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部戰區陸軍探索按專業精准征兵新路徑

春生夏長,今年春季征召的又一批熱血青年,經過入伍前層層挑選和新訓基地淬火,已經有了軍人模樣,正陸續授銜下連、奔赴戰位。
此時,中部戰區陸軍兩個群體忙碌起來:一是基層各連隊,忙著收拾班排房間、歡迎新兵,期待有更多專業對口的新兵入連﹔二是首長機關人力資源部門,忙著收集基層軍地通用專業兵員需求,擬制秋季精准征兵方案計劃。
士兵是部隊戰斗力建設的基石。作為人民軍隊“新鮮血液”的源頭,作為未來戰場武器裝備的操作者,每名選擇入伍的青年,改變的不僅僅是個人命運,更與部隊戰斗力水平提升緊密相關。因此,從應征入伍開始,綜合考慮青年身體、特長、知識等方面的差異,讓他們分配到適合自己的崗位,對其個人發展和部隊建設都有促進作用。
近年來,中部戰區陸軍探索推開按專業精准征兵路子,面向地方相關單位,定向征集、定崗補充,從做好供需對接上提升兵員征集質量效益。
量才適崗,人崗相宜。試行精准征兵以來,先后有3000余名專業特長兵,投身軍營、報效祖國。從中,我們既可以看到新時代青年如何在人生抉擇中成長,更能進一步思考精准征集新兵對部隊建設的重要意義。
一紙精准征兵通知,改變他們的人生軌跡
3年前,體育特長生朱順彬參軍入伍,如願來到對體能素質要求較高的偵察兵崗位。如今,他已成長為一名偵察尖兵。
參軍前所學能夠為入伍后所用,這是巧合還是精心設計?
隨著國防和軍隊改革向縱深推進,武器裝備更新換代進程不斷加快,部隊崗位專業分工越來越細,對高素質專業兵種需求大幅增加,部隊急切希望多征接一些“拿來就能用”的專業特長新兵。
一位兵員干事直言,近年來大學生成為新兵主體,他們多數都有專業特長,但“征來的用不上,需要的接不到”等現象在部隊依然存在。例如,某部需要一名優秀的小語種翻譯,立足自身培養缺少渠道且周期較長。多年來,一直沒有符合這一要求的新兵入營。與此同時,社會上一些應征青年是小語種專業畢業,卻擔心自己的專業到部隊用不上而不敢報名。
既然擁有特長的應征青年擔心特長難發揮,部隊擔心征集到的兵員專業不對口,何不做好軍地對接、精准征兵?
中部戰區陸軍根據上級政策規定,下發了做好新兵精准征接補充的通知,從地方大學生中征接具有軍地通用專業的特長兵,由各作戰部隊結合自身實際,將需要哪些專業門類的兵員、需要多少名等情況逐級上報機關業務部門,統一對接預征兵源地,像網購一樣按需求下“訂單”,試行“征需一致”的精准征兵模式。
一場不同於以往的兵員選征工作隨即展開。以前,部隊到兵役機關直接領兵,接兵干部對本單位的需求了解不全面,對預征對象的情況也沒有底﹔現在,部隊不僅征兵前就將需求報到兵源地,接兵前還會對新兵進行考核摸底。接兵工作不再是“撒網撈魚”,而是“精確制導”。
然而,想要從幾百萬適齡青年中精確鎖定部隊需要的特長兵,如同大海撈針,談何容易。為此,中部戰區陸軍專門成立精准接兵機構,由某旅一名領導帶隊,分為兩組展開相關工作。
一組深入基層連隊座談,了解部隊急需崗位人才缺口情況,遴選出武術體育、航空機務、網絡通信、駕駛維修、醫療衛生、小語種等10余種軍地通用專業,形成“定崗式”征兵清單。
另一組兵分多路,一邊奔赴河南、陝西、四川、雲南等11省(市)以及110所職業院校走訪動員,宣傳特長兵征召政策﹔一邊與省軍區、警備區征兵辦公室對接協調,調取預征兵員信息,初步圈定擬征接對象。
朱順彬正是被“制導鎖定”的其中一員。得知部隊急需體育特長兵的消息后,朱順彬當即決定報名。經過體檢、政審、專業審核等環節,朱順彬順利成為中部戰區陸軍某旅一名新兵,崗位正是能夠發揮特長的偵察兵。
精准征兵並非“照單全收”。某航空學院飛行器專業畢業生小張,精通固定翼無人機原理,正是部隊急需的專業人才。接兵干部走訪發現,小張畢業前已經考取碩士研究生,只是錄取專業並不理想,於是便想通過入伍作為“職業跳板”。精准征兵小組詳細調查分析后認為,即便小張入了伍,依然會再次考研,很可能留不住,因此沒有把他列入預征對象。
“近幾年,大學生士兵征得來、留不住的問題比較突出,許多大學生士兵服役兩年后選擇退役,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他們的專業特長在部隊沒有找到充分發揮作用的舞台。”接兵工作會上,該旅政治工作部主任蔡志農談到,“精准征兵不僅要專業特長對口,更要從預征青年的人生成長考慮,摸清他們的入伍動機和服役意願,既讓好苗子入了伍,更要讓他們長期留下來。”
一紙精准征兵通知,改變了“朱順彬們”的人生軌跡。他們中,既有來自高校的在校生、畢業生,也有已工作的技術員、專業能手。他們都期望用自身所學在部隊建功立業。
入伍即發揮特長優勢,縮短了人才成長周期
拿到第一次體能測試成績單,新兵班長汪翔激動地向連長電話報告:“咱‘尖刀班’的偵察員有人選了!”
3000米跑考核中,朱順彬取得了9分55秒的好成績。這個成績別說是新兵,就是訓練多年的老兵也很難超越。朱順彬一下子在新兵營出了名。
隨著考核繼續,朱順彬帶給大家更多驚喜:單杠一練習、手榴彈投遠……成績全部在優秀標准以上。
該旅組織特長新兵進行能力素質摸底,隨后根據每名特長兵的實際情況進行“二次精確定崗”。這次摸底中,朱順彬憑借優異的體能成績,被初步定為“尖刀班”偵察員。
班長汪翔算了一筆賬:擁有強健的體魄和較高的運動水平,是一名偵察兵的必備素質。一般新兵入伍努力訓練兩年后,體能成績才能達到一名合格偵察兵的要求。朱順彬一入伍就具備這些素質,不僅可以縮短人才成長周期,還能節約大量訓練資源。
新兵趙文浩第一次考核3000米跑,成績不太理想。朱順彬利用入伍前所學體育運動知識,為趙文浩量身打造了間歇訓練法,還在訓練間隙為他測量記錄心率,調整訓練計劃安排。經過一個多月科學訓練后,趙文浩3000米跑成績實現突破。
整個新訓期間,朱順彬先后幫助6名戰友提高體能訓練成績。他的多個高效訓練方法被推廣,帶動單位科學訓練。6個月新訓結束,朱順彬被評為優秀新兵。憑借過硬的軍事素質,他如願分到“尖刀班”,成為一名偵察兵。
精准征集的新兵,很多都有和朱順彬類似的成長經歷。特長兵段志斌畢業於河南師范大學心理學專業,入伍前已通過國家心理咨詢師資格認証。接兵干部對照心理醫師助理的標准將他精准定崗征召。
入伍剛一周,段志斌擔任新兵營心理骨干,負責新兵心理量表測評分析工作。“他不僅給新兵做心理疏導,還籌劃組織單位的心理減壓團體活動,沒下連已經成為心理骨干教練員。”心理醫師劉俊豪說。
據介紹,精准征接的這批新兵,入伍訓練課目優良率創歷年最高。年度考核中,他們的攀登、戰斗射擊等課目成績均為優秀。
“如果都像他們一樣,我這個班長就好當了!”下連前,汪翔拍著朱順彬的肩膀,對未來充滿期盼與憧憬。
“好苗”更需“好園丁”,發揮特長更要對接實戰
盡管朱順彬體能素質比同年兵優異,下連后還是出現了“水土不服”的情況。
一次,營組織偵察班滲透訓練,擅長越野跑的朱順彬一進山地便將戰友遠遠甩在身后,長途奔襲后第一個潛入“敵后”。當他想把發現的“情報”上報班長時,才發現自己孤身一人,在叢林中迷了路,隨身電台的操作也不熟練。一班在這次滲透訓練中排名倒數,“尖刀班”第一次“折了戟”。
“作為信息時代的偵察兵,體能素質只是基礎,要想戰場取勝,必須具備密切協同的團隊精神。如果隻顧自己表現,跑得快丟得也快,無法完成作戰任務。”班長代存炎一針見血地指出問題。
打那以后,代存炎尤其注重培養朱順彬的團隊協作意識。沒過多久,機會來了——旅裡要組織偵察比武。這次比武以作戰單元為單位組織,營裡隻選拔一個班參賽,朱順彬所在一班主動報名參加。
論單兵素質,一班的兵每人都能爭一兩個“單科冠軍”,但班組比的是團體戰斗力,如何形成整體合力,是突圍比武選拔賽的關鍵。班務會上,代班長問朱順彬有什麼建議。
“汲取上次訓練教訓,我感到偵察班組就好比籃球場上的前鋒、中鋒、后衛。”朱順彬建議,根據班裡每名同志的優長,區分不同戰位,“先單人練技能,再分組練配合,最后多組練協同”。
代存炎決定先讓朱順彬擔任班組協同教練員,把他朝帶兵骨干的方向培養。朱順彬將全班分成4個小組,借鑒體育團體的方法組織訓練,收效明顯。一班代表營裡參加比武,奪得第一,捍衛了“尖刀班”榮譽。
“好苗”更需“好園丁”。特長兵就像小樹苗,要想結出碩果,不光入伍時要找准生長土壤,還需入伍后持續精心澆灌、修枝剪葉。
當青春遇上軍營,把特長融入戰位。入伍兩年多,朱順彬入了黨,晉升下士軍銜,被評為“四有”優秀士兵,還當上了“尖刀班”副班長……體能好、辦法多、愛鑽研的朱順彬成為大家心目中的偵察尖兵。
定向培養,找准了軍人素質與部隊崗位的耦合點,讓更多特長兵征進來、留下來。中部戰區陸軍建立士兵人才庫,繪制成長路線圖,對有專業特長的好苗子採取“一人一檔、一人一案”的形式,從新兵開始建立成長檔案,明確培養目標、標准、措施和責任人,將以往的“自然生長”升級為“精准培養”。
像朱順彬一樣被精准征召、量才定崗的特長兵們,成長路上雖有曲折,但在部隊精准培養下,大都漸漸綻放光彩——
畢業於雲南大學滇池學院的王登龍,入伍前所學專業為某小語種。去年,他成為保障某項重大任務的翻譯,贏得一致好評。
當過程序員的崔海濤,被定崗為信息員。他學習領悟能力強、專業上手快,僅一年時間就成為連隊的信息“小教員”。
天津體育學院碩士畢業生張文博,將所學知識融入部隊偵察訓練。在幾次演練中,他帶領小組實施化裝偵察,表現出色……
將特長兵的“高征集率”轉化為“高留隊率”
“定量到部隊專業需要、定向到應征青年特長、定崗到技術技能類別、定位到職業發展路徑”的精准征兵方式,在部隊引發連帶效應。
今年初有一階段,中部戰區陸軍某旅人力資源科辦公室,每天門庭若市。眾多營連主官都在打聽專業特長新兵征接情況,希望能征到自己單位緊缺的專業崗位人才。
各營連摸底新兵需求,兵員部門根據本單位編制、任務需求和人員編配現狀,測算出專業崗位、普通崗位及兵員數量等補充需求計劃,逐級上報匯總至戰區陸軍機關業務部門,按照提交的專業需求協調兵役機關進行征兵。這一舉措真正實現了部隊“需求側”與地方“供給側”的精准對接。
一連連長李彥濤對2020年9月那次征兵記憶深刻。因漏報需求,連隊沒有征接到急需的航空器維修專業特長兵。看著隔壁4連入伍2年多就能熟練操作無人機的航模專業大學生士兵樊金濤,他甚是羨慕。要知道,依靠自己培養一個這樣的無人機專業骨干,沒有幾年根本頂不上來……
畢業於南京交通職業技術學院的張陽,學的是道路橋梁工程施工。接兵干部走訪調查時發現,張陽的地理測繪、道路勘測等專業課成績優異,便將他作為特長兵征召入伍。僅3年多時間,張陽在部隊已成長為一名出色的偵察員,多次獲得嘉獎,榮立三等功。
西安理工大學畢業的李文迪、武漢軟件工程職業學院畢業的孔佳豪,以及學信號處理專業的安佳瑞和學計算機技術專業的鞠海鷗等大學生士兵,經過精准定崗培養,都成長為優秀的偵測員,有的還當上了偵測技師。
據悉,經過精准征召和定向培養,該旅大學生士兵和特長兵留隊率明顯提高,留隊轉改軍士的士兵大都成為各自專業的“行家裡手”。
某旅政委馬翔介紹,專業特長兵能很快適應各新型專業崗位需要,已逐漸成長為備戰轉型的“生力軍”。通過精准征兵、精准定崗、精准培養,他們把好鋼用在刀刃上,將特長兵的“高征集率”轉化為“高留隊率”,有效促進人盡其才、才盡其用,實現軍隊人才的優化組合和精准儲備。
去年年底,朱順彬所在班又分來兩個專業特長兵。大家認為,每多一個優秀新兵,班裡的戰斗力就能強一截。副班長朱順彬相信,隻要好好帶,他們就能發揮所長,成為專業能手。
軍隊在由數量規模型向質量效能型轉變,征兵工作也在向“專業+質量”型逐步轉變。今年春季征兵剛開始,中部戰區陸軍某旅接兵干部李林軍早早來到安徽淮北。與往年不同的是,他並沒有到各地協調走訪,而是通過大數據對當地符合應征入伍的大學生、高考人員名冊進行篩選掃描,把符合部隊標准條件的適齡青年早早圈定,隨后“下單”。
盛夏之際,部隊新一輪“精准征兵、為戰選才”熱潮奔涌而來,各級帶兵骨干開始為迎接“朱順彬們”摩拳擦掌……(朱永軍、施振、張景偉、周遠)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