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軍事

俄寒區武器裝備開啟“極地模式”

2019年06月21日08:31 | 來源:解放軍報
小字號

“鎧甲”-SA防空導彈系統

“道爾”-M2DT防空導彈系統

5月27日,俄羅斯《消息報》網站報道,配備搜索與跟蹤系統的伊爾-38N反潛機投入北極戰斗值班。這預示著俄軍又增加了一種可供選擇的極地武器裝備。

與中低緯度地區的武器裝備不同,極地武器裝備在耐酷寒、涉冰河、過雪野等方面有著特殊要求。近年來,俄羅斯研發和列裝極地武器裝備步伐加快,成效明顯。前不久,他們甚至首次對外國記者開放北極地區的“三葉草”軍事基地,向幾十家外國媒體高調展示其先進的極地武器裝備。

那麼在北極這片新“熱土”上,俄軍在應對威脅和遏制爆發軍事沖突風險方面,有哪些極地武器裝備可以倚重?它們的戰力如何?今后的發展將呈現出哪些特點?請看——

“高”“冷”武器裝備集中亮相

不知您是否還記得,在2017年俄羅斯舉行的勝利日閱兵活動中,受閱武器裝備出現了明顯的不同:除了傳統的墨綠色涂裝,還有一些涂刷白底黑灰紋相間“極地迷彩”的特種裝備亮相。

之后的2019年年初,俄首個大型北極軍事基地在科捷利內島竣工。隨之,俄軍在這個被稱為“三葉草”的軍事基地集中展示了部分極地武器裝備。

“鎧甲”-SA防空導彈系統就是其中之一。它裝配有18個單元的57E6地空導彈發射器,可有效攔截、打擊來自1.2∼20千米范圍、5∼15000米高度的各種中低空目標,尤其是小型軍用無人機。

與其它地區部署的防空導彈系統不同,“鎧甲”-SA突出了適用於高緯度地區、耐寒冷抗冰雪的特點。它裝有先進的熱傳感裝置,能夠適應極地嚴酷的環境,在-50℃的極寒天氣裡,也能在一分鐘之內開啟並正常運轉。

這種閱兵活動時亮出的新裝備,只是俄羅斯極地武器裝備發展的縮影。在此之前,俄軍就已經研制、列裝了不少“高”“冷”的極地武器裝備。

近年來,俄羅斯通過改進蘇-34、圖-95等戰斗機,研制適應北極地區氣候及地理條件的特種飛機,不斷加強極地空中監控和作戰力量。

2018年12月,俄武器制造商卡拉什尼科夫集團展示了ZALA極地無人機。這型無人機能夠在北極地區遂行偵察、識別任務,收集一定范圍內艦船、飛機的信息。

“棱堡”反艦導彈系統具有射程遠、反應速度快等特點,能夠覆蓋超過600公裡的海岸線,有效打擊300公裡范圍內的艦船。採用復合制導方式時,該系統使用的改進版“紅寶石”超聲速反艦導彈,命中精度可達4∼8米,突防能力很強。

在“棱堡”反艦導彈系統已有戰術技術性能基礎上,俄羅斯對它進行了改裝,使其更加適應在北極地區使用,用來打擊來犯的各型敵方軍艦。

縱觀近年來俄在北極地區部署的武器裝備,不難發現,其極地武器裝備正呈現出快速發展、整體推進的特點。

適應極地特點“量身”設計打造新裝備

俄羅斯有著長達5600公裡的極地海岸線。為維護本國利益,俄羅斯加大了對具有破冰能力專業戰艦的研發力度。在驅護力量建設上,俄海軍已經訂購了兩艘23550型護衛艦。該型戰艦具有1.5米的破冰能力,配備1門100毫米口徑的艦炮,搭載8枚反艦導彈。

在破冰船隊建設上,俄擁有46艘破冰船,其中7艘為核動力破冰船,另外還有12艘正在建造之中。

為提升在極地環境中的機動能力,俄羅斯組織力量研發了DT-30PM鉸接式履帶全地形運輸車。它的重要部件均裝有加溫器。無論是在-50℃的極寒天氣裡,還是在雪野和冰面上,它都能正常工作。

“鎧甲”-SA防空導彈系統就採用了DT-30PM履帶式底盤,這使得“鎧甲”-SA能在野戰條件下蹈冰碾雪執行作戰任務。

DT-30PM同樣是“道爾”-M2DT防空導彈系統的“座駕”。在它的“背負”下,“道爾”-M2DT防空導彈系統實現了在冰層、雪上等復雜地形條件下機動作戰,可有效摧毀直升機、無人機等目標。

這種集成,體現了俄極地武器裝備設計研制體系化的特點。

這種體系化設計的思路還體現在其它方面。為清除大面積雪堆和浮冰、鋪設道路,俄北極部隊裝備了特種裝甲推土機。這種推土機裝有“專屬”發動機,發動機可在-60℃的低溫下正常運轉。在敵方火力打擊下,這種推土機也能保障道路通行及裝備快速疏散。

北極地區通信定位設施不足,俄軍在極地新式武器裝備上裝配了導航系統,這些導航系統在沒有衛星信號時仍能正常運行。

在“三葉草”軍事基地內部,俄軍定制了極地“專屬”車庫。這些車庫裝有通風和保溫裝置,可以保証作戰車輛在緊急情況下,不需要預熱直接進入戰斗狀態。

前不久,俄羅斯還利用浮動核電站解決了北極部隊長期以來存在的供電難題,這標志著其保障作戰能力又有新提升。

立法推進極地武裝力量裝備建設

從個別武器的研發、改進到系統化發展武器裝備,從單純的作戰力量建設到完善相關保障輔助設施,俄羅斯在極地武器裝備研發、列裝方面明顯快人一步。

之所以能如此,一個重要原因是,俄羅斯善於通過立法佔據法律和道德高地,從國家層面排除俄軍加強極地軍事存在、研制列裝極地武器裝備的制度障礙。

俄羅斯是最早制定北極政策原則的國家之一。早在2001年,為明確自身在北極地區的國家利益,他們就出台了《俄羅斯聯邦在北極地區政策依據》的文件草案。2008年,時任總統梅德韋杰夫批准《2020年前及更長期的俄羅斯聯邦北極地區國家政策基本原則》。這一政策原則成了其在北極地區維護、拓展國家利益的法理依據。

2014年,俄聯邦新版《軍事學說》向外界公布。新版《軍事學說》明確將在北極地區建立和發展軍事基礎設施、研制部署極地武器裝備作為俄武裝力量發展的首要任務。

2015年,俄羅斯總統普京批准新版《俄羅斯聯邦海洋學說》,強調要為北極部隊專門研制新一代特種新式裝備,包括水面艦艇、潛艇、核動力破冰船等。

從法律出台到制定規劃,俄在北極地區的武器裝備發展和規劃思路愈發清晰,極地武器裝備研制、列裝也按照計劃穩步推進。有專家表示,當前,在8個主要北極周邊國家中,俄在北極的軍事實力穩居首位。

前不久,為保障伊爾-76、米-26等大型軍用運輸機的安全起降,俄在蘇聯時期遺留的13座機場基礎上,開始升級改造和新建極地軍用機場,並擬於2020年前撥款5.9億美元用於升級相關軍事基地的基礎設施。

可以預計,今后,俄軍極地武器裝備無論是在數量上還是在規模上都將繼續增加,不會因外部干擾而動搖或轉移。這也意味著,這一地區的博弈將會更加激烈。(馬浚洋)

(責編:李方園(實習生)、陳羽)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