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軍事

6年來,李丹用一個個小小的包裹持續傳遞著對邊防官兵的牽挂與關注——

邊防很遠,國防很近

2019年06月19日09:27 | 來源:解放軍報
小字號

2018年7月21日,李丹結束詹娘舍哨所慰問准備離開時,戰士們分別給李丹送上自己精心准備的禮物,並與她擁抱惜別。王士剛 攝

連日來,河南省漯河市征兵辦公室組織征兵宣傳形象大使在全市開展征兵宣傳活動。其中,榮獲漯河市關心支持國防建設先進個人、雙擁先進個人等榮譽的源匯區馬路街辦事處建設路社區職工李丹引起了人們的關注。

一名普通職工和國防建設有什麼聯系?為什麼會被聘為征兵宣傳形象大使?為什麼能榮獲這麼多的榮譽?帶著疑問,記者走近李丹去尋找答案……

神秘包裹裡裝滿了家國情

“夏天到了,山上紫外線強,這個包裹是專門給戰士們挑選的防晒霜和護膚品。”記者走進李丹的辦公室,正好撞見她和同事林霞在准備一個快遞包裹。

“這是今年李丹給詹娘舍哨所郵寄的第三個包裹。現在大家都知道她郵寄東西是給哨所的官兵,作為同事,有幫得上忙的,我也會搭把手。”快言快語的林霞打開手機讓記者看,去年2月,在網上看到《她是誰?讓4600米哨所的官兵找了1000多個日夜》《淚目!他們找了漯河李丹1000多個日夜!》等文章,他們才知道李丹默默給哨所戰士寄包裹的事,對於李丹的堅持,他們心中欽佩不已。

“您是怎麼想到要給詹娘舍哨所寄包裹呢?”在穿著朴素、講話和緩的李丹面前,記者問出了心中的疑惑。

“看到邊防戰士們生活執勤都很辛苦,我幫不上忙,就想從生活上關心他們。”辦公室裡散發著從窗外飄進來的月季花的清香,有些腼腆的李丹向記者講起她的故事。

2013年春節前,李丹在看電視新聞時,看到查果拉哨所戰士頂風冒雪背水吃的鏡頭,深受觸動。當天,她悄悄給戰士買了一些地方土特產郵了過去。不久,她搜索其他哨所的新聞后,發現詹娘舍哨所的戰士生活環境特別艱苦,但照片裡的官兵一個個卻笑得陽光燦爛,深受感動的李丹油然而生關愛之情。

從此,李丹留心通過各種媒體渠道觀察詹娘舍哨所官兵的冷暖。2018年年初,醫生成功在詹娘舍哨所為哨長詹華實施皮脂腺囊腫切除手術。李丹看到這一新聞后,第一時間給詹華買了大棗和營養品寄了過去。

“本來不想讓他們知道是誰寄的,后來郵局要求留電話,戰士們才聯系上我,問我是干什麼的。他們平時丹姐長、丹姐短的叫,我心裡特別幸福,也收獲了溫暖。”說著說著,李丹的眼睛濕了。

6年來,李丹用一個個小小的包裹持續傳遞著對邊防官兵的牽挂與關注。

“如果不是媒體報道,我們還不知道李丹給哨所寄包裹的事。”建設路居委會書記林霞感慨道,“她的舉動也讓我們反思,將大部分精力放在柴米油鹽醬醋茶的我們,是否對家國和邊防,對那些守護我們安寧生活的邊防官兵關注得太少?”

“我們享受歲月靜好,離不開邊防官兵的常年守衛。邊防就是國防,國防與我們每個人息息相關。”漯河軍分區政委張宏進說,個人離國防之間有多遠?我們可以看成一道算術題,也可以看成一道人生考題。

你的心頭可惦念著一塊界碑?

一個中原城市,一個邊陲重鎮,從地圖上看相距甚遠。然而,李丹用一個個包裹鋪成一條通往邊關的路,架起了一座溝通軍民情感的橋梁。

“李丹給查果拉哨所寄來的第一個包裹我見過,上面寫著全體戰士收,當時很好奇,打開一看,隻留個名字李丹,沒留電話。”盡管時隔數年,曾在查果拉哨所所在連當過指導員,如今已是西藏軍區某邊防團政治工作處主任的何正海回想往事,仍歷歷在目。

“李丹是誰?從包裹裡精挑細選的食物看,這個人心很細,要麼是超市員工,要麼是擁軍媽媽。”何正海講,哨所收到李丹的包裹后,戰士們紛紛猜想。

“李丹!”2014年八一前夕,詹娘舍哨所哨長馬關敬收到寫著詹娘舍哨兵全體戰士收的包裹,后面署名是李丹和電話號碼。戰士們給李丹打電話表示感謝,側面想問問她是干什麼的,她隻說是“大家的姐姐”。

查果拉哨所海拔5318米,詹娘舍哨所海拔4655米,每年的封山期都達半年之久,猶如直聳雲端的兩座孤島。“和平年代,戰士駐守邊防,同外界接觸少,受的社會關注也不多。”何正海感慨,邊防官兵戍邊守防無怨無悔,如果有更多的人關心關注官兵工作生活,大家會更有成就感、幸福感。“也因此,時間久了,戰士們都把李丹當親姐姐看待。”何正海說。

2018年春節前夕,新華社記者登上詹娘舍哨所採訪,聽到戰士們多次說起李丹。經該記者多次聯絡,李丹才從手機視頻中露出真容。

在這次哨所官兵和李丹的視頻通話中,他們給李丹唱了《當兵前的那晚上》,唱著唱著,不少流血流汗不流淚的男子漢眼眶濕潤了,這是他們發自肺腑的歌聲。

每月工資隻有2000多元,是普通的工薪階層……隨著媒體報道的增多,李丹的信息逐漸出現在公眾面前。這樣一個普通人心裡面卻裝著邊關將士,在平凡人生中閃耀著不平凡的光。

李丹的事跡讓記者深有感觸:如果說組織的溫暖、父母的關愛是戰士守護界碑的力量,那麼來自社會的關心就是照亮戰士巡邏路上的一束燈火。

“早些年,全國各地,尤其是高校青年學子寄往詹娘舍哨所的慰問信、包裹,每個月都能裝滿麻袋。近些年,一年見不到幾封來信。”談到這些年社會關注的變化,何正海憂心忡忡,他認為,這背后有社會擁軍形式轉變的因素,也有國防觀念淡化的原因。

詹娘舍哨所官兵的心聲讓記者回味良久:“軍人,有一瞬間出現的英雄,關鍵時候挺身而出,筑起山一樣高的壯舉﹔哨所上矗立的是平凡英雄,一點一滴把青春獻給祖國,把山一樣高的偉岸鋪展成了地平線。”

事實上,社會大眾多會關注突發事件中的英雄,而又有多少人會關注這些如同地平線一樣的官兵?

讓社會上更多的“李丹”關注“雲中哨所”

“李丹的事跡被媒體報道后,吸引了社會上更多人加入擁軍隊伍中來!”馬路街街道黨工委書記張勇杰說,去年4月,源匯區委、區政府發出向李丹學習的號召,馬路街街道黨工委也以李丹名義成立“李丹擁軍服務隊”,大力營造關心國防、關注邊防的濃厚氛圍。

“我們要沿著李丹走的路,與哨所建立永不斷線的‘李丹情’!”2018年7月,馬路街街道黨工委組織擁軍服務隊成員同李丹一同前往詹娘舍哨所慰問,和哨所結成共建對子。

建設路居委會書記林霞介紹,李丹患有心臟病,上高原有困難,但聽說大家要去詹娘舍哨所慰問,她堅決表示,要上高原去看看這麼多年惦念的邊防官兵。

一行人從鄭州飛到拉薩,再從拉薩坐火車到日喀則,而后從日喀則坐車、步行大半天才登上詹娘舍哨所,長途顛簸中,大家更深切地感受到邊防的遠,心與國防的距離卻因此而變得近了起來。

“詹娘舍哨所的官兵純潔且偉大,他們把人生最美好的時光烙在了祖國邊防線上。”李丹回憶說,詹娘舍,意為“鷹飛不過去的地方”,從山下到哨所有200多個“胳膊肘彎”,看著這麼多的懸崖峭壁,初到此地的她嚇得手心冰涼。

那一天,詹娘舍哨所的官兵排著隊,給李丹以最溫馨的禮遇。戰士們告訴李丹,剛開始聽說她要來看望大家,都不敢相信是真的,后來終於見到了猜想多年的“知心姐姐”。

“沒到哨所前,腦海裡祖國的概念是籠統的。踏上詹娘舍哨所,我深切感受到,我的腳下就是祖國,個人與祖國的利益緊緊相連。”李丹說。

詹娘舍哨所哨長馬關敬告訴李丹,哨所官兵巡邏時,再危險也絕不能后退,祖宗疆土,當以死守,不可以尺寸與人。

“丹姐情注邊防,給我們腳下增添無窮力量!”哨所官兵說得最多的一句話,一直回響在張勇杰的腦海裡,他想不到,李丹的平常之舉,一直如此深深地感染著邊防官兵。

從哨所離開那天的場景至今讓張勇杰難以忘懷:聽說他們不在哨所吃飯,下山途中,兩名戰士送來一盆特意為他們蒸的小饅頭,讓大家帶到山下吃。“哨長說河南人愛吃面食,但在高原,水的沸點低,饅頭大蒸不熟,這小饅頭昨天蒸了一晚上,放心吃!”淳朴的話語瞬間讓車上一行人淚濕了眼睛。

李丹的事跡在媒體上報道后的這一年多裡,李丹擁軍服務隊的成員每隔一到兩個月便根據官兵的生活實際,以李丹的名義給哨所發過去一些包裹。源匯區市民知道服務隊后,也時不時拿出自家特色物品送到服務隊一並寄過去……

國門連著家門,愛心溫暖兵心。張勇杰感慨地說:“今后這條擁軍路上,我們會有更多的‘李丹’!”(邵天江 王智慧 記者 王根成)

(責編:李方園(實習生)、陳羽)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