功倍。激光反導正是通過無人機搭載高能激光在助推段實施攔截,因此該項目也成為美國導彈防御局重點發展的反導項目之一。
目前,美軍發展較為成熟的陸基和海基反導攔截系統,受限於平台機動能力和部署、使用地域或海域范圍等問題,僅能滿足重點區域的反導防御需求,在機動作戰、保衛區域覆蓋范圍等方面存在較大的局限性。戰時,也較難前出至敵方彈道導彈發射地域、海域附近實施攔截。
而機載激光反導,與陸基和海基反導攔截系統相比,具有機動性能好、反應速度快等優點,可在其他空中平台掩護下,前出實施助推段攔截﹔還可根據敵方導彈威脅的具體情況,迅速對敵方威脅變化作出響應,改變攻擊方向和攻擊目標,從而更加靈活、有針對性地實施反導作戰。
近年來,美國在研發新的反導技術上更加注重經濟可承受性這一問題,充分考慮反導作戰的成本。雖然激光反導項目還在研發階段,研制費用較高,但該系統一旦研發成功並投入部署,其作戰使用費用較低。
按美國導彈防御局的計劃,高能激光器每次射擊所耗費的化學燃料為1000∼2000美元,即便射擊40次摧毀一枚導彈,總計成本也才約合4萬∼8萬美元。而美國“宙斯盾”反導系統目前使用的“標准-3”IA攔截彈的單枚造價就達900萬∼1000萬美元,改進型的“標准-3”IIA攔截彈單枚造價高達1500萬美元。兩者相比,激光反導的作戰效費比明顯高於傳統“以導反導”的攔截手段,因而對美國軍方極富吸引力。
無人機激光反導何時可以投入實戰
在利用激光武器進行導彈防御的研究工作上,美國走在了世界的前面。美軍1996年啟動的機載激光器項目,計劃以改型的波音747-400F飛機作為發射平台,以產生高能激光的化學氧碘激光器為核心,配置跟蹤瞄准系統和光束控制與發射系統,利用激光作為能量直接毀傷敵方導彈目標。
但該項目由於多種原因2011年被美國國防部叫停。盡管如此,美軍仍不願放棄激光反導這一作戰概念的潛在優勢,積極探索更加切實可行的激光反導方案。
2016年2月2日,美國國防部導彈防御局在其2016財年預算中安排了“定向能研究”計劃,該計劃內的“無人機激光反導”研究項目,旨在將高效緊湊的激光武器集成到無人機上,用於實施助推段導彈攔截。
近日,美國導彈防御局再次將“無人機激光反導”提上議事日程,計劃2023年前完成無人機機載激光武器的研制、集成和試驗,提出將使用MQ-9這類長航時無人機搭載激光武器,對助推段彈道導彈進行攔截。目前,美國導彈防御局已與工業界和部分大學開展合作,共同研究無人機機載激光反導技術,並計劃2021年制造出驗証機。
無人機機載激光器反導項目並非之前的機載激光項目的簡單回歸。美國導彈防御局希望其無人機機載激光反導項目能解決此前項目中暴露的多個問題。雖然,用於戰略導彈防御的激光武器還在試驗階段,離實戰運用還很遙遠,但隨著激光系統的發展,100∼150千瓦級的武器級激光已越過實用化門檻,且小型化潛力很大,為無人機激光反導項目帶來了新的希望。
激光反導面臨諸多技術難題
將激光武器應用於反導領域是一項龐大的系統工程,雖然目前美軍的激光武器已接近實戰化運用的邊緣,但仍存在技術風險。事實上,作為新型武器,激光武器自誕生起就面臨著多方挑戰和質疑。激光反導項目的進展也幾經波折,曾遭遇“下馬”的危機。
目前,激光反導系統存在一些關鍵技術亟待解決:無人機激光反導項目受限於15∼30千瓦功率的規模,激光功率不夠高,僅能應對小型目標﹔其射程有限,隻能對付數公裡范圍內的小型無人機和車輛船隻等目標,距離研制出可在對方防空導彈射程外擊毀彈道導彈的激光器,尚需時日。
無人機激光反導計劃在導彈飛行助推段進行攔截,但目前尚無法解決有效預警、探測等問題。此外,激光反導項目還需要解決例如大氣干擾造成激光傳輸損耗等技術難題。
由於存在上述問題,雖然美軍激光反導項目的研發工作取得了一定進展,但其發展仍然面臨著技術、資金等各方面的問題,完全部署部隊並形成真正戰斗力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激光武器重新定義了戰場上的時間概念,其作戰方式也被稱為“發現即殺傷”。隨著高能激光在反導領域的應用,未來導彈攻防作戰樣式或將發生深刻變革。(鄧紫曦)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