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渴不饮救灾水,再饥不食救灾粮,坚决不与灾区群众争粮、争水、争路!”云南鲁甸地震发生以来,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官兵坚决贯彻习主席关于妥善做好群众安置工作的重要指示,在搜救群众、排难除险的同时,严守群众纪律,自觉尊重灾区各族群众,尊重当地民风民俗,在灾区群众中树立起文明之师、仁义之师的良好形象,凝聚了人心,有力地增强了灾区群众战胜困难、重建家园的信心。
刨出一个钱袋子,千方百计寻失主——
清理财物,如数上交奉还群众
8月6日清晨,驻渝某红军师官兵在巧家县小河镇挨家挨户搜救。在六合村一处坍塌房屋前,上士李浩杰发现了一个鼓鼓囊囊的大袋子。打开一看,里面全是面值100元、50元的现金,估计有几万元。
不巧的是,房主不在现场。
李浩杰当即向现场指挥的师政委郎迎春报告。郎政委拨通小河镇党委书记周黾的电话,请他帮助寻找失主。
两天后,失主找到了,是这个村67岁的郑龙英老人。
“赶紧把钱送过去!”李浩杰辗转两个多小时,来到老人所在的临时驻点——新店镇中心学校,可找来找去没有见到郑龙英。原来,老人头天晚上突发心脏病,被送到新店镇卫生院接受治疗。
几经辗转,李浩杰终于找到老人。听李浩杰说明来意,老人紧锁的眉头立刻舒展开来:“那是我辛苦存了大半辈子、用来治病的‘救命钱’啊,真是太感谢你啦!”
各部队在搜救群众、清理废墟期间,有的发现现金20多万元,有的发现金银饰品,有的发现银行卡、存折,要么当场交还房主,要么按规定程序处理。
灾区房倒屋塌,当地群众许多财物被废墟掩埋。成都军区鲁甸抗震救灾联合指挥部成立之初即下发通知,明确抗震救灾群众纪律“十不准”:不准私分私藏清理出的钱物,不准损坏群众物品,不准赊欠群众钱物……
各抗震救灾部队纷纷出台相应的纪律规定。
云南某预备役师专门制订4条具体规定:救灾过程中发现财物,第一时间报告;清理住房废墟工作,必须经房主允许并在现场方可展开;清理出来的财物必须逐件登记;每个点位指定一名原则性强的同志担任群众纪律监督员,确保执行群众纪律不留死角。昭通军分区制订5条禁令:救灾粮一粒不吃,救灾水一口不喝,救灾帐篷一顶不占,应急药品一支不用,群众生产生活用品一件不拿。
“宁可饿断肠,不吃救灾粮!”抗震救灾官兵做到了。灾区群众由衷地说:“又见到了当年老红军的作风!”
果园里睡了一夜,苹果没少一个——
同样饥渴,食品饮水让给群众
口渴难耐,苹果举手可摘!
考验面前,武警昭通市四支队22名官兵的选择是:再渴再饿,也决不拿群众一分一毫。
8月3日,该支队教导队教员许康宁带领21名战士奔赴龙井村救援。房倒屋塌,村民们没有任何食物。搜救期间,官兵把随身携带的干粮、矿泉水分给了幸存的村民。
搜寻、救人、排险……官兵一干就是十几个小时,许多人没吃一口食物,没喝一口水。
按计划,这支小分队在龙井村搜救结束后直接返回。孰料搜救刚结束,他们又接到一个新任务:转移安置堰塞湖下游群众。
此时,官兵携带的干粮与矿泉水早已消耗殆尽。等官兵转移完群众,夜幕再次降临,由于没携带帐篷,官兵临时睡在一个果园里。
夜风习习,果园里苹果又大又红,果香四溢,有些稍矮的枝头,苹果举手可摘。虽然又累又饿,饥渴难耐,但官兵宁肯到一公里外接山泉喝,也没有一个人摘苹果。
22名官兵在果园睡了一夜,苹果没少一个!第二天,村民们感动极了,主动摘苹果往官兵口袋里塞。官兵婉言谢绝:“谢谢乡亲们,你们刚刚受了灾,生活更不容易,这些苹果我们不能收!”
此次鲁甸抗震救灾期间,类似的事不胜枚举。从进入灾区那天起,抗震救灾官兵始终把灾区群众当成父母兄弟,自觉体谅群众难处,条件再艰苦也不能增加群众负担。
8月4日上午,第二炮兵某基地官兵一路行军,车队在灾区一处路段受阻,一对母子提着一筐梨挨个车走,想送给参加抗震救灾的子弟兵。虽然又饿又渴,大家还是耐心地向母子俩解释,从车头到车尾,没人拿一个梨。
成都军区某工兵团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的临时驻地紧邻群众安置点。灾区天气炎热,官兵住小型便携式帐篷,帐篷小、通风效果差,里面温度极高。周围群众见状,主动邀请官兵到大帐篷休息。官兵说:“你们帐篷里也不宽敞,就不麻烦乡亲们了!”
武警某师赶赴红石岩村救援那晚,暴雨如注,村民们请官兵到帐篷里避一避雨,被婉言谢绝,官兵穿着雨衣在外露宿了一晚。成都军区某通信团三级军士长余涛,在某酒店楼顶废弃的库房里打地铺,酒店经理3次请他到客房中住宿,都被婉谢。
雨衣盖在遗体上,防疫消毒先鞠躬——
入乡随俗,尊重驻地民众意愿
8月6日,翠屏村。尽管天气炎热,班长李建和3名战士还是脱掉防护服,把军装穿得整整齐齐,再重新穿上防护服,庄严地走到安放有一位老人遗体的棺材前,恭敬地鞠了3个躬。而后,才向棺材洒干粉作防疫消毒处理。
老人的儿女看到这一幕,眼泪止不住地流。原来,老人在地震中被砸伤,因抢救无效不幸去世。下葬前,村里想对其遗体进行消毒处理。儿女们觉得这不合当地风俗,思想上有些抵触。成都军区某防化团班长李建所在小分队来村里进行防疫时,恰好赶上这件事,于是出现了这一幕。
鲁甸灾区是多民族居住区,各个村寨风俗习惯不同,民族禁忌也多。抗震救灾间隙,各部队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普遍开展群众纪律教育和民族宗教政策、民族风俗学习宣传,引导官兵强化群众观念,自觉尊重各族群众、尊重当地民风民俗,避免发生有损军民感情的事。尊重驻地风俗,尊重群众意愿,成了抗震救灾官兵的自觉行动。
某旅教导员高普带领官兵挖掘遇难者遗体时,得知这个村是回族群众居住区,当地习惯用白布裹盖遗体。每当官兵发现遗体时,都想方设法寻找白布遮盖。实在找不到白布,战士们就把雨衣脱下盖在遗体上。
某工兵团官兵与回族群众安置点相邻,共用一处水源。为了尊重群众禁忌,他们把做饭点远远搬离回族群众做饭点,需要用水时,用桶把水打走,在远处洗锅洗碗。
甘家寨被垮塌山体掩埋后,张姓3兄弟9个孩子全被埋在废墟中。此时,地震已过了4天,尽管生还的希望很小,家人还一直留在废墟上搜寻。他们有一个心愿:哪怕找到遗体也行。武警云南省总队二支队官兵闻讯后,决心帮他们实现这个心愿。
山体垮塌处十分陡峭,支队抽调的10名官兵抬着内燃切割机,爬上山坡,用生命探测仪搜寻,用破拆工具挖掘。余震不断,山体随时可能再次垮塌。官兵毫无惧色,轮流作业,终于打通一处水泥板,成功搜寻出两名遇难孩子的遗体。
看着官兵如此尽心尽力,张家兄弟紧紧握住支队副参谋长曾胜华的手,感激得久久说不出话来。
目前,抗震救灾还在继续,官兵们一切为了灾区群众的言行已深深地留在群众心中,灾区群众说:“官兵为人民服务的本色没有变,今天仍然是人民的子弟兵。”
(本报云南鲁甸8月10日电)
(来源:解放军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