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軍用“硅谷”模式開發AI

當前,人工智能技術(AI)的開發仍是五角大樓及其傳統軍事承包商的短板弱項。如何有效地開發軍用人工智能技術和裝備,已成為美國國防部面臨的重要課題。
近日,五角大樓決定引入“民間力量”,並與一家位於硅谷的小型科技公司“應用研究所”簽訂合同。該公司將獲得4900萬美元資金,在兩年內為美國陸軍“作戰機器人車輛”項目開發軟件工具,以實現商用車輛自動駕駛技術在軍事領域的應用。
美國“國防創新小組”自動系統項目負責人米歇爾森表示,商業公司在人工智能技術的開發領域投入了大量資源,他們在研發和應用方面積累了不少經驗。美軍想要的不只是他們現成的應用技術,還包括開發及不斷完善這些技術的組織和方法,即所謂的“硅谷模式”。
米歇爾森解釋說:“大部分硅谷公司推出的新技術並非最終版本。他們需要通過內嵌的探測與回收系統,把應用過程中得到的數據收集起來,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最終得到一種趨近完美的實用技術。五角大樓沒有類似的數據收集、管理、儲存和共享體系,缺乏相關領域的人才,因此很難對人工智能新技術進行后期完善。比如,一輛應用了人工智能技術的坦克服役后,軍方后勤部門隻知道使用現成的零部件對其進行保養,而不清楚如何通過數據收集對人工智能技術進行升級完善。如此一來,這輛坦克直到退役也無法在性能上有所提升。”
谷歌公司前高管、曾擔任美國國防創新小組主管、協助五角大樓與硅谷高科技公司合作的埃裡克·施密特指出:“研發人工智能技術最頂尖的人員,很大一部分在硅谷,因此美軍迫切希望在五角大樓與硅谷之間建立技術對接通道。”
不過,借助商業公司把先進的民用技術轉化為軍用並不容易,主要是因為軍用技術比民用技術復雜得多。以車輛自動駕駛技術為例,民用技術隻需“教會”車輛識別、避開道路上的潛在障礙物,但軍用技術還要考慮如何在道路之外識別並避開更復雜的障礙,同時保証車輛的安全。具體而言,民用技術隻需控制車輛進行運動,軍用技術則需控制車輛進行機動,即在識別障礙的同時,計算出能夠躲避敵方火力打擊的行進線路,等等。
此外,軍用人工智能技術還需具備更強的自主性。軍用智能車輛不像民用車輛那樣,設置了固定的前進方向或目標,而是要根據不同的任務類型在行進中不斷調整路線和終點,並對潛在目標進行獵殺。
美國海軍陸戰隊預備役情報軍官科林·卡羅爾表示:“軍用人工智能技術想要突破戰爭的迷霧,需要比民用技術更多的數據支持,以及更復雜、更精確的算法。目前尚未有商業公司在該領域投資。若要將硅谷公司的相關技術轉化為軍用,還需要五角大樓的引導。”
盡管五角大樓對硅谷的技術青睞有加,但不是所有的硅谷公司都願意與軍方合作。報道稱,硅谷多家公司給出了不願與軍方合作的理由,其中包括利潤不高、知識產權風險、監管難以忍受、官僚作風及政治影響等。相較之下,一些受到經濟形勢沖擊的小型公司更願意與軍方建立合作。
卡羅爾說,美軍對“應用研究所”等小型高科技公司的核心要求,就是使軍用人工智能具備終身學習的能力,“他們要像教小孩子走路一樣,讓軍用人工智能技術利用所收集的數據,不斷學習如何應對復雜的作戰環境,以及獨立克服對環境的陌生感”。(王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