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軍事

遙遠夜空中,有一顆星晶瑩閃爍

2019年04月01日09:48 | 來源:解放軍報
小字號

姚有東(右)在老兵許正兵遺像前深情凝視

許正兵生前的戰友龍扶國前來祭奠,淚流滿面

清明節前夕,許正兵所在班官兵在雷達陣地舉行升國旗儀式

官兵在海拔5374米雷達陣地檢修設備

官兵將自己的心裡話寫在紙條上,挂上“正兵樹”本版底圖為拉薩烈士陵園一隅。溫志軍 郭超英攝

“最后一片天空之后鳥兒能往哪飛,最后一線邊界之后我們能往哪去。”在巴勒斯坦詩人達爾維什的眼中,生命的隕落並不意味著離去,而是會化作遙遠夜空中一顆閃爍獨特光芒的星辰。

皮克斯動漫電影《尋夢環游記》裡有這樣一個細節,人的一生有“三次死亡”:第一次是生命的終結,第二次是親友在葬禮上的送別,第三次是這個世界上最后一個記得你的人逝去。這一刻將是真正的死亡——當這個世界沒有人記得你,也便不會有人知道你來過這個世界。

有種離去,叫作從未離開﹔有種銘記,叫作從未忘記。有的人沒有赫赫功績,他的離去並非轟轟烈烈,他扎根崗位盡職盡責的故事,也只是“宛如平常一段歌”,但他的故事和他的犧牲,卻如熠熠星辰,照亮人們的心靈,留給人們滿滿的敬意,還有深深的思索。

是使命讓英雄成為英雄。和平年代,犧牲與奉獻是屬於軍人職業的注解,隻要穿上這身軍裝,就要隨時准備為祖國獻出一切、甚至生命。英雄其實離我們並不遙遠,他們就在我們身邊,捧讀他們的故事,總能收獲一縷春風﹔讀懂他們的內心,就是讀懂一簇精神的浪花,讀懂了一種堅強、一種擔當、一種剛毅,一種平凡中的偉大。

“沒有人會忘記,沒有人會被忘記。”再過幾天就是清明節,在這個思念的時節,我們重溫英烈故事,緬懷英雄壯舉,隻為找尋久違的初心,把深深思念化為前行的精神力量。——編 者

清明,細雨霏霏。雪域,寒風瑟瑟。

拉薩烈士陵園,西部戰區空軍某基地官兵庄嚴肅立,祭奠為西藏解放和建設事業獻出生命的英靈。

在“許正兵同志之墓”前,官兵輕輕拔去墓碑旁的枯草,將特制的空軍軍徽貼上碑身,把一枝枝幽香的金菊獻在墓前,一雙雙年輕的眼眸溢滿崇敬。

“許正兵同志已經犧牲整整30年了。如果他還健在,今年才剛剛48歲。”與官兵一同緬懷這位將18歲生命留在海拔5374米雷達陣地的戰友,甘巴拉雷達站第26任教導員、現任西部戰區空軍某基地政治工作部組織處副處長李再華的眼圈紅了,“他將年輕的生命鑄進甘巴拉。甘巴拉人一直在追尋他的足跡,駐藏空軍官兵一直思念著他、敬仰著他。”

老兵留下的不是名字,而是豐碑﹔不是物質,而是精神。這精神,是在奮斗與犧牲中延續的信念。老兵永遠年輕,因為他活在駐藏空軍官兵心中。

春風呢喃

有一種告別,叫作從未離開

甘巴拉沒有留下許正兵的影像。現存的那張黑白頭像,是根據老兵們的描述請人畫的。但是,無論是甘巴拉人,還是上過甘巴拉的人,沒有人不知道他的故事。

許正兵的家鄉在貴州遵義,他1988年入伍,個頭不高,面容清秀。說起紅色故鄉,他自豪得像熱戀中的青年顯擺著自己心儀的姑娘﹔彈吉他時,晶亮的眼神如雪域天空最亮的星星。

1988年10月10日,參加完雷達操縱員訓練,被分到甘巴拉雷達站的許正兵,隨同換班的老兵搭乘卡車上陣地。這,是他第一次上陣地值班。

上山的土路坑窪不平。一邊是峭壁,一邊是深澗。他緊緊抓住車廂板,生怕從座位上顛下去。一上陣地,高原反應“兜頭罩來”,很多戰友頭疼胸悶,惡心嘔吐。頭幾天,大家全都吃不下飯,睡不好覺。

許正兵高原反應特別強烈,頭暈嘔吐,臉色發紫,心跳加速。總值班員趕忙把他送進了西藏軍區總醫院。身體恢復出院后,連裡讓許正兵當文書,他堅決不同意。

“我是雷達操縱員,不上雷達陣地,操縱什麼呀?”戰友們勸他在山下再適應一段時間,他一下子急眼了。

1989年1月10日,許正兵再次上山,高原反應依然強烈,頭痛惡心,躺在床上無法動彈。值班干部要求他跟著送水車下山,他雙手抓住床沿不放:“上陣地人人都得過這一關,讓我再扛兩天吧,扛過去就沒事了。”

空氣含氧量不足內地的一半,最大風力11級,躺著相當於內地負重40公斤行走……確實,在甘巴拉的每一天都是艱難的,每個甘巴拉人都是這麼扛過來的。可誰能想到,這個喜歡彈吉他的兵躺下后,就再也沒能爬起來,高原肺水腫奪去了他年輕的生命。

這一天,是1989年1月13日,這個叫許正兵的雷達操縱員剛滿18歲。漫天飛雪中,他原本黑紅的臉龐如雪片般潔白。戰友們圍在他的床前低聲抽泣,稀薄的空氣仿佛凝固了一般。

“我是雷達操縱員,不上雷達陣地,操縱什麼呀?”他朴素的話語,成為一代代甘巴拉人挑戰生命極限的精神激勵,成為“甘願吃苦、默默奉獻、恪盡職守、頑強拼搏”甘巴拉精神的生動詮釋。

許正兵的生命,永遠鑄進了甘巴拉。從此,每逢清明節,都有甘巴拉官兵風雨無阻趕到他長眠的拉薩烈士陵園看望他,獻束金菊,點炷藏香,拔淨爬上墳塋的枯草……

30年裡,思念從未中斷,精神始終延續。甘巴拉一名老指導員為許正兵寫的詩,被官兵吟誦至今——

“十八歲的花季無憂無愁/甘巴拉的氧氣還未吻夠/然而死神伸出惡魔之手/從此,甘巴拉少了一個動聽的歌喉/清明節我們在你的墓前低頭/一束鬆枝是我們的問候/你的靈魂托起雪山白雲/永遠伴隨我們在世界屋脊戰斗!”

雪山作答

你活在我們的記憶裡,我們堅守在你的戰位上

3月19日,拉薩河河畔春光明媚,春水含情。

甘巴拉雷達站休整點,一場特殊的祭奠儀式庄嚴展開。官兵們將一棵青翠筆直的雪鬆,小心翼翼挪至早已清理好的樹坑,生怕損壞根須枝干,他們正在換栽以老兵許正兵名字命名的“正兵樹”。

“高原環境惡劣,我們換栽雪鬆樹種,也是希望‘正兵精神’在新時代永遠年輕。”甘巴拉雷達站第25任教導員、現任西部戰區空軍雷達某旅政治工作部主任姚有東,一邊揮動鐵鍬培土一邊講解,話語間流露著對老兵的敬意。

8年前的春天,雷達站休整點搬遷到現在的駐地時,時任教導員姚有東便帶領官兵從拉薩河河畔移種了一棵針葉鬆,取名“正兵樹”。“以這種方式把戰友迎回來,是一種追念、一種銘記,把他放在心裡,讓他和我們一起戍邊,也讓他的精神和新芽一起拔節生長。”這是姚有東當時的想法。從那以后,每年清明節,雷達站都要舉行紀念儀式。

“弟弟離開我們24年了,看到這棵樹,我就覺得他沒走。”2013年酷夏,許正兵的哥哥許正林代表全家到高原祭奠弟弟,他摟著“正兵樹”,滿臉淚水。

去年8月,雷達站在上級支持下建起“正兵園”,方便官兵紀念緬懷。“正兵樹”旁立起了一塊青石碑,上面刻著許正兵犧牲前說的話。

“正兵園”右側是油機房,左側是雷達方艙,置身其間,戰味濃郁。“你活在我們的記憶裡,我們堅守在你的戰位上。”官兵在日記本上留下的話語,讓人深深感到,一次次追思英烈,已經成為他們成長道路上一次次精神洗禮。

“2012年建軍節,甘巴拉開啟遠程異地控制值勤模式,休整點成為主控端,官兵在山下也要擔負戰備值班任務……我總覺得,許老兵離他的戰位更近了。”許多年過去了,再次帶領官兵栽種“正兵樹”,姚有東置身老兵遺像前深情凝視……

許久,姚有東輕聲說:“如果他還活著,他應該過得很幸福。”

祭奠儀式上,兩名戰士將一捧菊花擺放在石碑前,戰友們依次把哈達挂上樹枝。排長程楊重述著許正兵的故事,每個人都聽得認真,眼神中充滿敬意。

“我也是像許正兵一樣的甘巴拉戰士。英烈讓我們共同的名字流光溢彩,我要踏著他的足跡前行,千裡萬裡。”上等兵梁志朋的發言說出了許多戰友的心裡話。

“沿著英雄的足跡,讓‘甘巴拉英雄雷達站’在新時代無愧英雄稱號,這是今天甘巴拉人的使命。”甘巴拉雷達站現任站長劉偉將自己的心裡話,寫在紙條上,挂在鬆葉最茂密的枝頭,“我會用我的一生去記住、去理解英烈的精神”。

幾曾夢回

你沉靜凝視的眼神,就像此刻最柔暖的光

“老戰友,我來看你了。我兒子也來咱們連隊當兵嘍。”2014年6月,六代新老甘巴拉人赴拉薩烈士陵園祭奠許正兵,老兵龍扶國向戰友含淚訴說。

龍扶國是1987年入伍的四川蓬安籍老兵,在甘巴拉當了12年炊事員,許正兵犧牲時他就在陣地上。在兒子龍兵小時候,龍扶國不知給他講過多少次許正兵的故事。

2009年,龍扶國把17歲的龍兵送到甘巴拉當兵,“子承父業”的龍兵也成為了一名炊事員,隨后又當上了班長。如今,龍兵是西部戰區空軍雷達某旅某機動雷達站上士駕駛員,經常駕車奔馳在雪域天路執行任務。“我兒子是獨一無二的‘甘二代’。”龍扶國自豪地說,“許正兵如果知道了,一定會感到欣慰。”

父子兩代同為甘巴拉兵,這是生命的薪火相傳,更是精神的傳承賡續。

英雄已逝,精神長存。在孕育英雄的甘巴拉,“正兵精神”成為甘巴拉人前進路上的不竭能量。

每年新入營學兵和干部到連隊的第一件事便是緬懷許正兵,連隊每年主題黨日都會開展“‘正兵精神’大家說”活動……

大學生士兵、上士張建,在許正兵犧牲那年出生。如今,他是甘巴拉數據鏈地面站站長。和許正兵一樣,這名江蘇兵初上陣地時高原反應也格外強烈,頭疼胸悶、上吐下瀉。

“差點兒被死神帶走。”2014年初春,他上陣地值班,感冒加高原反應引發急性肺水腫昏迷不醒,被戰友緊急送下陣地。雖經醫院搶救轉危為安,卻被醫生告知:“你可能發展成‘習慣性肺水腫’,從低海拔到高海拔地區隨時都可能發病。”

醫生說得沒錯。后來,張建從內地返回拉薩,4次因肺水腫住院。連隊主官要求他在山下擔負值班,“不上山,還算啥甘巴拉人?”他心裡有個“結”,時不時地請教醫生“恢復適應”的方法。

那年深秋,站裡戰備任務重,張建堅決要求上陣地值班。5天后,他出現在指揮室監控傳遞空情,那次任務,他完成得格外出色。說來也怪,就在那次以后,高原肺水腫再也沒有“欺負”過張建……

“對軍人來說,在戰場上流血犧牲是一種奉獻,在平凡崗位上默默工作也是一種奉獻。和平年代,犧牲和奉獻是軍人職業的注解,懷著一顆為祖國犧牲奉獻之心的軍人,無論在哪裡戰斗,都會實現自身價值……”一名老西藏這樣評價。

今天,對“正兵精神”的傳承已經延續到整個駐藏空軍部隊——每年清明,他們都會組織官兵到許正兵墓前緬懷祭奠,許正兵的故事被編入部隊“紅色故事庫”。

“我最喜歡你沉靜凝視的眼神,就像此刻世界最柔暖的光。”一名自願要求赴雪域建功立業的新畢業軍官深情感慨,“甘巴拉,不老的青春!許正兵,永遠年輕的忠魂。”(記者 胡曉宇 通訊員 陳小月)

(責編:李方園(實習生)、陳羽)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