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軍事

5000米高原,新疆軍區某紅軍團碾冰踏雪一路凱歌

2019年03月19日08:45 | 來源:解放軍報
小字號

  ■張孟陽

  ■康佳偉

  ■楚信曉

  ■李小建

  旭日輝映神山之巔,霞光照耀迷彩身影,夕陽染紅聖湖之濤,雪山見証官兵風採。

  近年來,新疆軍區某紅軍團穿沙漠、翻達坂、過雪山,在海拔4000米甚至5000多米的高原,圓滿完成了一次次演習、使命課題訓練、駐訓任務。官兵克服高寒缺氧,碾冰踏雪、風餐露宿,一路征程、一路凱歌。

  紅軍傳人用滾燙的熱血和必勝的信念,譜寫出一曲曲壯美樂章。你可知道,這一切的背后又有多少青春故事!

  跨 界

  “飯都做不好,整天還想著打導彈……”吃著略帶夾生的米飯,伴著山裡刮來的寒風,野外訓練的官兵“吐槽”著炊事員張孟陽。

  中士張孟陽想當導彈射手的那點“小九九”,大家早就看在眼裡,可他還是名中士,在眾多老班長眼裡就跟“新兵”一樣。

  連隊人人都知道,發射導彈連隊當然得選資歷老、技能精的老兵上陣。

  念念不忘,必有回響。去年初,連隊配發了某新型導彈,兩名老射手率先射擊,沒想到連續出現“掉彈”的情況。這反倒讓張孟陽心中底氣更足了些,“報告,我請求發射導彈!”正在不遠處觀摩的炊事員張孟陽不顧大家勸阻,一眨眼的工夫跑到連長面前大聲喊道。

  “我能行的,平時我沒事就背記理論,跟著導彈班班長練操作……”張孟陽嘴裡不斷地念叨著。

  “給他一次機會吧,讓他試試。”就在這時,團長走上前說了這麼一句話,讓事情出現了轉機,張孟陽的射手夢也就在這短短的幾秒鐘有了希望。

  “東南方向山腳發現敵裝甲目標……”然而,導彈發射大約過了5秒,就開始偏離目標。張孟陽並沒有慌:傳輸調整指令、轉動方向機……一系列動作有條不紊,導彈逐漸朝著目標平穩飛行。18秒!正中靶心,命中了!

  “操縱導彈就像做拉面一樣,掌握好‘力道’自然能拉出勁道的面條……”射擊結束,暗地裡擦了一把冷汗的張孟陽風趣地對大家說。

  張孟陽這一次不僅夢想成真,還回到了戰斗班排,擔任起了連隊射手的小教員,這樣的逆襲讓有的老班長有些不服氣。

  有沒有真本事,戰場會告訴我們答案,所有對張孟陽的考驗才剛剛開始。

  這可不,部隊開赴海拔4980米的喀喇昆侖山腹地開展演習,擔任小教員的張孟陽壓力不小。

  “導彈說明書上寫著發射環境應該等於或低於海拔4500米,不行就別勉強。”排長李建斌擔心張孟陽腦門一熱,耽誤了演習的大事。

  “戰場上面對敵人時,我們是沖上去還是臨陣退縮?”張孟陽平時嬉皮笑臉,沒想現在卻和排長較起了真。

  張孟陽兵齡短、個不高,拼勁卻不小。在高原上,每天訓練結束,他就開始一遍遍地分析當天導彈飛行數據記錄儀的數據。為了不打擾戰友休息,深夜,張孟陽打著手電筒在被窩裡學習,同時他還結合海拔、風向、風力、溫度、氣壓等對導彈飛行帶來的影響進行數據修正。

  功夫夠深,鐵杵成針。張孟陽在演習前幾天把自己的研究心得手把手教給了其他射手。那次演習,連隊先后發射了十多枚導彈,發發命中目標。年底,張孟陽因此榮立二等功。

  現在提起這個“伙頭兵”射手,全連官兵都打心眼兒裡佩服。

  心聲

  愛拼才會贏

  ■張孟陽

  夢在心中,路在腳下。隻有敢於將心中的夢想付諸於實際行動,用一顆堅定而勇敢的心克服困難,才能早日抵達勝利的彼岸。

  腳下有力量

  “第一名,2分40秒!”在海拔4300米的藏北高原,新疆軍區某紅軍團中士康佳偉再次打破了他自己所創造的1000米跑紀錄。這裡空氣中含氧量隻有平原的40%左右。

  來自“冰雪之城”哈爾濱的康佳偉剛入伍時,跑步對他來說就像是一道不可逾越的障礙,每次連隊或排裡開展田徑項目競賽時,他一准落在后面。但這些並沒有擊垮他的那股不服輸、肯吃苦的勁頭。

  他聽戰友說通過拉輪胎訓練可以鍛煉爆發力。於是,他拖起訓練用的輪胎,一練就是幾小時。隨著堅持不懈的努力,他每公裡的訓練成績從起初的6分多鐘提高到了3分多,在連隊已經名列前茅。

  時隔不久,部隊赴海拔4300米的藏北高原駐訓。康佳偉發現,因為空氣中含氧量低,致使自己在跑步中身體出現了諸多不適。寶劍鋒從磨礪出,面對高原缺氧、嚴寒、狂風,康佳偉發起了第二次沖擊。

  背上沙背心、綁上沙綁腿,康佳偉開始在高原群山之中奔跑。為適應高原環境,康佳偉對自己嚴格的要求令人嘆服:每天堅持進行水中憋氣訓練、戴防毒面具跑,並且不斷增加自身負重。終於,康佳偉憑著這股不服輸的韌勁,漸漸適應了高原環境,跑步也越來越輕鬆。

  不久后,團裡在高原開展1000米跑競賽,康佳偉聽到這個消息后,第一個報了名。

  競賽開始了,百余名選手隨著一聲槍響離弦而出,選手們都忍受著缺氧給身體帶來的痛苦奮力奔向目標。2分40秒!康佳偉第一個沖過終點。

  這次競賽之后,康佳偉不僅登上了團軍事訓練龍虎榜,還得了一個“高原飛人”稱號,成為許多官兵學習的榜樣。

  心聲

  有夢敢於追

  ■康佳偉

  風雨之后見彩虹。隻要心中有夢想,腳下有力量,敢於追夢,接受挑戰,在一次次挑戰中不斷地跨越,就可以享受勝利的喜悅。

  火炮之眼

  “全班注意,准備射擊!”海拔5300米,氣溫零下30攝氏度,戰士們的手不一會兒就凍得僵硬。在這樣的環境下,能否精准命中目標,讓有著豐富射擊經驗的楚信曉心裡也沒了底。

  此前,上士楚信曉打出去的炮彈就像長了眼睛一樣,發發精准命中目標,是官兵認可的“火炮之眼”。但在高原演習的那次實彈射擊似乎有點不同於往常。海拔高達5300米,氣溫低至零下30攝氏度,而且狂風肆虐,在這種條件下,火炮射擊效果有時就像官兵說的一樣:聽天由命。

  面對這種情況,讓誰來當這個射手還真難住了連隊。連隊有的官兵說不能打,容易出事故,有的官兵說大半概率命中不了目標。

  “報告,我能擔任射手!”隨著響亮的報告聲,楚信曉自薦站了出來。“這裡不是平原,要慎重”“平原打得好,高原可說不定”,有人竊竊私語。這些話一下激起了楚信曉的軸勁,“真正的戰場上,敵人不會給你選擇的余地!”他的一番話擲地有聲,讓現場瞬間沉默下來。

  “全班注意,目標距離2100米,一發裝填……”在陣地上,楚信曉通過認真計算風速、氣壓、溫度、膛溫等數據,結合豐富的射擊經驗進行判斷射擊:炮彈命中,彈著點偏右。

  連隊多數人覺得,在這種極端條件下,能夠命中已經很不可思議了,但楚信曉似乎並不滿意,這次沒有命中靶心在他看來是留下了遺憾。

  “軍人生來為打贏!”不久,該團配備了某型速射迫擊炮,楚信曉經過廠家培訓后,刻苦練習新裝備射擊。次年,部隊再次來到藏北高原駐訓,新裝備也即將迎來第一次高原實彈射擊,楚信曉內心既興奮又忐忑,但他在心裡默默定下決心:一定要打出自己的最好水平。

  一手高低機,一手方向機,單人操炮訓練從裝填彈夾、捕捉目標到射擊完畢一遍一遍地反復訓練。晚上,戰友已經入睡,楚信曉又拿出學習筆記加上新裝備理論教材在研究摸索……

  “縱風,方向向左 ,表尺減 ,一發裝填,放!”調整狀態,下達命令,一氣呵成。使用彈數5發,5發全中!

  射擊結束,大伙都紛紛向他豎起大拇指:楚班長是名副其實的“火炮之眼”!

  心聲

  相信自己

  ■楚信曉

  一個人應養成相信自己的習慣,即使在最危急的時候,也要相信自己的勇敢與毅力。隻有在平時不斷磨礪這種自信,敢啃硬骨頭,才能實現一次次突破,練強實戰本領。

  高原車醫

  長途機動3天,李小建排除各類故障10余次,運輸車在高原上馳騁自如。

  李小建是新疆軍區某紅軍團一名四級軍士長,因維修技術過硬,官兵稱贊他是“汽車神醫”。

  去年8月,該團在阿裡高原駐訓期間,海拔5000多米的界山達坂飄起了雪花,一場長途機動演練拉開帷幕。

  車隊在蜿蜒崎嶇的達坂山路上前行,李小建在車裡緊握著手裡的電台。就在這時,沉默許久的電台裡傳來了第二梯隊一輛運輸車過熱報警的訊息,請求修理工迅速搶修。修理方艙車快速行駛在搶修途中,李小建一邊預判情況一邊准備工具和器材。

  車剛停,李小建一個箭步下車。打開引擎蓋、示意駕駛員發動車輛,李小建伏在車體上聽車輛發動的聲音,經過認真觀察,迅速判斷出了故障的原因,“車輛因為引擎旁邊的降溫扇損壞,導致引擎過熱,自動啟動了報警系統。”風雪中,李小建拆下散熱器,更換降溫扇,動作一氣呵成,15分鐘不到,故障排除,車輛歸隊。此時,隻見李小建兩手凍得通紅,臉上的笑容在風雪中顯得格外燦爛。

  記得剛上高原時,不適應高原環境的他在機動途中搶修一輛故障車,不僅故障車沒修好,自己還因為高原反應被送上了救護車。從那天起,他就暗下決心,一定要盡快適應高原,確保高標准完成各項保障任務。此后,李小建通過積極參與各種適應性訓練,促使身體主動適應高原環境。其間,通過不斷的探索,他還研究出一套“望、聞、問、切”的汽車維修秘訣,保障著部隊長途機動。

  技術過硬,還得懷揣高度的責任心。有一次,部隊行軍至宿營點,李小建在檢修車輛時發現一輛猛士車傳動軸損壞導致油盒漏油,在准確判斷故障問題后,他馬上進行搶修。當時因器材短缺,他立足現有條件,冒著嚴寒缺氧的環境在車底下焊制油盒至深夜兩點多。回到帳篷裡,李小建的手已經凍得沒了知覺。

  在搶修車輛中,隻要有時間,李小建都會邊搶修邊講解,毫無保留地給年輕的修理員及駕駛員傳授維修心得,以修代訓,確保機動千裡,車不掉隊,圓滿完成各項任務。

  心聲

  精益求精 更進一步

  ■李小建

  不斷尋求挑戰,激勵自己,不要留在舒適區。舒適區只是避風港,不是安樂窩。用更高的標准來要求自己,時刻准備迎接下次挑戰。(撰稿:蘇建國 馬振超 李定福 孫猛。圖片攝影:董雲杰 陳茜)

 

  

(責編:劉金波(實習生)、羋金)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