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軍事

巡邏“死亡之谷” 見証人生中的生死考驗

2019年02月26日08:19 | 來源:解放軍報
小字號

  我的故事,就從這塊石頭說起。它來自海拔4500米的紅其拉甫邊防連,看上去很普通,卻見証了我人生中的一次生死考驗。

  2017年夏天,我奉命前往紅其拉甫邊防連採訪。那裡有一條巡邏線叫“吾甫浪溝”,當地人稱它為“死亡之谷”。它全長100多公裡,沿途要翻越8座5000米以上的冰山,蹚30多次冰河,隨時可能遭遇惡劣天氣或是猛獸襲擊,官兵們需要騎著牦牛才能走完全程。

  在我的再三請求下,連長楊映偉同意我跟著走一段。出發不久,一條湍急的冰河擋在面前。我騎的那頭牦牛正准備過河突然受了驚嚇,猛地往河裡沖,還沒等我反應,身體就飛了起來。就在我的后腦勺砸向亂石灘的剎那,團政治處主任陳柏濤眼疾手快,一把托住了我。

  那是我第一次親身感受到生命的渺小與脆弱。我特意在冰河邊撿了一塊石頭,留作紀念。

  官兵們說,在這條巡邏路上,人人都有歷險記,個個都有生死錄。其中,有段長約300米的陡坡叫“一步險”。它的一面是懸崖峭壁,一面是萬丈深淵,走錯一步就有生命危險。

  一次,陳柏濤騎的那頭牦牛快要通過時,突然腳底一滑,他下意識地抓緊牛鞍子,等到他再睜開眼睛往下看時,連人帶牛大半個身子全都懸在了空中。幸虧牦牛的兩隻前蹄緊緊扒住了斜坡,掙扎了幾次之后終於爬了上來。陳柏濤說,在紅其拉甫官兵心中,牦牛就是“無言的戰友”,甚至是“救命恩人”。

  的確,從1949年開始巡邏以來,這條最凶險的道路上沒有犧牲過一名官兵,卻有15頭牦牛長眠於此。有一隻老牦牛在最后一次執行任務時,不小心在“亡命崖”滑倒,腰椎斷裂,但就在負重百余公斤的情況下它仍然堅持著。直到回撤途中,大家才發現了它的異樣,因為它已經站不起來了。官兵們把最好的藥都給它用上仍無濟於事。

  “放棄”,成了唯一的選擇。因為天黑前,他們必須要趕到下一個巡邏點。大家把牦牛推到一個草相對茂盛的冰河邊,希望它能活得久一些,希望奇跡會發生。望著官兵們過河的背影,這隻牦牛用盡力氣吼了兩聲,把頭轉向一邊,流下了眼淚。那一刻,所有人整齊列隊,向牦牛敬了一個長長的軍禮。

  第二年,官兵們再來到這裡時隻找到一副牛骨架。連長帶著大家搬來石頭為老牦牛壘起一座墓碑。此后,每年巡邏,官兵們都會沿途採上一把野草花,或是帶上一小瓶酒洒在碑前,祭奠“無言的戰友”、最忠誠的伙伴。

  連長楊映偉說,“老牦牛”已經成為紅其拉甫官兵戍邊守國的精神化身。那年,中巴邊界在海拔5300米的點位確定后,制式界碑因為太重無法運送進來。官兵們像老牦牛一樣,每次巡邏都在挎包裡裝上3公斤水泥運到山頂,在壘起的石頭上,一點一點制作起了這座形狀特殊的界碑,在上面刻下兩個鮮紅的大字——中國。這是邊關軍人的精神高地,一代代官兵把能來到這裡巡邏當成軍旅生涯最大的榮耀。

  在這條巡邏路上,唯有身臨其境才能感受到,人們與死亡對抗的力量到底從何而來?才能夠體會到戰友次次歷險而從不退卻的意志,究竟靠什麼支撐?

  在連隊營區,我聽到了新時代戍邊軍人的錚錚誓言:“扎根帕米爾,忠誠戍邊關。”

  在國門口岸,我記下了官兵們在中巴聯合巡邏中共話和平友誼,當好新絲路上國門衛士的強軍故事。

  在勝利回營的牦牛巡邏隊,我錄下了戰士們豪邁的聲音:“生命有禁區,聽黨指揮沒有盲區。隻要有界碑,巡邏必須要到位。”

  是的,邊關軍人如此,軍事記者也應如此。忠誠黨和軍隊的新聞事業,到基層去、到一線去、到官兵們的戰位上去,始終是我們堅守的初心。這些年,我和同事們行程上萬公裡,幾乎走遍了中國所有的邊防部隊。在高原海島、在戈壁險灘、在護航一線、在國際演兵最前沿……處處都留下了我們的足跡。

  有句話說得好:哪有什麼歲月靜好,是因為有人替你負重前行。在新時代採訪路上,我願追隨邊關軍人那負重前行的綠色背影,發揚“老牦牛”堅韌不拔的實干精神,用手中的筆、話筒和鏡頭,講好中國軍人的最美故事,不負神聖使命,無愧軍旅人生!(紀夢楠)

(責編:劉金波(實習生)、羋金)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