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代變遷:回望軍營盤中餐

共和國成立之初,物資匱乏,吃飯是個大問題。
年逾古稀的吳立香,對那段日子記憶猶新:“那個年代飢一頓飽一頓是常態,吃上一個白面饅頭能高興好幾天,地裡的紅薯葉還沒長大就被摘了。”
抗美援朝戰爭時期,志願軍官兵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后方“男女老少齊動手,家家戶戶炒炒面”。硝煙彌漫的戰場上,志願軍戰士“一把炒面一把雪”,一個蘋果輪著吃。
20世紀五六十年代,一線官兵通過開荒生產、養豬種菜等方式實現自給自足。曾在北疆邊陲當兵、如今已年逾八旬的老兵王峰銳回憶:“當時部隊的飲食保障品種單一,白菜、蘿卜、土豆是主要食材,主食多為用小米面、玉米面蒸出來的窩窩頭。”
70年光陰荏苒,我國經濟高速發展,社會生產力水平顯著提高。2019年,我國夏糧總產量達2835億公斤。品種多樣的蔬菜鮮肉走上國人餐桌,反季節蔬菜瓜果也成餐桌“常備”。物質的極大豐富帶來飲食結構的變化,這些變化也深刻影響著軍隊飲食保障。
全軍部隊官兵伙食費標准不斷提升。今年初,《關於調整部隊基本伙食費標准的通知》出台,對伙食費灶別標准、過節伙食補助費標准及傷病員、療養員伙食標准進行了調整,明確文職人員伙食費標准,進一步提高部隊伙食保障水平。
今天的軍營餐桌,“六菜一湯”已成標配,雞蛋、牛奶、水果天天見。隨著野戰給養單元、新型野戰快餐的推行,“軍字頭”飲食保障逐步向野戰飲食實戰訓練延伸……
小小軍營餐桌,濃縮時代變遷。一張張“軍字頭”食譜,記錄下我軍后勤保障能力逐步提升的時代印記。今天,就讓我們走進第74集團軍某旅,跟隨回營老兵一起回憶軍營“食”代變遷。
老兵回營,發現連隊日常伙食比當年“加餐”還要豐盛
盛夏時節,第74集團軍某旅四連迎來了17位從四面八方回到連隊“探親”的老兵。
從20世紀70年代起,這批老兵會不定期回“家”看看。他們把最美好的青春年華留在軍營,這裡也留著他們一生珍藏的回憶。
再次走進老部隊,“50后”老兵李昌健感受到翻天覆地的變化。午餐的“六菜一湯”讓李昌健一度以為,是上級特意為了他們的到來加了餐。
連長陳俊良笑著說:“這就是連隊官兵的日常伙食標准。”那天,李昌健特意要了一個白面饅頭。咬了一口,這位64歲的老人笑得開心極了。
從一個饅頭開始,李昌健和老兵們拼湊起腦海中的“伙食記憶”。
20世紀70年代初,物資相對匱乏,地方糧食蔬菜等生活必需品都是憑票定量供應。李昌健在農村長大,家中兄弟姐妹五個,小時候最大願望就是天天有肉吃。長大后,李昌健一心想到部隊鍛煉:“軍人保家衛國,當兵光榮﹔另外,部隊待遇不差,到了部隊不挨餓。”
經過2次征兵考核,李昌健圓了軍營夢。李昌健記得,他在部隊的第一頓飯吃了6個饅頭。那會兒早餐天天就著咸菜喝稀飯,饅頭一周吃三次,每次都被吃個精光。逢年過節伙食最好,連隊熱熱鬧鬧地殺豬宰羊,讓官兵們“打牙祭”。
這樣的伙食狀況,一直持續到改革開放后。老兵陳成1987年來到連隊,那會兒剛好碰上“斤半加四兩”的伙食改善期。
“早餐有三白,午餐有雙椒。”陳成介紹,當時大家把早餐白饅頭、稀飯、蘿卜稱為“三白”,午餐的紅椒、青椒稱為“雙椒”,每頓飯都能吃上“零星”肉片,雖然沒啥油水,但吃飽飯已不成問題。
為保証上級規定的“每人每天1.5斤蔬菜、1兩肉、1兩禽魚蛋、1兩豆制品、1兩動植物油”的食物定量,連隊大力開展農副業生產。
“早中晚三下菜地,種菜喂豬人人都會。”陳成回憶說,當時每個排都有自己的菜地,每天都要侍弄菜地﹔全連養著豬羊雞,還有人因為養豬養得好立功受獎……
李昌健記得,當年《中國人民志願軍戰歌》是官兵開飯前唱得最響亮的一首歌。“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他說,吃飯前想想前輩們在朝鮮戰場“一把炒面一把雪”,心裡就特別知足。
那時,邊境自衛反擊作戰的硝煙還未完全散去,連隊部分官兵參與了其中的一次戰役。一位從前線下來的老兵告訴陳成,他在戰場就靠餅干、罐頭充飢,能吃上一次蔬菜都算運氣好……“和沖鋒在一線的戰友們相比,我們在后方的同志就更沒有理由對伙食挑挑揀揀了。”陳成說。
回顧軍營伙食變化,許多老兵都會由衷地說出兩個字——知足。1992年,老兵王星辰入伍到了某連隊,他印象最深的是:“入伍第4年開始,每天早上都有雞蛋吃。”有趣的是,去年新兵劉書行到了連隊,他有了“幸福的煩惱”——“部隊伙食這麼好,長胖了可咋辦?”
今年初,新下發的《關於調整部隊基本伙食費標准的通知》,再次上調官兵基本伙食費標准,官兵的訓練生活有了健康科學的營養保証,大家關於“吃”方面的獲得感說也說不完。
從不鏽鋼盆到分餐盤,從“大鍋飯”到“卡路裡”
“過去用不鏽鋼盆盛菜,如今人手一個餐盤。”聊起部隊伙食變遷,老兵黃志祥感慨不已。
“以前有啥吃啥,連隊食譜跟著季節走。”黃志祥記得,有一年夏天,全連一個月都在吃葫蘆瓜。南方部隊冬天還能吃到綠菜,黃志祥表哥服役的駐遼寧某部隊,整個冬天吃的都是蘿卜、土豆、大白菜。
數十年來,我軍多次調整食物定量標准、優化膳食結構,增加動物性食物品種和數量,各類食物營養攝入量精確到“克”……部隊餐桌從“粗放型”向注重營養、“卡路裡”攝入的“精細化”轉變。
在二營食堂展板公布的一周食譜上,每一餐菜品的“營養配比”一目了然。
“現在是該吃啥吃啥,菜式跟著食譜走。”陳俊良向老兵介紹說,“如今連隊的早餐品種豐富,新增了炒飯和面條,還配有小炒菜……每天保証牛奶、雞蛋、玉米供應,午餐晚餐‘六菜一湯’,有魚有肉有水果。”
這些變化,體現在駐守祖國大江南北的各個部隊——
在南沙華陽礁,隨著遠海冷鏈運輸保障能力的提升,官兵每天都能吃上新鮮水果,第一代守礁人“靠壓縮餅干、罐頭過日子”早已成為歷史。
在高原雪野,西藏軍區某邊防連餐桌上,擺著青椒、小油菜等新鮮蔬菜。老連長王德豐在微信中看到老連隊的新變化,含著眼淚說:“我們當年吃脫水蔬菜和罐頭,這份苦今天的娃娃們再也不用吃了!”
幾十年過去,全軍官兵伙食費標准從每天幾角錢漲到數十元,伙食保障標准也由“吃得飽、吃得好”向“講科學、講營養”轉變。
今年初,聽說伙食費標准提升的消息,教導員任剛高興極了,他連夜帶人籌劃全營新食譜的制訂——“早餐重營養、午餐重質量、晚餐重調劑。一定要依據訓練計劃、官兵身體狀況,對食譜進行針對性調整。”
翻開該營食譜,為了“吃得科學、吃得營養、吃出戰斗力”,任剛和司務長可沒少想辦法——高溫條件下進行高強度訓練,餐食相應增加黃瓜、綠豆﹔夜訓期間,炊事班組織安排夜宵﹔新兵入營,主食及高蛋白食物供應量相應增加……
“不同課目訓練強度不同,不同階段官兵身體營養需求有異,在‘精准度’上做文章,才能真正吃出戰斗力!”任剛笑著說。
今天,隨著陸軍新型合成營的應運而生,隨之而來的是保障模式的調整——炊事員歸屬營部編制,昔日“火頭軍”正式嵌入合成保障體系。
昔日一間房的“連隊食堂”,成了如今一棟樓的“營食堂”﹔昔日煙熏火燎的廚房,成了現代化操作間,燃氣灶、壓面機、蒸箱等炊事設備一應俱全……70年伙食保障模式更迭,看得見摸得著。
給養供應模式也在變革。近年來,隨著全軍后勤社會化保障模式的推進,旅隊全面取消營連農副業生產活動,昔日鐫刻著老兵們“迷彩記憶”的菜地、豬圈,正在被一個又一個野外訓練場取而代之。
“部隊再不用養豬種菜了,官兵們練兵備戰的氣氛更濃了,動力更足了。”任剛說。
從“生活型”向“打仗型”轉變,野戰飲食訓練列入軍事訓練大綱
往事並不如煙。
“當年營養跟不上,身上卻有使不完的勁兒。”昔日“2塊壓縮餅干”的故事,至今讓陳成津津樂道。
一次全師綜合演習,陳成擔負“敵情”偵察任務,他靠著2塊壓縮餅干,巧妙偽裝后埋伏在藍方縱深陣地前一整天,為指揮所提供情報。演習結束,炊事班專門給他做了一碗雞蛋面補充營養……
今年8月,四連上等兵王俊義在演訓場立下奇功。實兵對抗演練,王俊義通過“3換伏擊陣地,斃敵13人”,成功在側翼牽制“敵方”進攻,為對抗演練勝利作出貢獻。
與陳成有所不同,王俊義攜帶“09式單兵自熱食品”參演,連隊還為他“加餐”——2個雞腿﹔當年陳成身高1.7米,體重51公斤﹔如今同樣身高1.7米的王俊義,體重有64公斤,是個實打實的“肌肉男”。
四連連史館的老照片很能說明問題。在“溫飽型”伙食條件下,老一輩連隊官兵顴骨突出、肩膀瘦削。如今科學訓練加之合理膳食搭配,練出“T”型身材、提高軍事素質,成為新時代官兵的青春夢想。
走進該營健身器械場,利用業余時間進行塑身訓練的官兵大有人在,就像王俊義說的“練出一身肌肉才最酷”。
隨著國防和軍隊改革的深入推進,該旅實現從傳統步兵師到新型合成旅的轉型。新的作戰編成,新的武器裝備,部隊遂行多樣化軍事任務成為常態。野外訓練場上,官兵時常處於高強度、高負荷和惡劣環境之中,如何向“吃”要戰斗力,成為新的時代課題。
今年,旅隊全面推開野戰飲食實戰化訓練——營連每月必須有3天不生火不做飯,一日3餐隻吃野戰食品、喝涼水。
起初,一些官兵吃不上熱食,直呼受不了,旅領導語重心長地說:“野戰食品口感不如日常飯菜,但打起仗不可能有佳肴美味、熱菜熱飯”“伙食保障條件越來越好,‘吃’的訓練也愈發重要”……
今天的部隊飲食保障,正在從“生活型”向“打仗型”轉變。“正因為不好吃,所以才要訓練,這不但是生存需要,更是作戰勝利的需要。”陳俊良說。
一次野外駐訓,戰斗間隙,陳俊良和戰友們通過食用野戰食品補充能量。在生疏地域,他們自己挖灶做飯,依靠攜帶食材保証飲食供應。
三級軍士長古官華認為,從吃上提高戰斗力,不亞於一場革命——
軍人的適應能力決定戰爭的持續能力,未來部隊飲食保障,必須重塑官兵飲食結構,從習慣吃野戰食品開始。
“吃”已成為全軍共同訓練課目。今年,軍委有關部門對這項工作進行了專題部署明確:野戰飲食訓練列入軍事訓練大綱,進入年度軍事訓練計劃,部隊結合野外駐訓開展野戰食品適應性訓練,作戰部隊每年至少組織一次連續7天的實吃實訓。
明天野戰飲食保障到底啥樣?
陳俊良也有期待:“我們與外軍聯訓發現,他們的戰場飲食社會化保障已成為一個產業。在這方面,我們基層官兵期待新時代的戰場飲食保障能邁出更大的步伐。”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