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軍事

北部戰區空軍航空兵某旅跨代換裝的啟示

2022年05月16日09:51 | 來源:解放軍報
小字號

不動聲色間,一支跨代換裝的部隊,亮相空軍實戰化品牌訓練擂台。

一開始,大家並不看好他們。誰知,第一戰,他們就取得2020年空軍“金頭盔”比武近距對抗“五勝一負”的戰績﹔第二戰,空軍“金飛鏢”考核,他們又捧回團體第一名,斬獲“金飛鏢”獎。

一時間,上級機關表揚,兄弟單位關注:換裝才短短幾年,他們如何飛出了進階加速度?

帶著這個問號,記者來到北部戰區空軍航空兵某旅,探尋他們的成長密碼。

已知·未知

知道自己“不知道”,才是真正“知道”的開啟

還能這樣飛?!

令該旅副參謀長張帥難以接受的是,對抗空戰訓練時,飛行教官駕駛新型戰機飛出的動作,自己無論如何也想不到、做不出。

沮喪、懊惱、不甘,一齊涌上張帥心頭。此前,他早就了解過對方的實力,認為:這一仗,自己怎麼打怎麼贏!

畢竟,換裝之前,張帥曾參加過兩次空軍“金頭盔”比武,兩次全勝,成績在那兒擺著呢。

還能這樣飛?!

一時轉不過彎的,不僅僅是這名飛行尖子,旅裡不少經驗豐富的飛行員都難以相信。為什麼?當時,盡管該旅剛剛列裝了先進戰機,但囿於舊經驗和老眼光,他們沒能看到新型戰機帶來的變化,對更先進的戰法訓法,也知之不深。

知道自己“不知道”,才是真正“知道”的開啟。

此后,該旅引導官兵放下身段,像“小學生”一樣從“1+1”學起。為了避免在新型戰機訓練中“吃夾生飯”,他們凡事都弄個明白:懂不懂,用數據說話﹔行不行,靠仿真推演﹔要是還搞不清楚,就上天飛一飛、試一試。

新型戰機,對誰而言都是新生事物。放下包袱,他們仿佛推開一扇新的大門。工廠配發的說明書也有不精准的時候,得一步步自己過一遍。這一過,也許就能發現問題。后來,連設計人員當初沒想到的功能,他們也琢磨了出來……

這幾年,他們多次派人到裝備生產廠家學習求教。一開始,工廠的專業人員有問必答﹔漸漸地,他們提出的一些問題,連工廠的專家都答不上來。見此情形,大家不由喜上心頭。這種高興,不是因為問倒了專家,而是又找到了一個知識“盲區”。他們知道,換裝中的問題,就是進步的敲門聲!

知道得越多,掌握得越深,飛行才更托底。一次訓練,飛行教官吳雁駕駛的新型戰機突然在天上“耍起了脾氣”……關鍵時刻,吳雁沉著冷靜,一番快速操縱就讓飛機乖乖回到正常狀態。大家知道,如果沒有把飛機性能研究透,這幾下子根本使不出來。

這場虛驚過后,該旅飛行員學習研究的氛圍更濃了。他們說:“新型戰機換裝,未知的遠遠比已知的多。”

轉變·嬗變

“解鎖”新理念,“解放”新戰機

好險!

直到“金飛鏢”考核進入“倒計時”,飛行員閆志賢才摸透新型戰機抗干擾的招法。

賽前,他反復練習駕駛技能和突防技巧,但一路走來磕磕絆絆,甚至幾次險些被對手“敲掉”。

好用!

最后一戰,面對干擾,閆志賢通過這一新招法,直接從對手眼前飛過,一舉斬獲2021年空軍“金飛鏢”獎。

賽后,閆志賢復盤發現,這招其實並不復雜,自己日常學習研究卻沒有掌握好。可見,隻有勤奮遠遠不夠,不“解鎖”新理念,就難以“解放”新型戰機。抱著舊理念,不管三代機還是四代機,都容易飛成二代機。這就好比,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戰機已經裝上機槍,但有的飛行員還沿用互撞的方式去戰斗。

深入學習世界軍事史后,該旅官兵認識到,戰爭形態的發展並不連續,而是隨著新技術的產生而突變躍進。與新技術相匹配的,不能是對舊思維的修修補補,而應是觀念的躍遷、思維的嬗變。

然而,理念的升級,哪有那麼簡單?剛開始,該旅官兵學習訓練沒少流汗,甚至流淚者也有之。不少人感覺,練著練著,總是不自覺地回到老路上﹔也有人心生感慨,新的理念就好比一層窗戶紙,如果觸不到,捅破豈是那麼容易?!

怎麼辦?用批判的武器。一位哲學家說,人類如果沒有掌握批判的武器,至今還住在洞穴裡。這個批判的武器,就是在學習中繼承,在繼承中大膽揚棄。正如一杯水,如果一直沒有空杯,只是不停續杯,舊觀念一定去不掉,新觀念一定進不來。

為了打開新視野,席卷全旅的“讀書會”活動,同換裝訓練一起轟轟烈烈地推開了。談思維方法的,講前沿技術的,說心理知識的,論外軍裝備的……隨著新知識如潮水般奔騰而來,新理念的閘門一下子就被沖開了。

採訪期間,飛行員們不時冒出的一些新名詞、新概念,記者聽來十分新鮮。概念,是構筑認知思維體系的基本單元。這些新概念,仿佛是雛鷹破殼而出之前啄出的一個個小洞。透過這些小洞,可以窺見他們思維的新層次、認知的新空間。

旅裡鼓勵大家打破固有思維,否定熟悉戰法,多些“腦洞大開”,多些“語出驚人”。在這樣濃厚的創新氛圍中,官兵的智慧充分涌流,一個個奇思妙想讓人眼前一亮。

2021年空軍“金飛鏢”考核,飛行大隊長王崧羲提出一個大膽想法:根據新型戰機的特點,把空戰的打法“移植”到對地打擊上。結果,這個“混搭”方法,打了對方一個措手不及。可見,打破常規常有意外驚喜。

反過頭來再看,閆志賢探索出的那個戰機抗干擾新招法,不正是打開認知新空間的一扇門嗎?

知識·見識

與其說是知識的比拼,不如說是見識的博弈

作為首批換裝人員,飛行教官吳雁至今記得,他拿到手的新型戰機飛行手冊,有厚厚一大摞。

再厚也得啃!換裝新型戰機前,每個人都抱著一股子吃苦的勁頭。讓所有人沒想到的是,就在大家學習勁頭很足、壓力很大時,領導卻說:“咱們自己也編個手冊。”

如此自找麻煩,自然有其深意。原來,該旅領導發現,大家學習手冊時出現了“知識過載”——由於難以消化大量的知識,隻能“囫圇吞棗”“撒胡椒面”,導致學到的知識暫時用不上,急用的知識反而吃不透。

為什麼會這樣?正如《知識的錯覺》一書所說,當整個世界的知識就在指尖時,我們仿佛真的認為自己博洽多聞,而不需要花大把力氣親力親為地弄清楚每件事情。

眾所周知:知識就是力量,但作為工具的知識並不自有力量,就像一把斧頭不會自己去砍柴一樣簡單。要想知識成為力量,必須經過實踐思考,形成真正屬於自己的知識——見識。

就這樣,他們一邊換新裝、一邊學原理、一邊編手冊,一點點實踐、總結、提煉,硬是將手冊“瘦身”到兩拇指厚。翻看手冊,裡面有不少通俗易懂但很有嚼頭的“金句”,那正是他們對規律的認識總結。

至此,他們明白了兩個道理:其一,很多時候,不是“知識過載”,而是“知識混雜”,要學會“沙裡淘金”﹔其二,新機涉及到的知識越是交聯復雜,越要學會總結提煉,善於化繁為簡。

作為“瘦身計劃”的參與者、見証者,吳雁還發現,表述越簡潔明了,大家越容易理解和接受。通過編修手冊,大家對新型戰機新大綱的本質和規律認識更深刻,學習訓練也比以前更省勁。

通過使用“精華版”手冊,年輕飛行員向燦嘗到了實實在在的“甜頭”。數十個關鍵應急程序處置方法,他很快就記得一清二楚。“倒不是我記性好”,向燦感慨道,“主要是內容精練,有的操作要點僅有兩個字,方便記憶。”

其實,他們嘗到的“甜頭”還不止於此:新型戰機換裝后,他們首次參加空軍“金頭盔”比武,就打出了近距對抗“五勝一負”的戰績﹔第二次參加空軍“金頭盔”比武,他們又打出了滿分。

由賽場聯想到戰場,他們總結道:未來戰場,不僅是知識的比拼,更是見識的博弈——誰更深刻地洞悉了戰爭、把握了規律,誰就更能運用認知優勢,進而贏得戰爭。

由此看,2.0版本手冊“重量”是輕了,可“分量”甚至比1.0版本還“重”。

漸漸地,該旅總結的各類手冊多了起來:隨著任務拓展,他們滾動修訂飛行手冊﹔空軍“金飛鏢”考核歸來,他們第一時間編寫突防突擊手冊﹔實彈研練結束,他們又把能挂載的導彈梳理成冊,並不斷更新……

這個過程,也有不變:手冊的形式還是那麼簡單,全是干條﹔內容還是那麼精練,淨是干貨。

看來,他們不僅掌握了規律,更學會了運用規律。

技能·智能

戰機越智能,越需要匹配智慧的大腦

費勁,但更費腦——這是換裝幾年來,該旅飛行員的共同感受。

倒不是因為新型戰機難飛,恰恰相反,新機性能優越,一名年輕飛行員幾個架次就能把新型戰機飛起來。但真正想飛好、飛出戰機的優越性能,不是件容易的事。

換個角度看,戰機越智能,越需要匹配智慧的大腦。

基於此,從換裝之初,該旅就設置了很多訓練課目,逼著飛行員“換腦”更“動腦”。

2021年,飛行教官王勇參加空軍“金頭盔”比武歸來,目睹空戰新變化后,更加認同這個說法。他認為,飛得不好,空戰壓根沒戲。腦子不好使,空有一身本領也使不出來。

不僅駕駛戰機如此,打贏未來戰爭更是如此。一位軍事專家作出判斷:不管武器的智能化程度多高,操縱武器的仍然是人。未來很長一段時間裡,在許多重要問題上,作戰仍依賴指揮員和戰斗員的判斷、靈感、直覺和戰斗決心。

何為智能?簡而言之,就是發現、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顯然,新型戰機換裝之初,該旅官兵已經認識到這一點。懷著對勝利的渴望,他們把眼睛向艙內看,向按鈕下面的學問看,向智能算法背后的機理看,引導大家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辛苦自不待言。飛行的時間多,地面准備的時間更多。每月一研討、每周一大課、每組一交流、每日一測問、每批一匯總、每天一小時……處處“練腦”,時時用頭腦去飛行。

探索,往往由此展開。一開始,他們感到很新鮮:原來還可以這樣飛!后來,他們依然好奇:能不能那樣飛?

為拓展新型戰機訓練資源,空軍組織實戰化品牌訓練,他們主動請纓參加﹔戰區陸軍牽頭開展聯合演習,他們也接令即上﹔聽說兄弟部隊“路過”,他們又趕緊聯系對方,約上一場對抗﹔就連兄弟單位要參加上級比武競賽,他們也主動去當“陪練”……

採訪中,該旅領導拿出一沓厚厚的材料。換裝這幾年,他們先后收到數百份免責報告,其中人為差錯就接近一半,而且這樣的報告至今不斷。官兵積極試錯報錯,旅裡科學容錯糾錯,新質戰斗力生成的梗阻點就這樣漸漸被打通。“這充分說明,大家都有了問題意識,動起腦筋來了!”該旅領導說。

掌握了解決問題的方法,一些難題自然迎刃而解。一次實彈訓練,臨近靶標時,年輕飛行員劉永林發現:預先准備的打擊方法和當前環境不一致。

此時,戰機即將進入陣位。打,還是不打?按地面預先准備的方法打,還是使用備份方法打?電光石火間,豪氣涌上劉永林心頭:打,用備份攻擊方法打!

決策毫秒之間,導彈呼嘯而出,靶標一擊命中。

可見,智能化裝備帶來的難題,還需要智慧的大腦來解決。(董賓、房磊磊)

(責編:陳羽、任一林)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