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軍事

地下空間:未來戰爭的關鍵戰場

2018年10月18日08:31 | 來源:中國國防報
小字號

前不久,美國軍事網站刊文稱,美國陸軍正斥巨資訓練士兵在城市地下空間作戰。隨著地下空間在城市作戰中的地位日益提升,它被認為是繼陸、海、空、天、電、網之后,人類戰爭的新戰場。

地下空間將是未來城市作戰的重心

古往今來,國因城而在,守國必先守城,城破國亡、城亂國衰已成歷史鐵律。隨著世界各國城市化進程加速,未來戰爭陰雲將越發濃郁地籠罩在城市上空。美軍認為,城市是21世紀最有可能的戰場,是未來作戰重心,是決定戰爭勝負的關鍵戰場,棘手的不是應對地面作戰,而是如何控制和佔領城市地下設施。

在未來的城市作戰中,控制和佔領地鐵、排水系統、防空隧道等地下設施尤為重要。透視近20年來爆發的世界局部戰爭不難發現,城市地下防御工程絕非可有可無,巧妙利用地下防御設施保護人員、保存物資、與敵周旋,進而創造出以劣勝優戰績的經典戰例俯拾即是。

在20世紀90年代初的波黑戰爭中,波黑首都曾被塞族武裝圍困長達3年之久,而這座城市之所以能頑強支撐住,其神秘的巴特米爾地下隧道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據悉,就在城內幾乎彈盡糧絕之際,佐拉克將軍接受了部屬提議,把冷戰時期修筑的巴特米爾隧道延伸至薩拉熱窩機場下方,使塞族軍隊再也無法斷絕薩拉熱窩與外界的聯系,從而有效扭轉了戰局。

在阿富汗戰爭和伊拉克戰爭中,人們見識過依托“地穴”和城市化地道作戰的威力。以伊拉克戰爭為例,美軍在開戰一年多以前就針對伊軍的“地道戰”進行了模擬訓練,在加利福尼亞州莫哈韋沙漠設立了“地下作戰中心”。據說,這個中心模擬阿富汗和伊拉克的地下設施建造,由坑道和地下通道組成,與戰場地下環境有著諸多的相似之處。即便如此,美軍在后來的清剿行動中依然遭遇了較大的困局。

特別是2016年11月至2017年7月的摩蘇爾戰役,更是讓各國軍隊看到了地下戰爭的威力。

在摩蘇爾戰爭中,摩蘇爾城的老式建筑經過武裝分子長時間改造,形成了龐大的地下坑道體系,使其能夠有效避開偵察,靈活機動兵力。盡管這種地下環境的復雜性遠不及大城市,但還是讓美軍前期進攻吃盡了苦頭。美軍支援的伊軍不得不花費4個月進行戰爭准備,並投入13︰1的兵力,而且耗時9個月、幾乎是計劃用時的4倍,才徹底收復這座城市。

當前的敘利亞戰爭也是如此。人們發現盡管敘軍擁有數個坦克師和機械化步兵師,還有俄軍空中火力支援,以及大量重型火炮支援作戰,有時卻拿以輕步兵為主的敘反對派武裝辦法不多,進展比較緩慢,關鍵原因就是敘反對派武裝玩起了城市地道戰。敘軍和俄軍的優勢是天上的戰機,地面的火炮和坦克,如果反對派武裝出來正面對抗,必然是雞蛋碰石頭,不堪一擊。據悉,敘反對派武裝的地下坑道深度達7∼8米,最深的地方甚至達到了15米。雖然地面被炮火炸得一片廢墟,但是城市地下卻暗道交錯。敘軍一旦進入這些地道網絡,反對派武裝就可以依托地道,從各個方向攻擊敘軍。

隨著城市地下空間作戰重要性的日益提升,西方軍事大國開始將地下空間作戰視為一場新型戰爭。美軍在2017年初起草關於陸軍2020∼2040年在大城市作戰的白皮書,就提出了“地下機動需求”的問題,足見美軍對未來地下空間作戰的重視。

“地下長城”越來越受防御者青睞

孫子曰:“善守者藏於九地之下,善攻者動於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勝也。”可見,古代兵家一直把地下工程作為防御作戰的重要手段。地下工程與戰爭淵源甚深。據有關專家考証,在河北省永清縣境內就筑有一條1000多年以前的連通6個鄉鎮11個村、深度1∼5米不等的宋遼地下古戰道,它是宋遼對峙時期的重要地下防御工事,被譽為“地下長城”。

隨著人類社會城市化進程的推進,預計到2050年全球約有63億人生活在城市。城市人口爆炸性增長與地表面積的有限性矛盾不斷上升,使得人類被迫向地下要空間,讓城市地下空間協同開發利用已成為未來城市發展趨勢。而人類生存方式決定了作戰方式,地下空間天然的作戰優勢,使得城市作戰體系正向地下空間拓展,城市作戰方式由地上為主向地上地下協同作戰轉變。

一般而言,城市地下空間可以分為三類:商用盈利性質用地,如地下街及商業街、地下車庫、地下倉庫等﹔公共服務性質用地,如地下公路、海底隧道、地下圖書館、學校等﹔軍事城防性質用地,如防空洞及防空地下室、防空指揮部、地下導彈發射台、潛艇基地、軍火庫、核武器試驗等,這些地下空間均可用於戰時防御。目前,世界各國,尤其是發達國家城市地下空間開發與利用已經達到了相當規模。而且,地下設施軍事用途和民用用途越來越趨於一體。

特別是,隨著建筑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城市地下設施建設日趨堅固多樣,平時方便民眾使用,戰時則可轉變成“地下作戰堡壘”,使之成為繼陸、海、空、天、電、網之后的第七維戰略空間。資料顯示,目前世界上不少國家都建有龐大的城市地下軍民一體設施,戰時可供指揮、防護和對地面發起突擊使用。美國修建的地下工事可容納1.2億人,佔總人口的57%。比如,紐約市地鐵長達255公裡的地下段可掩蔽450萬人﹔華盛頓市的地下車庫可停2萬多輛汽車,戰時可掩蔽該市50%以上人口。蘇聯修建的地下工事可容納1.8億人,達到當時總人口的68%。俄羅斯在修建莫斯科地鐵時,充分考慮了民防要求,其結構抗力很高,最大埋深達90米,戰時可掩蔽350萬人。瑞典、瑞士修建的地下工事可容納總人口的85%以上。以色列修建的地下工事則能容納全國人口的100%。據估計,截至2017年,全球范圍內的軍用城市地下設施已有多達1萬處。美國陸軍訓練與條令司令部司令斯蒂芬·唐桑德表示:“如此龐大的地下世界,是任何一支准備在大城市作戰的軍隊都不能忽視的。”

早在2016年9月,美國海軍陸戰隊就發布了《21世紀遠征部隊如何進行作戰》,針對2025年以后的戰爭,要求提高海軍陸戰隊在城市地形條件下的作戰能力,並進行適應性訓練,以應對全方位的戰斗,包括城市街區、街道、下水道和隧道。

地下空間作戰面臨巨大挑戰

如果說城市戰場是士兵最大的墳場,那麼城市地下作戰則是人類戰爭的絞肉機。若在城市地下空間開辟戰場,“主場”國家將具有較大的防御優勢,而作為進攻的一方,則面臨的是不可避免的巨大挑戰。

對於防御者來說優勢明顯,他們熟悉地下空間環境,可以將地下空間作為交通線、補給線、支援線,提早設防,保障作戰指令暢通﹔隱蔽軍事目標,避免來自太空、高空等空間的高新技術偵察、探測與監視行動﹔具有較強的抗破壞效應,精確制導武器、無人機、高功率微波武器、動能武器、核輻射等無法在地下戰場發揮應有之效。

進攻方的劣勢顯而易見,他們處於陌生作戰空間,地下戰場空間的態勢感知能力較差,無法迅速找到有利地形,缺乏避開防御方火力的掩護﹔地下戰場空間電磁環境更加復雜,通信和導航可能受阻﹔先進武器裝備及海陸打擊平台難以發揮正常效能,並且容易陷入類似地面巷戰的窘境。

為了應對未來城市地下作戰,一些國家軍隊已經開始從武器裝備、指揮通信等方面著手准備。如美俄研制的鑽地炸彈和溫壓彈,就專門用於地下作戰。敘利亞戰爭中,俄軍曾用重達900公斤的巨型鑽地炸彈打擊敘反對派武裝。同時,由於地下環境中可能含有大量有毒氣體,或含氧量不足,作戰士兵需要新鮮的空氣,美陸軍裝備了單價約為1.3萬美元的可過濾有毒氣體或煙塵的自持式呼吸裝置。另外,美陸軍還配備有新型夜視儀、消音器、大功率切割鋸、特制的手持式防彈盾牌等地下作戰的必備品。

同時,美軍還在加強城市地下作戰訓練。目前,美國陸軍已投入5.72億美元,對31個現役作戰旅中的26個進行地下作戰訓練,並為其配發相應裝備。眼下已有5個旅“結業”,剩下的21個旅將於明年1月前完成培訓。美陸軍官員透露,地下作戰訓練所使用的模擬環境設施由集裝箱改造而成,可以很好地模擬黑暗、狹窄、氧氣含量低等特點,且花銷不大。

據悉,美陸軍地下作戰訓練包括:如何在地下特殊空間進行有效導航、通信、清除主要障礙物以及對敵發起攻擊等。訓練的重點目標是各級部隊的指揮人員。他們要學會對執行地下作戰任務的部隊進行編組、制定地下作戰計劃以及在地下環境中指揮大規模作戰行動。對士兵的訓練則相對簡單些,因為地下作戰在某些方面與房屋清理行動類似。(石純民 董建敏)

(責編:趙苑旨(實習生)、羋金)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