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軍事

部隊營房變化4大關鍵詞

2018年11月26日08:40 | 來源:中國國防報
小字號

改革開放40年,是我國經濟力量迸發的40年,也是國防和軍隊建設闊步發展的40年。這場偉大變革體現在部隊建設的方方面面,本期請和我們一道走近第74集團軍某旅,通過這扇窗口,感受改革開放40年來官兵“住”的變化。

——編 者

關鍵詞一:現代

營區變遷體現發展速度

“你們看,這是上世紀80年代初的老營房,再看看現在,真是不可同日而語。”前不久,第74集團軍某旅組織新兵參觀旅史館,旅史館牆上的一張張老照片,一下子把新兵們拽進時光隧道,回到許多年前。

上世紀90年代初,該旅前身換防進駐深圳。部隊搬入新營房時,愛好攝影的戰士黃建國拿出鳳凰相機,留下3張黑白照片。已經泛黃的照片定格了連隊當年的模樣:青磚灰瓦的平房、幾十張半舊桌椅,就是當時一個連隊的主要家當。大門前的黑板報上,用粉筆寫著“熱烈歡迎進駐新營房”幾個大字,渲染著喜慶氣氛。

1999年8月1日,官兵遷至新營房,3層青磚小樓粉刷一新,樓上樓下、電燈電話,新的辦公、生活條件讓大家開心不已,戰士雷剛迅速按下快門,拍下當時的情景。

2015年,部隊營房設施再次翻新。喜遷新居那幾天,已經“鳥槍換炮”的雷剛攜帶新款數碼相機,一口氣拍了個夠。照片上,新型武器裝備雄壯威武,現代辦公樓巍然屹立,班排宿舍裡,沐浴室、烘干室、學習室、活動室等供戰士生活、學習和娛樂的設施一應俱全。此外,還有中央空調、燈光球場等,彰顯著現代化軍營的便利。

“這些年,我們旅真是一年一個樣,幾年大變樣。”親歷部隊變化的雷剛感慨萬千,“入伍后的這些年,連隊從低矮的平房搬進了寬敞明亮的樓房,全連一台電視變成了每班一台,請假外出洗澡變成了天天用太陽能熱水器沐浴……”

一張張照片,一段段話語,濃縮的是部隊發展的軌跡,見証的是國家日益強大的經濟實力。

“部隊營區為什麼會有這些新變化?”旅黨委組織官兵圍繞“變化源頭在哪裡”展開熱烈討論,引導大家明白營區的變遷,就是改革開放以來國家日益富強的體現。

關鍵詞二:實戰

營房建設體現戰備要求

“營房就要有營房的樣子”。部隊營區作為作戰單位的基地、練兵的場所,這個樣子首先應是打仗的樣子。

過去,一些部隊的營房的“顏值”高了,但只是室內更寬敞明亮了,設施更配套齊全了,環境更溫馨宜人了,在增強作戰功能方面卻考慮較少。

“打仗意識淡化,營房建設理念必然日趨生活化。”談起這一現象,該旅軍需營房科科長陳勇有一肚子話要說。2015年他所在的旅進行營房建設時,正趕上部隊開展戰斗力標准大討論。他們將“如何強化營房建設的打仗意識”“如何增強新建營房的作戰功能”等話題引入大討論,探索按照打仗標准建設營房的新路子。

規劃設計貫徹戰備要求。以營區綠化為例,他們首先考慮的是不影響部隊出動,並能對重要目標進行隱蔽偽裝﹔營區內道路設置則根據使命任務和裝備性能進行調整,確保每一條道路、每棟營房都滿足戰備需求。營區營連兵器室、器材室、儲藏室、給養庫等“三室一庫”全部配置在一樓入口處,官兵搬運裝載物資器材時間大幅縮短﹔戰士宿舍進行整合改造,拓寬走廊寬度和宿舍內兩床間距,去掉營連門口的台階,確保攜帶裝備的官兵緊急出動時互不干擾。

營院環境彰顯戰斗文化。筆者對比該旅營區老照片發現,過去一些擋道的花花草草等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直線加方塊、棱角分明的道路,方便官兵應急出動。並且還採用展現部隊特點、光榮歷史、英模人物的元素,營造尚武、習武、精武的人文環境。

營房建設體現質量標准。在營房設計、建造中,該旅始終堅持質量第一,按照“百年營房”的標准,做到工期服從質量,造價保証質量,技術支撐質量。“今年9月16日,台風‘山竹’登陸廣東時,其他地方有的房屋被吹翻,一些高檔住宅小區也受損嚴重,甚至百年老樹都被連根拔起,但我們的營房安然無恙,經受住了考驗。”談起部隊營房的質量,營房助理薛霖自豪地告訴筆者。

關鍵詞三:綠色

營房設施注重節能減排

“反正不用自己出錢,隨便用!”這是前些年該旅部分官兵心裡的想法。

“那時會有長明燈、長流水現象,文件都是單面打印,每年水電費不少。”該旅政治工作部主任陸軼告訴筆者,過去由於部分官兵環保觀念不強,很多隨手就可以節約的資源,被白白浪費。

2015年上半年,該旅積極響應國家“節能減排”號召,對營房進行綜合改造,在規劃設計和建設上,體現了對自然規律的尊重,突出“綠色”主題,普遍採用外牆保溫、防水坡屋面、太陽能集熱、地熱採暖和水資源循環利用等新技術,並配置節能燈具、潔具、太陽能熱水器和垃圾分類處理裝置。

這些都在悄然改變著官兵生活。據初步統計,與改造前相比,該旅用電量下降16%、用氣量下降20%、用水量下降22%,整體能耗下降近18%。

在改造的同時,旅裡還給每名官兵下發《資源節約手冊》和“從身邊小事做起”的倡議書,“人走請關燈”的小告示貼在電源開關旁,“水是生命之源”的小標語貼在水龍頭旁,“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小警句貼在飯堂醒目位置,並經常開展環保知識競賽,增強官兵節約意識、生態建設和環保意識。

此外,該旅還實行節能減排追責制度。去年初,該旅結合往年的資源消耗情況,科學量化出每個基層單位的水、電、油等限量標准,建立責任追究制,實行資源超標評先評優一票否決。保障部部長胡明樞說:“責任追究,就是要逼著大家算細賬。”

筆者在該旅營區採訪時發現:每個連隊都裝有空調,平均擁有25台電腦。這麼多電器,用電量會不會超?面對筆者的疑問,指導員林漢杰擺擺手說:“不敢超!”他講述了自己為超標“買單”的那次經歷。

林漢杰剛任指導員時,由於管理不善,連隊用電量超標,結果他本人和連隊那年都被取消評先進資格。從此,林漢杰建章立制抓節約,連隊再沒有出現過用電量超標的現象。

營炊事班的饅頭機、餃子機、軋面機等10多種主食加工機器,是名副其實的“電老虎”。盡管炊事班的伙食保障不錯,但總因耗電超標而“功過相抵”。痛定思痛,他們轉變思路,重新採購節能環保電器,一年下來,節電近1/3。

負責管理營區路燈的軍需營房科戰士小周坦言,以前不按時關燈的現象經常發生,有時路燈會一夜長明。為此,軍需營房科沒能當選先進單位。之后,軍需營房科在路燈上安裝了繼電器,不僅能按時開關燈,還可以根據季節變化和天氣情況調整開關燈時間,減少了浪費。

關鍵詞四:暖心

環境改善既溫暖又貼心

傍晚,筆者在該旅生活區散步,恰巧碰到探親來隊的干部家屬李女士和孩子。“現在吃過晚飯散散步是一件很愜意的事,但在過去,我都不敢想。”

“那時候營區房間根本不夠住,我來看他,還要自己在外面租房子﹔有時候有家屬房,但其他同事的家屬也來隊,沒辦法,一套兩室一廳的家屬房,我們兩戶人家住,十分不便。”李女士說。“不僅如此,房間設施也很老舊,基本沒有家用電器,不時還會因壓力不足而停水。”

當時,營區周邊還有好幾家污染企業,營區內的污水採用明溝排放,空氣裡彌漫著刺鼻味道。“現在好多了,周邊污染企業早就關停,營區內污水也改成暗溝排放,沒有什麼味道了。”李女士說,“這幾年營區還新修建了家屬臨時來隊住房,基本上來了就有的住。春節來隊家屬比較多時,家屬房不夠還可以住招待所,再也不用與別人合住。每套家屬來隊住房都很寬敞、亮堂,設施也很現代化,房間裡空調、洗衣機、熱水器、數字液晶電視等一應俱全。我們住著都很舒服,感覺像回到了家。”

漫步該旅生活區,隻見這裡安靜恬淡,院落整潔,老人小孩或坐或行,或聊或弈,怡然自得。

筆者了解到,考慮到家屬區有的老人腿腳不靈便,不宜走遠,該旅在新建住房時,將服務區設在一層,方便老人出入這些服務點﹔在老人、小孩常走地段,鋪上防滑磚﹔樓梯的欄杆上,也安裝了防護欄﹔樓道的黑暗角落,裝上了安全警示燈。這些事情雖小,但家屬卻處處感受到了溫暖。

許多家屬深有感觸地說:“現在部隊住宿條件改善了,生活方便,精神愉悅,我們必須更加支持家裡軍人的工作,做他們堅強的后盾!”

親歷者說

配套日益完善

■原某旅干部 王國良

我親身經歷了部隊營房日新月異的變化。

1980年,我參軍入伍,當時部隊駐扎在山區,居住的營房大部分都是建國初期建造的土坯房,牆面斑駁殘缺,有的房子甚至是危房。我記得當時連隊在后山上有一個通信站,需要24小時值守,守站的兩個戰士就住在用茅草搭建的窩棚裡。窩棚不擋風、不遮雨,一到旱季更是悶熱難耐,蚊虫追著人叮咬。就連我這個來自貴州的地地道道“山裡人”都有些不適應。

1983年,我從軍校畢業。那時,部隊的居住條件有了明顯好轉。許多土坯房都進行了翻修,基本的內部設施如廁所、浴室、水房等也逐漸完善。

此后10年間,因工作需要,我先后經歷了十幾次崗位調動,住過不少營區,土坯房變成青磚平房,青磚平房又變成水泥樓房,整個營區的面貌發生巨大變化,辦公、生活、訓練場地設施完善配套,極大增強了軍營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軍營要姓“軍”

■某旅干部 王 軍

我曾去國外的軍隊學習交流,那裡很多軍營都有一種真正的戰場氛圍。

未來軍營應當是什麼樣?我是這樣思考的:

應當按照“一保戰備、二保生活”的原則,優先保障戰備,營房處處都要體現打仗的需要。其次才是保障官兵生活,在滿足基本功能和實用耐用前提下,建筑樣式簡潔實用,裝飾裝修簡約適用,不搞“花園式”營區、“賓館式”營房。

記得有一次我和戰友到西北野外駐訓,天天睡帳篷,雖然也能滿足基本需要,但長期睡帳篷滋味確實也不好受。隨著部隊野外駐訓時間增加,將來的營房應當著眼野戰化保障,積極推廣可拆卸移動、靈活組合的裝配式和集裝箱式營房。標准化設計、模塊化組合、裝配化施工,樣式按需擴展,營區野外都能用,從而提高野外駐訓營房保障的質量。

小漁村變都市

■某旅政委 李子建

部隊進駐深圳之初,駐地周邊還是荒郊野嶺,雜草叢生。

記得那時,一些日常用品都比較缺,官兵一般不外出,因為外面啥也沒有,出去不知道去哪裡,不知道能干什麼,找個小店也要靠兩條腿走好遠的路。營區外,稀疏零落地散布著一些破舊的民房,偶爾能看到一輛摩托車。

改革開放40年間,昔日落后的漁村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一座現代化都市平地而起。駐地周邊,直插雲端的摩天大樓、美麗迷人的花園小區,便利的交通與生活設施,極大方便了官兵的出行和生活。

現在,深圳天藍水碧,海風徐徐,給人們提供了宜居的生活環境。官兵不由感慨,國家的飛速發展讓大家的日子越過越好,也激勵他們練好本領,守護這份安寧和繁榮。(李志國)

(責編:趙苑旨(實習生)、羋金)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