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軍事

走進內蒙古北方重工業集團感悟信仰的力量——

“把一生交給祖國,把一切獻給黨”

2022年07月01日09:29 | 來源:解放軍報
小字號

北重集團技術人員開展科技攻關。 何庚攝

敕勒川,陰山下,有一條筆直的兵工大道。歷史上,胡服騎射、木蘭從軍的故事在這裡發生。中國兵工制造業裡赫赫有名的“北炮”——內蒙古北方重工業集團(以下簡稱北重集團),便坐落於此。

在北重集團廣場,一座吳運鐸雕像巍然聳立。“七一”前夕,北重集團開展主題黨日活動,組織全體黨員在雕像前重溫入黨誓詞。

鮮艷的黨旗下,一群“北重人”整齊列隊,發出鏗鏘的誓言。此刻,共產黨員、軍工人這兩個身份深深疊印在一起。

凝視高大偉岸的吳運鐸雕像,青年黨員何彬心中敬意涌動。來到北重集團第一天,他就聽過吳運鐸的傳奇故事——

抗戰時期,兵工廠生產設備簡陋、經驗匱乏,制造炮彈和火藥的危險不亞於前線作戰。在一次技術攻關中,一枚炮彈突然爆炸,吳運鐸被炸成重傷,右腿致殘。

傷勢嚴重的吳運鐸,在醫院裡昏迷了七天七夜。手術后,醫生發現他的右眼深處還殘留著一小塊彈片無法取出。此后,吳運鐸一邊頑強地與傷病作斗爭,一邊繼續開展武器試驗。他和戰友們自制的彈藥、修復的槍炮,被一批批送往前線。

歷史的天空裡,總有一些燦若繁星的名字,讓后人銘記。“假若有來生來世,我還要選擇中國共產黨,永遠跟黨走,把一切獻給黨!”吳運鐸和他“把一切獻給黨”的人生,激勵著一代代“北重人”把干事創業的激情與共產黨員的崇高信仰緊密相連。他們為國鑄劍,不改初心本色,無懼艱難險阻,攻克了一個又一個科研難題,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兵器制造奇跡。

信仰的力量,如同星光引路。“把一切獻給黨”的崇高信仰是“北重人”的精神豐碑,會一直指引著他們去奮斗、去沖鋒。

在戈壁灘上書寫黨員崇高信仰——

“為了祖國的需要,為了黨的事業,有一分熱,發一分光”

夏日,內蒙古包頭,北重集團兵器公園。樹蔭下,87歲高齡的於正心帶著孫子小杰玩耍。

夏天,總能讓人聯想起那段激情燃燒的青春歲月。小杰經常聽爺爺奶奶講當年的故事,那些出現在小說和電影裡的情節,爺爺奶奶講述得栩栩如生——

64年前,作為北京理工大學火炮自動控制專業的首屆畢業生,於正心和愛人陳豪本可以留校任教。聽聞“447廠(北重集團前身)正在建設兵工廠”的消息后,他們義無反顧地選擇踏上開往包頭的列車。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擔當。於正心和陳豪的選擇當時並不被家人理解:放棄北京、放棄高校、放棄穩定體面的職業,非要去那座地處荒涼戈壁的工廠?

革命理想高於天。於正心和陳豪的心中隻有一個信念:“把一生交給祖國,把一切獻給黨,為了祖國的需要,為了黨的事業,有一分熱,發一分光。”

下了火車,於正心和陳豪又坐上毛驢車。前往工廠的路上,他們被風沙吹得睜不開眼,沿途見不到半點綠色。陳豪不禁感嘆:“真是一個艱苦的地方!”

一進廠,於正心和陳豪就被委以重任——研制100毫米高射炮。當時,為了保衛祖國領空、提升防空能力,研制新型防空火炮刻不容緩。

一切從零開始。100毫米高射炮生產工藝極其復雜,試制工作量很大。工廠隻有幾間輔助廠房,生產設備也非常簡陋。面對前所未有的困難,於正心和陳豪堅信:“即使手工打磨,也要在戈壁灘上造出我們自己的火炮!”

“過去我們參加考試,是有標准答案供復習參考。現在一切從零開始,我們這些剛畢業的學生,接受的是一場空前的大考。”於正心感慨地說,“要想拿一百分,必須加倍努力。”

1958年12月15日,於正心和陳豪的科研“大考”終於結出“碩果”——我國第一門100毫米高射炮試制成功。在慶祝新中國成立10周年閱兵上,32門100毫米高射炮威武列陣,接受祖國和人民的檢閱,締造了“共和國第一炮”的傳奇。

詩人舒婷在《致橡樹》中寫道:“我必須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為樹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愛,不僅愛你偉岸的身軀,也愛你堅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半個多世紀后,以老一輩軍工人“扎根塞北荒漠造大炮”的故事為原型拍攝的微電影《爸爸媽媽的橡樹》,講述了軍工人艱苦創業的歲月故事。片中,見証愛情的“兩棵橡樹”感動了無數觀眾。

別人,看的是劇。於正心和陳豪,看的是自己的人生。

在一窮二白的創業年代,軍工人面臨著難以想象的艱難困苦,也面臨著建功立業的人生際遇。

無數青年因為同一種信仰走到一起。如同於正心和陳豪,他們生活中是夫妻,工作中是同事,追求的是一樣的理想與信念。這是他們那一代“北重人”的人生選擇。

“將青春年華全都獻給黨,獻給兵工事業。”那時候,他們的愛情與時代使命交織在一起,他們的信仰閃耀著迷人光彩。

退休后,於正心和陳豪被工廠返聘,繼續發揮余熱。老人說,他們有兩個夙願:一是看到工廠擁有更多自主研發的武器裝備﹔二是為祖國健康工作50年。如今,老人們的願望都已實現,感覺生命特別充實。

勇於挑起為國造炮的時代重擔——

共產黨員是沖鋒陷陣的骨干力量,是信心和骨氣的代名詞

“一塊重達13噸的鋼錠,被擠壓成8米多長的厚壁無縫鋼管,你認為需要多長時間?”走進北重集團垂直擠壓機生產車間,高級工程師雷丙旺向筆者提出這樣一個問題。

“十幾天或者一個月?”聽到筆者的猜測,雷丙旺笑著搖了搖頭,伸出3根手指——“不到30秒”。

沿著雷丙旺手指方向,一台龐大的垂直擠壓機映入眼帘。隻見一根紅色鋼管從擠壓機頂端冒出,巨大的鋼錠瞬間被擠壓成型。

“這根鋼管是建造超臨界火力發電設備必不可少的材料,屬於世界制造技術的尖端領域。”雷丙旺對筆者說,上世紀90年代,大型無縫鋼管擠壓技術一直被國外壟斷,產品價格極其昂貴。

黑色金屬垂直擠壓機是制造大型無縫鋼管的關鍵設備。航空發動機、火力發電、核能源發電等領域核心部件都要通過它進行擠壓鍛造,目前世界上隻有少數國家掌握這一核心技術。

“自主創新,向著科技高地發起沖鋒。”為了打破國外高端材料壟斷,滿足黑色金屬材料的擠壓需求,幾年前雷丙旺就提出了自主研制國產3.6萬噸黑色金屬垂直擠壓機的構想。

這是一個全新領域。雷丙旺帶領團隊用時2年,把相關專業知識“啃”了個透,為國產垂直擠壓機制造打下堅實理論基礎。

“一木不成林,百花方為春。”將構想變成現實的時間裡,一群科研人員齊心協力向著夢想努力靠近——

技術組組長劉正偉,多次改進擠壓工裝模具結構,降低鎳基合金管擠壓力,利用包裹軟包套的特殊擠壓工藝,對粉末高溫合金專用擠壓模具和工裝進行優化設計,成功擠壓出高溫合金棒材料。

擠壓作業區區長王勝偉,獨創的針對高溫難變形金屬的擠壓潤滑法和預埋式潤滑法,突破了粉末高溫合金擠壓難題,提高了玻璃粉附著率。

垂直擠壓機機組運行中突發故障,機修班班長高柄劍帶領機修團隊18個小時不眠不休,將4條斷裂粗螺栓取出並重新安裝,確保設備正常運行……

一路奮斗,終見曙光。研發團隊在擠壓機設計、大型鑄鍛件制造、主油缸制造和工模具設計制造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我國首台國產3.6萬噸黑色金屬垂直擠壓機成功誕生。

這些年,北重集團先后與45所高校、企業簽署合作協議,共建成1個實驗室、2個國家級技能大師工作室和一大批國家科技創新平台,擁有發明專利700余件。

這組數據折射到產品上,我們看到了這樣的景象——

2009年10月1日,慶祝新中國成立60周年首都閱兵,北重集團自主研發的國產裝備隆隆駛過天安門,接受祖國和人民的檢閱。

2014年8月1日,北重集團成立60周年產品推介會上,展出的特殊鋼及延伸產品、礦用車及工程機械、石油機具等產品,讓國內外上百家企業客戶代表贊不絕口。

科技實力的不斷躍升,源於“北重人”獨特的科研精神,也源於“北重人”的黨員先鋒模范帶頭作用——

從雪域高原到大漠戈壁,在條件十分艱苦的武器試驗場,處處活躍著北重集團黨員突擊隊的身影。對“北重人”來說,共產黨員是沖鋒陷陣的骨干力量,是信心和骨氣的代名詞。這個“第一身份”,意味著遇到困難時,需要第一個站出來,面臨艱險時,需要第一個豁出去。

如今,北重集團已組建400余支黨員突擊隊,在各種大項任務中勇挑重擔,發揮重要作用。

“把一切獻給黨”,這是一句用一生堅守的誓言——

總師宋彥明在科研戰場寫下這個誓言。30多年來,他一直從事火炮發射和結構技術、自行火炮和輕型炮塔武器系統總體技術等研發工作,他負責的多個型號裝備已經定型並實現批量生產。

集團首席技師戎鵬強在生產工間寫下這個誓言。從業至今,戎鵬強隻干了鏜工一件事,這一干就是39年。他創造的超長小口徑管體深孔加工技術,填補了國內技術空白。

培塑“國為重、家為輕,擇一事、終一生”的家國情懷——

這是四代人的至高榮譽,更是四代人的夢想接力

這一天,讓“北重人”終生難忘——

2018年4月12日,南海某海域,新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海上閱兵隆重舉行。習主席登上長沙艦對海軍進行檢閱。長沙艦上配備的130毫米艦炮正是由北重集團制造。

那一刻,“北重人”興奮地揮舞著雙臂,自豪的心情溢於言表。人群中,技術工程師佛雪峰激動不已。剛參加工作時,為了適應企業發展和任務需要,佛雪峰像苔蘚吸取水分一樣,拼命汲取知識養料。短短幾年間,他成長為集團專業技術骨干。

時至今日,佛雪峰仍記得他進廠時父親對他的叮囑:“作為軍工人要有久久為功的定力,要像你曾祖父一樣‘擇一事、終一生’。”

佛雪峰的曾祖父佛殿義是北重集團的“拓荒者”之一,和工友們一起在荒涼戈壁上建廠房,被評為工廠首屆“先進生產者”。他的爺爺佛顯存連續十年被評為“工廠先進個人”。一家人,都在不同崗位上,成長為我國兵工事業的技術骨干。

這是四代人的至高榮譽,更是四代人的夢想接力。雖身處不同時代,工作在不同崗位,但他們心中“國為重、家為輕,擇一事、終一生”的家國情懷從未改變。

今年是北重集團成立68周年。站在這樣一個時間節點,對於一個大型企業來說恰是風華正茂﹔對於一個家庭而言,68年,蘊含了四代人的青春。

慶祝新中國成立60周年首都閱兵的場景,讓佛雪峰至今難忘——

那一天,留在許多人記憶裡的,是各種武器裝備的精彩亮相,是天安門前一浪高過一浪的“祖國萬歲”。

那一天,留在佛雪峰記憶裡的,是閱兵前夕每一個值班電話響起后他回答的“一切正常”,是看到新裝備威武駛過天安門廣場的自豪。

“慶祝新中國成立10周年閱兵,曾祖父那一代軍工人生產的裝備精彩亮相﹔50年后,我有幸能為國慶閱兵出一份力,感到無比自豪。”佛雪峰說。

“每一次試驗完成、每一次交裝部隊,對於全程參與調試工作的‘北重人’來說都有著非同尋常的意義。”佛雪峰坦言,從最初試驗時的提心吊膽到現在的底氣十足,這份自信源於企業科技實力的與日俱增——產品裝配效率越來越高,火炮質量水平越來越好。

從100毫米高射炮到122毫米自行榴彈炮,再到130毫米艦炮等多型武器裝備相繼誕生,見証了北重集團四代軍工人接力奮斗,見証了企業科技實力不斷進步,也見証了我軍武器裝備發展的一次次躍升。

在北重集團這張企業名片上,如果說這些雷霆萬鈞的“國之利器”是亮麗封面,那佛雪峰這樣的“強軍一代”就是青春封底。“中國垂直擠壓機之父”雷丙旺、“金牌試射炮手”李金全、“全國最美青工”王士良等一大批大國工匠,從這裡走來。他們創造的中國第一、世界第一,淋漓盡致地展現了“北重人”強軍報國的時代風採。(邢哲、劉明明、郭新燕)

(責編:陳羽、任一林)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