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軍事

永遠堅固的紅色堡壘

——第83集團軍某旅“紅一連”培育鐵心向黨的紅色傳人紀實

2021年07月28日09:05 | 來源:解放軍報
小字號

“這裡太危險,讓我們來!”

連日暴雨,四川省南江縣九青村汛情突發。村黨支部書記楊意帶領黨員突擊隊跳入水中,加固堤壩。

“關鍵時刻黨員帶頭,這是我當兵時學到的。”2017年,楊意從第83集團軍某旅“紅一連”退伍返鄉創業。生意最紅火的時候,他積極響應打贏脫貧攻堅戰的號召,毅然到偏遠的九青村任黨支部書記。楊意借鑒“紅一連”黨支部建設經驗,以建強基層組織為抓手,不到兩年時間將九青村帶入全國文明村鎮行列。

一個退伍兵改變了一個村!前來“紅一連”參觀的人聽說楊意的故事,都很好奇:“紅一連”黨支部到底強在哪?

原則面前無例外——

不行“變通事”,不做“老好人”

2019年9月,“紅一連”組織連慶活動。聽到這個消息,該連退伍戰士董一雷主動要求參加,並自告奮勇擔任老兵召集人。他的舉動,讓連隊干部頗感意外。

董一雷服役期間,考入某士官學校。按照相關規定,他畢業后可以優先晉升高一級軍銜。由於自身軍事素質過硬,當時還是下士的董一雷認為晉升中士是板上釘釘的事。回到連隊后,他一度放鬆自我要求,甚至影響了內部團結。

到底讓不讓董一雷晉銜?支委會上,大家一致投了反對票。得知結果,董一雷找連隊干部討說法:“和我同期畢業的戰友都留隊晉銜了,憑啥就我不行?”

支部成員輪流找他談心,讓董一雷逐漸認識到:在“紅一連”,沒有可以變通的事,也沒有“網開一面”的人。

沒能如願以償,離隊后他反而對連隊感情更深。連慶活動時,董一雷幫著忙前忙后。在新老兵座談環節,董一雷動情地說:“雖然當年沒能留隊,但連隊黨支部教會我很多,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一清二楚,原則就是紅線。”

支部建在連上,更要強在連上,堅持組織原則是關鍵。不僅是調級晉銜,“紅一連”黨支部在處理評功評獎、考學提干、選送學兵、發展黨員等基層敏感事務上,始終把組織原則挺在前面,堅決不做“老好人”。

2017年底,上級分配給“紅一連”5個入黨名額。經群眾測評、民主推薦,5人名單提交到支委會上。

“發展黨員必須堅持標准,寧缺毋濫,要成熟一個發展一個。”“紅一連”黨支部反復研究,認為其中1人尚不具備入黨條件,最終隻推薦上報了4名黨員發展對象。

嚴把黨員入口關,確保黨員個個是“刀尖子”,支部才能成為“鐵拳頭”。在“紅一連”,官兵入黨前,不少人寫過兩份以上入黨申請書,能一次性通過入黨考察的黨員很少。

“紅一連”還有一項沿用數十年的制度——月評6名優秀共產黨員。連隊現有34名黨員,按這個評選頻率和名額,有人認為評上應該不難。但隻要看看他們首次評上當月優秀共產黨員所用的時間,就知道並不容易:指導員鄭紀文,任職4個月后﹔排長湯明達,下連6個月后﹔大學生士兵黨員潘韶鈺,入伍15個月后。

不搞輪流坐庄、平衡照顧,全憑平時表現和工作實績。在原則面前,“紅一連”官兵心裡有杆秤、眼睛是雪亮的,誰也不能例外。

黨員必須扛重擔——

模范帶頭,成為競相爭取的“特權”

“黨員樓下集合!”這是“紅一連”最常聽到的口令。每一次有任務,黨員都率先站出來。

“紅一連”規定,黨員要做到“五個帶頭”:學習上帶頭,思想改造走在前﹔訓練上帶頭,險難課目練在前﹔工作上帶頭,苦活累活干在前﹔生活上帶頭,遵規守紀嚴在前﹔打仗上帶頭,生死關頭沖在前。不僅如此,官兵一旦入黨,就自動多了3種身份:黨員突擊隊隊員、黨員示范班成員、黨員攻關組組員。

黨員要多付出、吃苦又受累,為啥還一個個爭先恐后?四級軍士長李軍告訴記者,在“紅一連”,這是黨員才享有的“特權”。

那年連降暴雨,駐地縣城告急。“紅一連”奉命迅速前往執行抗洪搶險任務。

“所有黨員帶上工具,隨我前往目標地域。”時任連長楚科緯第一時間集合全連官兵,成立黨員突擊隊,部署任務。當時還是列兵的李軍很想參加,他悄悄跟在黨員隊伍后面。眼看就要登車,他被細心的楚科緯一把拉住:“你不是黨員,不用去!”李軍抓著車后擋板硬是不鬆手。無奈時間緊急,楚科緯隻好破例讓他上了車。

在抗洪一線,李軍看得真切:最危險的地方,黨員站排頭﹔最苦最累的活,黨員搶著干。

耳濡目染的李軍,對這群渾身是泥的戰友有了新認識。他暗下決心,也要做黨員、享“特權”。

1928年2月,“紅一連”組建全軍第一個連隊黨支部數月后,受命擔負寧岡新城主攻任務。臨戰動員大會上,時任黨代表鄭毓秀問大家:“誰願意擔任突擊隊員?”全連黨員紛紛請戰。

支部是戰斗堡壘,黨員是先鋒模范,跨越這麼久遠的時空,“紅一連”官兵本色依然。

同樣是基層連隊,同樣是共產黨員,為啥“紅一連”能把黨員作用發揮得這麼好?

一位上級領導曾帶著這個問題,專門到“紅一連”蹲點調研。他發現一個規律,連隊無論干什麼,主要依靠各級組織去推動。

戰士們說,在“紅一連”,誰是黨員很容易就看得出來,因為他們的思想覺悟、作風形象和能力素質,都明擺著。

此言非虛。如今,全連黨員人人是先進,12人立過功,31人受團以上表彰﹔支部成員個個考取等級証書、精通連屬武器、掌握指揮技能。2020年參加旅群眾性練兵比武活動,“紅一連”取得9個單項第一,其中黨員佔8個。

問題露頭就打——

擦亮批評和自我批評的思想武器

一天深夜,連長胡貫蕾向記者感嘆:“一連的干部不好當啊!”

話說今年開訓動員,胡貫蕾在全連承諾:下半年連隊將派人參加國際軍事比賽,誰能奪金牌,就給誰立功入黨。

隊伍一解散,士官支委柯昌水就找到他:“立功入黨要通過支委會研究決定,不是你一個人說了算,也不能僅憑奪金牌這一個方面!”胡貫蕾虛心接受批評,當天晚點名就作了檢討。

在“紅一連”當干部難,一個重要原因是官兵眼裡不揉沙子、批評不留情面。從連長、指導員,到其他連隊干部,不管是誰,隻要哪裡做得不好,就會有人指出來。

晚點名超時,事后就有戰士拿著《內務條令》,提醒下次“不得超過15分鐘”﹔炊事班未按增加的人數多做飯菜,吃不飽的戰士端著餐盤,直接給連隊干部提意見……聽胡貫蕾講述,記者感到“紅一連”戰士確實挺“大膽”。

這種勇氣由來已久。當年,作為參與秋收起義的一支力量,“紅一連”參加古田會議,親眼見証“團結-批評-團結”的巨大威力,一代代官兵長期不懈堅持開展批評和自我批評,逐漸形成“黨員的問題群眾敢講、支委的問題黨員敢點、書記副書記的問題支委敢提”的傳統。

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有人未免顧慮:“批評上級,會不會被‘穿小鞋’?”“批評自己,會不會有損個人威信?”“相互批評,會不會影響內部團結?”

“紅一連”官兵這樣回答:要真心以連為家、真正為單位著想,確保組織堅強有力,就必須用夠用好批評和自我批評這個武器,使之成為一種習慣、一種自覺、一種責任。

為此,連隊黨支部積極搭建運用組織生活會、雙向講評會、官兵懇談會3個平台,把批評與自我批評經常化、制度化、群眾化,做到批評無禁區、監督無死角。

那年除夕清掃衛生時,不知誰不小心,把連部一塊玻璃弄碎了。時任指導員王玉光馬上集合隊伍,要找出“肇事者”。事后,四班班長李曉亮找到王玉光說:“這是‘一人得病、全家吃藥’,這種帶兵方法太簡單粗暴……”沒等李曉亮說完,王玉光馬上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隨后,他向全連官兵坦誠道歉,那名打碎玻璃的戰士也主動承認了錯誤。

在“紅一連”,發現問題藏著掖著,會被大家看不起﹔誰不敢較真碰硬,大家就和誰過不去。

2016年初,“紅一連”召開黨員大會,查糾連隊全面建設存在的問題。輪到班長丁志宏發言時,他憋了半天,來了句“沒意見”。

指導員當場批評他:如果真沒意見,說明沒有盡到黨員的責任﹔如果有意見卻不說,就是對單位建設不負責任。

有一次,軍委機關一個工作組到“紅一連”調研,發現思想交鋒越多,連隊干部威望越高﹔批評辣味越濃,全連官兵越團結﹔官兵在批評中進步,連隊在批評中發展。調研結束,這個工作組特意把連隊的一次組織生活會記錄復印帶走了。

類似故事,在“紅一連”不勝枚舉。看似思路不算新、措施也不算多,但做到極致就是管用。這些年來,“紅一連”被中央軍委授予“黨支部建設模范連”榮譽稱號,黨支部先后8次被表彰為全國全軍“先進基層黨組織”。(梁蓬飛、錢曉虎、周遠)

(責編:陳羽、唐宋)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