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軍事

小島的信仰

2019年06月17日08:31 | 來源:中國國防報
小字號

  1982年,我在舟山群島崎嶇的山路上乘卡車去新兵連駐地時,聽到一陣優美的歌聲:“雲霧滿山飄,海水繞海礁,人都說咱島兒荒,從來不長一棵樹,全是那石頭和茅草……”盡管是附近連隊戰士們用粗糙的嗓子吼出來的,但非常賦有磁性和親切感。我一下就被吸引了。

  新兵連的第三天晚上,連隊開始教歌,文書把《戰士第二故鄉》的歌名歌詞歌譜都抄在黑板上。學著學著,我驚喜地發現這首歌就是那天剛到島上時聽到的旋律!潘班長告訴我,《戰士第二故鄉》寫的是我們附近的東福山島,曲作者是著名作曲家、原南京軍區文化部部長沈亞威,詞作者張煥成是一名連小學都沒畢業的戰士。

  但我相信,1958年11月從浙江仙居應征入伍來到舟山東福山島的張煥成,對海島和部隊的感情一定比我深。東福山島比我所在的島小得多,上面沒有多少老百姓,離公海不遠,是東海中的一座孤島。今天的東福山島已是著名的旅游佳處,島上有民宿,吃住行都十分方便。而那時的東福山島被稱為“風的故鄉、雨的溫床、霧的王國、浪的搖籃”,遍地是石頭和茅草,老百姓住的是低矮的石頭平房,海軍和陸軍都有部隊在島上,海軍有個觀通站,陸軍有個守備連。

  1959年上半年,張煥成開始在筆記本上用生疏的文字和符號記錄自己守島的感受。他有不少字不會寫,隻能向戰友們討教。小島環境、部隊生活、戰友情懷等,他覺得太需要記錄了。他有一個堅定的信仰:一定要戰勝困難,不僅要多學些文字,還要寫一首贊美部隊和駐地的詩。

  從決定寫那首小詩開始,張煥成寫了改,改了寫,直到1962年才算定稿:雲霧滿山飄/海水繞海礁/人都說咱島兒荒/從來不長一棵樹/全是那石頭和茅草/有咱戰士在山上/管叫那荒島變模樣/搬走那石頭/修起那營房/栽上那鬆樹/放牧著牛羊/啊東福山,你是我們戰士的樂園/是我們日夜守衛的地方。張煥成后來說他主要是被連隊官兵扎根海島、艱苦堅守祖國東大門的精神所震撼,就是想把海防一線戰士的真實生活和真切心聲寫出來。他說的是真心話,也確實是直抒胸臆。

  1984年8月,當我離開海島去軍校上學的時候,碼頭的廣播裡回響的也是《戰士第二故鄉》的歌聲。在軍校,我更多地了解了沈亞威老部長的創作歷程,除《戰士第二故鄉》外,《淮海戰役組歌》《七律·長征》《七律·人民解放軍佔領南京》等力作轟動樂壇,被音樂界稱為聶耳之后的又一座高峰,是“音樂家裡的革命家,革命家中的音樂家”。

  1992年底,我到軍區機關幫助工作,終於有機會見到沈亞威老部長。一次聚會,得知我在舟山當過兵,沈亞威老部長親切地拉著我的手,說舟山他去過不少次,在東福山島還深入過生活。我問起他創作《戰士第二故鄉》的事,老部長笑著說,張煥成詩寫得不錯,很有感情,他當時也被感動了,把詩抄在自己的筆記本上。老部長還說那個詞可不是他改的,是著名詞作家向彤改的。

  后來我找到向彤老師。向彤老師說,那是1963年春天,時任前線歌舞團團長的沈亞威帶領他們去東福山島深入生活,為的是創作一台當代守島官兵題材的節目,參加來年第三屆全軍文藝會演。向彤他們在守備連生活期間,連隊副指導員韓光前要求戰士們把自己寫的心得體會交到連部,用以充實、更換連隊黑板報。班長張煥成就把自己修改了3年的小詩交了上去。第二天,張煥成的題為“以島為家”的詩歌貼在了黑板上。離開連隊的時候,沈亞威從黑板上發現了這首小詩,很認真地將其記在記錄本上。在登陸艇上,沈亞威同向彤說,張煥成寫的那首小詩生動質朴,感情濃郁真摯,讓向彤琢磨琢磨,改成一首歌詞,最后他來譜曲。

  於是在張煥成原詩的基礎上,向彤一是把“啊東福山,你是我們戰士的樂園/是我們日夜守衛的地方”,改為“啊祖國,親愛的祖國/你可知道戰士的心願/這兒正是我最願意守衛的地方”。二是把“以島為家”升華為戰士“第二故鄉”,題目也直接改為“戰士第二故鄉”。從詩與歌的內涵揭示與升華上看,經過向彤老師這麼一改,已經是畫龍點睛了,主題得到深刻揭示,內涵得到高度升華,情感得到充分展示,重要的是把守島戰士的情感胸懷同祖國的理想聯系起來。沈亞威拿到向彤改的詞后,在登陸艇上就譜出《戰士第二故鄉》曲子的初稿,回南京后又進一步推敲和錘煉,使之成為第三屆全軍文藝會演的演出稿。

  毫無疑義,《戰士第二故鄉》積極反映了我軍官兵熱愛祖國和人民、英勇不屈、堅定守島的樂觀向上精神,是一首充滿英雄主義和樂觀主義色彩的好歌。它沒有政治化的口號,以小見大,情感真摯。

  在北京舉辦的第三屆全軍文藝會演中,《戰士第二故鄉》作為大型歌舞《東海前哨之歌》中的一首獨唱曲,由歌唱家顧鬆民演唱。歌曲一出,立刻就有專家評說這是一首好歌。

  由於受當時通信條件的限制,對這一切張煥成並不知曉。1963年底,他光榮退伍。1964年又應召隨軍區原工程兵大隊到安徽銅陵參加國防施工。就是在國防施工場地上,張煥成第一次在報紙上看到印成鉛字的《戰士第二故鄉》的詞曲,激動得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1981年,沈亞威在南京准備舉辦作品專場音樂會。為適應演唱者的音色需要,沈亞威在《戰士第二故鄉》原曲的后面又增加了“這兒正是我們的第二個故鄉”的結束句。此后,這首歌的盒帶隨之發行。《戰士第二故鄉》便在部隊、城鄉廣泛流傳,成為廣大官兵以崗為家、保衛邊疆、熱愛祖國之崇高情感的一種寄托。特別是舟山的守備部隊,都把這首歌作為戰士的必唱歌曲。我到舟山部隊當兵之時,正是《戰士第二故鄉》風行之時。

  2007年7月,張煥成老人在參加原南京軍區后勤部的一次紀念活動時回憶說,1999年12月,在澳門回歸大型慶祝活動之后,中央電視台組織大型文藝演出慰問駐澳官兵,《戰士第二故鄉》的主創人員沈亞威、向彤、顧鬆民等藝術家也在邀請之列。沈亞威堅決提出張煥成應當參加,認為“這樣對部隊的教育意義更大一些”。在澳門,當沈亞威和張煥成雙手緊握時,兩人都非常激動。這對詞曲作者,在歌曲公開發表35年后才第一次握手。

  1993年之后,我又見過幾次沈亞威老部長。記得最后他已經住院之時,還像第一次見面時叮囑我一樣,說起有時一首歌比一千發炮彈的威力還強的道理。

  離開舟山已經35年了,對於我這個來自海島的軍人來說,《戰士第二故鄉》令我百唱不厭、百聽不厭。有人說自這首歌曲創作以后,“第二故鄉”對於軍人而言就成了部隊駐地的代名詞。我沒有考証過,但我常想,詩歌、歌曲以及小島也都是有信念、有信仰的,因為它們飽含堅定、堅強、忠誠,並隨著時代的步伐把其強大力量釋放出來,激勵和鼓舞一代又一代保家衛國的軍人和那些崇尚報國之人。(柳江南)

(責編:李方園(實習生)、黃子娟)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