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國長劍下,青春夢想飛揚
——第六屆全國學生軍事訓練營紀實

參加軍訓沒幾天,學員們明顯感受到了“不一樣”。站軍姿、走隊列、踢正步的時間少了,參觀導彈裝備、體驗輕武器射擊、學習格斗和戰場醫療救護、聽黨史軍史專家作報告等活動安排得滿滿的。
這裡是火箭軍工程大學舉辦的第六屆全國學生軍事訓練營。自8月1日開營以來,來自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的508名學生代表開啟了豐富的軍訓生活。本屆學生軍事訓練營突出火箭軍軍種特色,根據今年施行的新《普通高等學校軍事課教學大綱》(以下簡稱新《大綱》)設置課目,並將國防教育貫穿始終,既讓參訓學員掌握了基本的軍事技能,又提升了綜合國防素質。不少學生在交流時道出心聲:軍訓這麼訓,每年都想來一次。帶隊的教員們表示,當前正值暑期,各地正在為即將到來的學生軍訓工作做准備,軍訓訓什麼、怎麼訓才能既讓學生樂在其中,又達到預期效果,這屆軍事訓練營提供了一種思路。
突出火箭軍軍種特色——
零距離接觸“大國重器”
火箭軍在參訓學員眼裡是什麼樣的存在?來訓練營之前,學員們能說出的無外乎“深山鑄導彈”“很厲害”“神秘”“東風快遞”等幾個關鍵詞。
可想而知,導彈武器裝備實地參觀給參訓學員帶來的震撼。來自太原理工大學的康磊是個十足的“軍迷”,對武器裝備頗有研究,“導彈模型和這次近距離參觀的裝備比弱爆了。參觀很震撼,這才是真正的大國重器。”
其實從走進火箭軍工程大學校門開始,“火箭軍”元素就如影隨形。校內文化牆、“兩彈一星”群雕塑、兵器陳列館,發放的迷彩袖標、飯堂的“火箭”主題食品展示區……“礪劍”文化處處可見,讓參訓學員大呼“過癮”。8月2日下午,火箭軍軍史館原館長王緩平為學員們講解火箭軍發展歷程和戰略地位,引得大家頻頻驚嘆:“從兩彈結合試驗到成功爆炸第一顆氫彈,是什麼支撐老一輩科研工作者扎根大漠、屢創佳績”“撒手锏部隊的練成走過了多少艱辛”……
教官是參訓學員了解火箭軍部隊的又一窗口。本屆訓練營教官均由火箭軍工程大學學員擔任,12天時間裡,學員和教官同吃同住同訓練。青海省海湖中學學生張衍玉說起教官賈思凡就停不下來:“有軍人的‘軸’勁﹔生活上咋都可以,訓練場上超嚴肅。”更讓他們興奮的是聆聽火箭軍英模報告會,火箭軍十大礪劍尖兵尹東寄語學員們仰望星空,腳踏實地,為國家盡好青年應盡的義務,讓他們感受到榜樣的力量。
從知之甚少到了然於胸,通過近距離的接觸了解,參訓學員重塑著對火箭軍的認識,也加深著對人民軍隊的感情。軍委國防動員部民兵預備役局領導介紹,從2017年起,訓練營每年依托一個軍種、聚焦一個主題。從海軍、空軍到現在的火箭軍,訓練營選擇在軍兵種部隊組織,就是為了讓學生更加深入了解部隊,增強國防觀念。
課目對表新《大綱》——
訓練課目“戰味”十足
今年8月起,新《大綱》開始施行,輕武器射擊、核生化防護、戰場醫療救護、行軍拉練等課目被明確列入高校軍訓必訓課目。本屆訓練營嚴格根據新《大綱》規定設置訓練課目,必訓課目一個不少,還將選訓的識圖用圖、電磁頻譜管控等囊括進來。
“這些課目注重技能掌握,非常實用。比如核生化防護看似離日常生活很遙遠,其實不然。”陝西省軍區戰備建設局參謀石建鋒介紹,假如化工企業化學物質外泄,經過核生化防護專業自救和互救訓練的學生就可以第一時間進行救援。
面對這些頗有技術含量的課目,參訓學員興趣十足。戰場醫療救護教學中,一部分學員扮演頭部受傷、小腿骨折的傷員等待救治,另一部分扮演救護隊員緊急搬運並進行急救。東北師大附中學生楊柏屹興致勃勃地給記者講起了救護中的要點。這位准高三生夢想考入軍校,成為真正的軍人:“這次軍訓和以往不一樣,內容很豐富,提前感受了軍營生活,也學到了不少生存技能。”
江蘇省帶隊老師卞禹臣連續跟了3屆軍事訓練營,在學校也負責學生軍訓工作。談起軍訓時,他對全國軍事訓練營每年豐富多彩的軍訓活動安排大加贊賞:“學生不是不喜歡軍訓,只是不喜歡一成不變的內容。‘戰味’十足的軍訓很受歡迎。”
實地見學貫穿全程——
軍事訓練注入“紅色基因”
8月4日下午,參訓學員來到陝西省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習仲勛陵園。老一輩革命家戎馬一生、鞠躬盡瘁的優秀品質讓學生很受觸動。在延安干部學院高尚斌教授的“走進習近平七年知青歲月”專題講座上,陝西省寶雞中學高二學生王睿更加堅定了參軍入伍的想法。她從小生活在部隊大院,爺爺曾在酒泉衛星發射基地服役,耳濡目染,她對軍營充滿向往。王睿說:“以前只是想想,覺得好玩,通過看紅色舊址、聽專題講座,我懂得了個人前途和國家命運休戚相關。”
軍訓是對學生群體開展國防教育的有力抓手,玩在其中,樂在其中,更要學在其中。訓練營負責組訓的同志介紹,訓練之余安排的參觀見學活動讓學生對軍人、對部隊、對黨史和軍史有了深刻的認識,厚植了紅色基因,學生們很受觸動,不少學生表示想報名參軍。
談起訓練營對學生的改變,山西省榆次三中老師張台剛很有發言權。他連續6年帶學生參加全國軍事訓練營,見証往屆訓練營的學生中有很多主動攜筆從戎、應征入伍:2015年參加訓練營的杜東升,考入大連藝術學院后參軍入伍,退伍后在學校擔任軍訓教官,是遼寧省大學生紅色宣講團成員﹔2017年參加訓練營的蘇亦函來之前說沒目標,回去后堅定要考軍校,目前已進入錄取階段……張台剛說:“軍事訓練營就好似在他們心裡播下了愛國尚武的種子,這些學生的成長與國防再也分不開。”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