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騎兵”新傳
現代護衛艦發展特點解析
德國F-125型導彈護衛艦。
近年來,全球海軍加速發展。除航母、驅逐艦等大型艦船吸引眼球外,被喻為“海上騎兵”的現代護衛艦也得到長足發展。不同噸位、型號的護衛艦相繼下水服役,已經成為各國海上力量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艦艇噸位不斷增大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一艘英國花級護衛艦的標准排水量僅900噸,而當英國皇家海軍於21世紀初開始設計建造新一代26型護衛艦時,其滿載排水量已經飆升到8000噸。護衛艦增大並非英國皇家海軍獨有的特點,而是各國護衛艦發展的共同趨勢。
根據排水量大小,現代護衛艦分為大型護衛艦、中型護衛艦和小型護衛艦。其中,大型護衛艦的排水量在6000噸以上,主要有通用型、防空型和巡邏型3種。以英國26型護衛艦為代表的通用型護衛艦,擁有良好的遠洋航行能力,並能承擔反潛、反艦和中近程防空等任務,既可作為航母戰斗群的一員,也能獨立應對低烈度威脅。西班牙巴贊級、荷蘭七省級等防空型護衛艦,主要承擔艦隊區域防空任務,同時具備一定的反艦、反潛作戰能力,是作戰編隊的核心。
與大型護衛艦相比,排水量在3000噸至6000噸的中型護衛艦,既能作為大型護衛艦的補充,又能獨立承擔作戰任務,因而受到許多國家的青睞。同時,中型護衛艦在設計建造中可滿足不同需求,具有鮮明的本國特色。例如,日本30FFM型護衛艦和挪威南森級護衛艦以反潛見長﹔英國31型護衛艦和意大利PPA多用途戰斗艦均採用模塊化設計,具備多功能使用特點﹔俄羅斯22350型戈爾什科夫海軍上將級護衛艦集防空、反艦和對陸攻擊任務於一體,堪稱“全能艦”。
排水量在500噸至3000噸的是小型護衛艦,其戰力同樣不俗。例如,俄羅斯為小型護衛艦配備垂直發射系統,可發射多型導彈,擁有對陸縱深目標打擊能力,是“小艦重火力”的代表。
關鍵技術不斷進步
21世紀以來,軍用艦船建造技術突飛猛進,各種艦載武器系統得到長足進步,為護衛艦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隱身技術得到普及。現代護衛艦大多採用隱身設計,以減少艦體對雷達和紅外信號的反射,實現隱身目的。例如,日本30FFM型護衛艦不僅採用綜合桅杆、艦體內傾等設計,還採用戰斗機的隱身涂層技術,實現局部隱身。
艦型技術不斷創新。除傳統的排水型艦型設計外,雙體艦、三體艦甚至五體艦已經出現。美國獨立級濱海戰斗艦就被看作為一種三體護衛艦。同時,新型艦艏設計也層出不窮。除常見的飛剪艏、前傾艏外,還有長刀狀破浪艏。法國下一代護衛艦採用倒V型船頭和斧艏相結合的艦艏設計,這種艦艏設計擁有更好的縱向穩定性,使艦艇能夠在惡劣的海況下維持較高航速。
艦炮技術進步明顯。傳統護衛艦多採用中小口徑火炮,射程近、威力不足。近年來,各國嘗試將驅逐艦上使用的127毫米、130毫米艦炮進行輕量化改裝后用於護衛艦,提升其遠程打擊能力與火力水平。例如,美國MK45 Mod4型127毫米艦炮不僅可搭載在大中型護衛艦上,還能用於小型護衛艦。俄羅斯的130毫米艦炮也能用於中型護衛艦。
雷達技術迭代更新。相控陣雷達的出現,大大提升了水面艦艇的態勢感知能力和對來襲目標的探測效率。目前,小型護衛艦多採用單面陣列相控陣雷達,大中型護衛艦則採用多面陣列相控陣雷達。日本30FFM護衛艦更進一步,採用多面陣列雙波段相控陣雷達,能夠有效監視海情、空情,引導導彈精確打擊。
垂發技術發展迅速。傳統護衛艦噸位小,搭載導彈數量較少,持續作戰能力不強。近年來,隨著垂直發射技術和多彈共架技術的成熟,護衛艦的多樣化作戰能力得到明顯提升。例如,美制MK41垂直發射系統可兼容“標准”艦空導彈、“戰斧”巡航導彈、“阿斯洛克”反潛導彈等多種導彈。法國“席爾瓦”垂直發射系統可兼容“紫苑”-15/30兩種艦空導彈等。俄羅斯為小型護衛艦搭載3S14U1垂直發射系統后,將這種袖珍版護衛艦打造成了巡航導彈的海上發射基地。
反潛技術不斷進步。作為遠洋反潛作戰主力,現代化護衛艦除裝備艦艏聲吶外,還裝備低頻主動拖曳陣列聲吶,在海水傳播條件較好的情況下,其探測距離達100千米,遠超對方魚雷的攻擊范圍。另外,護衛艦還普遍裝備反潛魚雷,能夠對敵方潛艇實施打擊。
模塊化技術走向成熟。模塊化設計並非新概念,早在20世紀80年代已經出現。近年來,模塊化設計進一步發展為集裝箱設計,將原來的功能模塊放在集裝箱內,實現快速化應用。例如,丹麥海軍的阿布薩隆級導彈護衛艦,搭載集裝箱型醫療艙后,可變身為醫院船,搭載兩棲登陸艇后,可支持兩棲登陸作戰。俄羅斯將集裝箱式艦載巡航導彈發射系統安裝在護衛艦甲板上,賦予后者更強的作戰能力。
近年來,不少國家將護衛艦作為水面艦艇部隊主力,並根據自身需求賦予其不同作戰任務,推動了護衛艦的發展。未來,隨著護衛艦作戰任務不斷拓展,其發展也將更加引人注目。(王笑夢)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