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軍事

“學習強軍”打開網絡教育新空間

——北部戰區海軍航空兵運用“學習強軍”APP探索網絡教育新模式的一段經歷

2021年10月15日08:39 | 來源:解放軍報
小字號

北部戰區海軍航空兵某部指導員張欣開展線上直播授課,利用“學習強軍”APP,現場連線5省8地1000多名戰友,實現萬裡海疆共上一堂課。董泓均攝

破局

“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這些困境要破局,就必須借助網絡的力量”

想起去年駐訓期間的教育現狀,北部戰區海軍航空兵某部指導員張欣一度感到心中惆悵。

當時,他和戰友們開赴西北大漠執行演訓任務。時間緊、任務重、標准高,官兵們奮戰在一線,工作壓力大、思想易波動,針對性的思想政治教育亟需跟上。

“大家陣地分散,任務緊湊,導致大課難集中、小課難見效、微課難開展、評課難落實,教育很難及時覆蓋全員,每次都有不少‘漏網之魚’。”張欣回憶當時的教育困境,一連用了5個“難”字。

事實上,近年來北部戰區海軍航空兵為了破解部隊動態分散中的教育難題,早已開展不少創新探索。他們以“觀看視頻+引導交流”方式,制作了《奉獻在邊防》《沿著英模的航跡奮飛》等多部視頻教育短片,下發部隊組織官兵觀看,並開展針對性討論。

“我們做了一些創新,但基層部隊面臨的教育資源缺乏、力量薄弱等現實問題,仍然難以破解,對其進行重構、重塑缺乏系統性觀念和強大的體系支撐。”該部領導向記者強調,部隊經常在外駐訓,動散是部隊常態,難以集中搞大教育﹔寄送教育視頻,並要求各基層單位視情臨機組織補課,又導致時效性比較差﹔有的教育要求不漏一人立即傳達,就隻能打電話,但受限於保密要求,教育內容大幅縮水、教育效果大打折扣……

“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這些困境要破局,就必須借助網絡的力量。”作為政工干部,張欣其實一直有一個暢想:現在官兵大多網齡比兵齡長,入網比入伍早,如果能用移動網絡平台,異地同步開展思想政治教育,讓上課像連線打手機游戲一樣方便就好了。

令他沒想到的是,隨著全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會議召開,這個暢想竟然有了實現的平台:中央軍委政治工作部牽頭研發的“學習強軍”APP上線試運行,而北部戰區海軍航空兵就是首批試點單位之一。

注冊登錄“學習強軍”APP之后,張欣試著操作了一下,瞬間就有了愛不釋手的感覺。他說:“這款手機軟件既實現了直播授課、視頻連線、在線討論等多種功能,又達到了保密要求,為解決‘官兵在哪裡,思想政治教育的陣地就在哪裡’這一問題提供了可能。”

在北部戰區海軍航空兵機關指導下,某部教導員范志永依托“學習強軍”APP,進行了第一堂網絡直播授課試講。

“平型關大捷,使全國軍民士氣為之一振……”在這堂以“全民族抗戰的中堅力量”為題的教育課中,范志永簡述了人民軍隊的抗戰歷史,還通過APP上的“戰友+”功能,實時為線上的戰友答疑解惑,分享自己對抗戰的一些深層認識、獨到心得。

這一令人耳目一新的教育創新嘗試,贏得線上同步聽課的戰友紛紛點贊。隨后的網上評課環節,戰友給出的多是正向評價:“網上的多媒體資源同步鏈接展示,授課內容比在教室上課更加豐富”“聲光電效果好,特別吸引人”“在外執行任務還能上政治教育課,真是兵撒千裡一線牽”……

課后,一些因值班等任務耽誤上課的官兵紛紛拿起手機,點擊錄播回放,很快完成了補課。某站戰士於翔瑞高興地說:“有了這款APP,在異地也能同步上課,臨時有任務還能及時補課,我們可以更加合理高效地安排自己的學習時間。”

變革

“網絡教育就該有網絡特色,並不是簡單地把課堂搬到網上”

網絡直播授課的初次“試水”雖然反響不錯,但在北部戰區海軍航空兵某部教導員馮聰看來,還未達到網絡教育的最佳預期效果。

“網絡教育就該有網絡特色,並不是簡單地把課堂搬到網上。”馮聰在觀摩了地方高校多堂優質網絡直播課后,敏銳地意識到,必須打破我說你聽的單向說教、大水漫灌的粗放講授,想辦法讓直播跟上時代,讓形式和內容跟上官兵接受習慣和認知方式的變化。

馮聰的思考也正是北部戰區海軍航空兵機關的關注重點。為了摸清青年官兵的思想底數、找准創新探索的發力點,他們組織6個不同類型單位400名官兵進行問卷調查。

“大數據時代,誰掌握了數據,誰就掌握了主導權。”該部領導說,“近期社會流行熱點是什麼?官兵們的喜好是什麼?我們借助‘學習強軍’APP開展問卷調查,方便快捷地掌握了官兵的活思想、興奮點,把准了教育需求,從而立起教育靶標。”

有的放矢,工作開展才能事半功倍。馮聰依據上級機關的問卷調查數據結果,結合當前教育形勢,精心准備了一堂黨史課。

在那一組組數據中,馮聰發現,“追劇”“互動性”是被戰友們頻繁提到的“熱詞”。“這或許是一個很好的突破口,能不能引導官兵追紅劇正劇?通過積極互動,讓網絡流量變成正能量?”

那堂黨課開始后,手機鏡頭前的馮聰並沒有直接開講,而是直接播放《百煉成鋼》紀錄片作為授課“開場白”。

8分鐘的“微視頻”起到了“大作用”。戰友們的求知欲被成功“吊”起,大家紛紛就視頻中的眾多細節提出自己感興趣的問題,而馮聰順勢圍繞授課主題,展開問答互動式拓展精講。

授課臨近結束,戰友們還沉浸在馮聰的精彩講述裡,回想教導員講到的一環扣一環的歷史情節,他們忍不住想要探究故事背后的脈絡。而馮聰也在課程最后,將“學習強軍”APP“精品大課”專欄中的精品課教育視頻鏈接上傳到“雲課堂”。戰友們紛紛迫不及待地點開,或獨自觀看,或三五成群邊看邊討論自學……

“更直觀,更有沖擊力,更有參與感,這堂課不僅是單純地聽講,更像是在一起開展黨史‘探秘’。”聽完那堂課,戰士鄒超意猶未盡。

圍繞“學習強軍”APP這個平台,更多網絡教育的新功能開始發揮作用,也給教育課帶來更多的創新變革。

在線授課中,某部指導員李健最喜歡利用“學習強軍”APP“史館”版塊,邊講解黨史、軍史、新中國史,邊引導戰友們在網上參觀數字史館,豐富的歷史素材立體呈現在官兵眼前,激起大家再創新業績的蓬勃斗志。

此外,李健還經常帶領官兵,借助“學習強軍”APP相關欄目,復盤古今中外經典戰例,學習國內外最新作戰理論和武器裝備最新發展趨勢。大家在豐富知識的同時,對自身擔負的職責使命也有了更深的認識。

隨著教育模式越來越新、教育內容越來越豐富,對政治教員的能力素質也提出了更高要求。趁著“學習強軍”APP的逐漸火熱,該部邀請院校講師、駐地電視台工作人員等前來傳經送寶,話題捕捉、情緒引導、連續互動等一系列直播技巧漸漸被教育骨干運用到實踐中,而他們的網絡直播授課也越來越受到官兵們的熱捧。

裂變

“讓網絡教育更具群眾性,是提升教育實效的有效手段”

隨著探索的深入,北部戰區海軍航空兵還嘗試讓“外行”走進“雲課堂”,與官兵們分享不一樣的教育內容。

某旅飛行員黃軍成為第一個“吃螃蟹”的人。作為一個非政治干部,他給戰友們上的第一堂課,竟然直接把“雲課堂”的熱度拉“爆表”了。

在那堂探討使命擔當的教育課上,黃軍把自己備戰空軍“金飛鏢”突防突擊競賽強化訓練的視頻,原汁原味地放了出來。

沒有濾鏡、沒有剪輯合成,視頻中,他練到腿抽筋甚至受傷,疼得面部變形的鏡頭一經播放,戰友們隔著屏幕都能感受到那種鑽心的疼,很多人紅了眼眶。

“我們這些機務兵,以前隻注意到飛行員駕機出征的那份光鮮,沒想到他們為了練就與敵斗爭、叱咤海天的本領,背后付出了這麼大的艱辛。”課后,該旅機械技師李明感慨萬千,“飛行員黃軍這堂課,帶給我的震撼太大了。”

這堂課的好評率超過90%,讓黃軍收獲了眾多粉絲,也為飛行員群體贏得了更多更強烈的敬佩。“很多戰友看我們的眼神變了,總想跟我們聊幾句訓練中的故事。”黃軍說。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是做人的工作,人人都要參與,人人都有份,誰能做通思想工作,誰就可以走上‘雲課堂’錄播講台。”經歷了黃軍的授課嘗試,北部戰區海軍航空兵領導更加確信:“讓網絡教育更具群眾性,是提升教育實效的有效手段。”

黃軍授課結束后,北部戰區海軍航空兵60余名思想政治教育骨干踴躍報名,請求參與授課。更多的官兵即便不能成為“雲課堂”的主播,也以各自不同的方式積極參與網絡直播授課全過程。

“全員參與的網絡教育帶來極大的正效應,很多戰友的思想扣子並不一定是政治教員解開的,而是在戰友的線上互動中實現了自我教育。”該部領導告訴記者,在該部的直播課堂上,主角不一定是政治干部,也可以是技能尖兵、體能達人、理論之星,甚至普通戰士也有了表達自我的機會。

某次直播授課中,飛行員曹先建講述了自己的“重生”經歷:一次訓練中,為了突破極限,他身受重傷,被搜救人員從海中救起﹔經過400多天的治療和恢復性訓練,他再次取得著艦資格,成功駕駛殲-15戰機穩穩地落在航母甲板上。

曹先建自強不息、奮斗不止的事跡,引發了戰友們的“高分點贊”。艦載直升機搜救員孫萬濤更是激動不已,主動與曹先建“連麥”,暢談自己的感受——

“一次極寒條件下真人配合海上搜救演練,我模擬‘落水飛行員’,在海裡呆了20多分鐘,那滋味太難受了,每一秒都是折磨。可以想象,真實情況下,飛行員或艦員在落水后,對救援的渴望必然是更加強烈!那次演練后,我就想,一定要刻苦訓練,快一秒再快一秒,就能把遇險者的生存幾率提高一分再提高一分……”

孫萬濤的發言同樣引發了如潮的彈幕點贊。

“曾一度覺得班長對我的訓練要求太過嚴苛,聽了孫萬濤的發言才意識到,隻有嚴格的訓練才能戰勝敵人,才能在關鍵時刻拯救戰友的生命!”一位戰友發來的這條彈幕,令孫萬濤甚感欣慰:一個思想疙瘩就這樣無聲地消解了。

這也讓北部戰區海軍航空兵領導意識到:網絡教育潛力巨大,“學習強軍”APP必將在推動我軍思想政治教育創新過程中,發揮更大的作用!(段江山、段宴兵、苟成龍)

(責編:陳羽、王瀟瀟)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