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軍事

如何讓民用船舶助力軍事運輸?

隨某任務分隊跨海機動聞思錄

2019年05月24日08:56 | 來源:中國國防報
小字號

跨海機動途中,任務分隊官兵向民船企業員工學習海上急救技能。圖為船員向官兵演示救生衣的正確穿著方法。熊華明 攝

有專家預測,隨著世界航海業和各國民船制造業的不斷發展,未來戰爭中民船不但不會退場,反而會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鮮花在眼前,未必意味著蜂蜜就在手中。讓民船助力軍事運輸,需要跨越軍民兩大領域之間的“分水嶺”,而軍、民以及介於兩者之間的聯勤保障部隊,需要為順利跨界付出怎樣的努力?前不久,記者隨某任務分隊搭乘民用船舶跨海機動千余海裡,隨船採訪民船保障的需求方、供給方與協調方,薈萃各方心聲,探尋民船動員的關鍵支撐點。

任務部隊官兵:破除習慣性選擇才能乘風破浪

連續3天的海上航行,中部戰區空軍地空導彈某營官兵吃得香、睡得著﹔船舶靠泊后,該營人員裝備的卸載、機動按計劃順利完成。營教導員史川擔心的因暈船、嘔吐等不良反應影響行動的事沒有發生。

史川的擔心並非沒有道理,這是他所在旅第一次乘船海上機動,而且一走就橫跨我國渤海、黃海、東海3大海域。再穩的船舶,航行在無風三尺浪的大海上,也會讓人產生顛簸感、不適感。歷史上,“陸上猛虎”短時間內都難變身“水中蛟龍”。三國時期,曹操率得勝之師登上長江上的大船,終因北方士卒不習水性而兵敗赤壁。

史川所在旅此前沒有乘船機動,主要基於兩方面原因:一方面是由於以往部隊執行任務的地域大多在內陸地區,隻能採用鐵、公路運輸﹔另一方面是由於對傳統的鐵、公路運輸流程熟悉,訂計劃、搞協調都輕車熟路,有時也可以選擇水路,但由於流程不熟,便習慣性地選擇陸路輸送。

近年來,部隊跨區演訓任務日益增多,對貼近實戰的要求越來越高,旅領導認識到,不能習慣性地單純依靠陸路運輸。於是,史川所在旅便向相關部門報送水路運輸需求。

保障他們的是一艘1.6萬噸級民用滾裝船,由於船舶排水量大,航行時顛簸較小,官兵沒有出現嚴重的不良反應,裝備車輛晃動幅度也不大。乘坐該船的官兵在收獲新鮮感的同時,還切身感受到了水路運輸的優勢:投送時間可控,不像鐵路運輸時間節點卡得那麼死﹔運輸途中,人員生活保障有力,官兵舒適度較高……

“這促使我們轉變觀念,不能再習慣性選擇陸路運輸。”該營所在旅保障部助理范穎認為,聯戰聯訓聯保是大勢所趨,鐵、水、公、空聯合投送是必然要求。部隊多掌握一種運輸方式,就多一籌勝算。而要補上依托民船輸送這一課,不論保障部門還是部隊官兵,都需要以“小學生”的心態從頭學起:

水路運輸涉及航運公司、港口碼頭、海事部門、交通管理等多家單位,各類手續比較多、協調任務比較重,需要暢通聯絡渠道、保証隨時能夠進行有效溝通﹔海上運輸是一個行業,需要了解海水潮汐規律、吊裝滾裝設備性能、船舶構造與裝備條件等行業常識﹔借助民船運輸是部隊遂行任務的一個環節,需要組織模擬登船、物資器材裝載、抗眩暈等相關訓練,確保人員裝備始終處於良好狀態……

軍事代表:當好“多面手”才能重新啟航

“鐵路運輸能夠到達國內大部分地區,但超限超載運輸准備時間長﹔航空運輸速度快,可局限性大,通常運輸兵員和體積小的裝備﹔水路投送裝載量大、成本低且航道不易被破壞,近年來呈上升趨勢……”隨船跟蹤指導的沈陽聯勤保障中心某軍代處參謀鄢世曄講起各種運輸方式的優缺點如數家珍。

隨著國防和軍隊改革的深入推進,軍代表的業務素質正由單一型向復合型轉變:鐵路軍代表要懂得航空和水路運輸,航務軍代表要學會組織鐵路輸送。像鄢世曄所在的單位一樣,各軍代處普遍採取集中培訓、以老帶新、實踐鍛煉等方式,努力提高軍代表的綜合業務能力。通過組織協調這次海上長途輸送,鄢世曄對依托民船輸送的程序更加清晰:任務部隊按級上報投送需求,業務機關審核批准,聯勤保障部隊牽頭組織實施,航運公司具體落實。

“僅僅熟悉輸送流程還遠遠不夠,”鄢世曄告訴記者,最近他正在研究國防交通方面的法律規定,一條內容一條內容地深鑽細研。近年來,我國出台了《國防交通法》《新造民船貫徹國防要求技術標准》《民用運力國防動員條例》等多部法規。與此同時,隨著鐵、水、公、空多式聯運任務的增多,軍代表需要協調的部門也越來越多,涉及政府部門、動員機構、保障企業等各個領域。而靠感情勾兌的做法越來越沒有市場,這些法規無疑為開展橫向協調、拓寬保障渠道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和基本依據。

以往,一位軍代表隻需解決一種運輸方式的技術問題便可交差﹔現在,不但要考慮解決幾種運輸方式的技術問題,而且往往還要考慮在何種戰術背景下組織投送,因為不同的戰場環境對裝備物資裝載所選用的運輸工具、時間節點、先后順序的要求是不同的。就民船動員而言,既需要根據部隊裝備的長、寬、高度,確定是否對倉儲空間進行加裝改裝﹔又需要根據任務分隊的人員數量、任務階段,確定是否設置醫療救護室﹔還需要考慮未來戰場環境對部隊機動速度的要求,確定是否更換發動設施,以提高航行速度和安全系數。

“投送運輸在戰爭中先登場、后謝幕,投達運輸工作者責任重大,唯有不斷充電、全面過硬,才能適應聯合保障、多式聯運的需要。”鄢世曄這樣向記者坦露心聲。

航運公司員工:義利兼顧才能行穩致遠

這次海上機動,中部戰區空軍地空導彈某營官兵為保障企業打出高分,原因簡單:擔負這次軍運任務的某船舶企業全力以赴:

——所有船員持証上崗,專門增派1名指導船長和1名指導輪機長,指導船員24小時不間斷巡查﹔制訂緊急救護、逃生、防火等一整套應急處置預案,確保航行安全。

——船上食品實行定點採購、冷庫儲藏,隨船配備10名等級廚師,一日三餐不重樣﹔提供“賓館式”住宿條件,讓官兵睡得安穩……

記者在與船員交談中了解到,近年來民船積極投身軍運,主要基於兩個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由於全民國防教育的深入開展,不少船舶企業都想為國防建設貢獻力量﹔另一方面是由於國防交通法規的不斷完善,船舶企業參與軍事運輸的合法權益有了法律保障。

擔負這次保障任務的企業相關負責人張偉告訴記者,一些企業參與軍運,並不把獲取經濟效益作為全部目的甚至是主要目的,而是看重軍事運輸任務對提高員工綜合素質的促進作用。談到經濟補償問題,張偉說“船老大”們大都懂得:既然擔負國防任務,就要樹立大局觀念。

記者了解到,國防交通法規對民船動員過程中的經費補償作出了規定,但由於我國各地條件差異較大,不同地域認定和實施補償的標准不盡相同,有時難免達不到企業人員的心理預期。下一步,隨著全面依法治國戰略的深入實施,國防動員法規體系將不斷完善,“參軍”企業的責、權、利將進一步統一,積極性也將進一步提高。(袁源 記者 熊華明)

(責編:李方園(實習生)、陳羽)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