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地协同。张坤平 摄
■打赢先打假、治训先治虚。练兵场上看得见、摸得着的形式主义可以一“禁”了之,破除那些看不到的、深层次的形式主义则任重道远
大力破除训练场上的形式主义,是此次演习的一大亮点。记者了解到,早在筹划演习之初,军委首长就明确提出:“不怕演砸、不怕推倒重来,坚决克服形式主义”。
这一重要指示,直接体现在《陆军合成旅集中检讨评估总体方案》中。总部明文规定,此次系列演习不设底案、不编脚本、不搞预演、不念稿子、不插彩旗、不埋炸点、不标示目标、不随意调换兵力装备和重复使用战损兵力、不提前进入演练场地侦察勘察、不改变实兵交战系统性能。这“十条禁令”一出,整个演习面貌一新。
最直观的变化,体现在演兵场的角角落落。部队进场,千人百车浩浩荡荡,坦克、装甲车上不见了迎风飘扬的小红旗;战斗筹划,指挥员面前没有了厚厚的讲稿,直接对着作战地图和战场态势显示屏摆兵布阵;实弹射击,方圆260公里的靶场看不到一个标示目标的圆圈和白布,600余个靶标随机隐蔽设置,颜色与现地背景浑然一体……
然而记者采访发现,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形式主义可以一“禁”了之,破除那些看不到的、深层次的形式主义则任重道远。
比如,某装甲旅为保安全把轻武器集中锁进铁皮柜,突遭“蓝军”袭扰时来不及取枪,不得不拿铁锹、木棍应战;某机步旅把营区、操场的做法带入演兵场,站礼宾哨、遇空袭后先集合再疏散。
再比如,尽管每支参演部队都配属了空军、陆航、特战、无人机等新型作战力量,但不少指挥员只注重建制内陆军装备,信息主导、体系支撑、精兵作战、联合制胜的现代作战理念没有真正落实到行动中,流于形式、走了过场。(杨存社 梁蓬飞 李玉明)
沙场论兵
喜看军事训练 实战化迈出坚实步伐
备受关注的“跨越-2014·朱日和”系列演习在隆隆炮火中落下了帷幕。这次演练,是我军军事训练实战化的一次重大创新实践。经过两个多月的真打实抗,7支参演的陆军合成旅七战六败。对于参演部队来说,虽然演练的结果可能“不尽如人意”,但从“练为战”的角度来看,此次演练标志着我军军事训练实战化又迈出了坚实步伐。
军事训练实战化是以打仗标准确立的根本指导。“跨越-2014·朱日和”系列演习,总部明确提出“重检验不重评比、重实效不重形式、重检讨不重输赢”的理念,破除“红必胜、蓝必败”的思维定势,教育引导部队不背包袱、聚焦打仗,不走过场、真打实抗,不唱赞歌、深刻检讨,参演部队克服了简单以胜败论英雄、单纯以分数定高低的观念,真正把检验和提高实战能力放在首位,摆正心态谋打仗、静下心来学打仗、扑下身子练打仗。
军事训练实战化是一种自觉的行为养成,必须把打仗要求落实到日常训练中去。意识根植于行为习惯,战斗力生成没有捷径,只能从平时抓起。演习实践表明,由于长期处于和平环境,一些部队在实战化训练方面“欠账”较多。这就要求必须在日常训练中始终坚持从难从严从实战出发,切实把实战化要求贯穿训练全过程,克服指挥训练“程式化”、战术训练“操场化”、基地训练“营区化”的做法,破除图好看、图彩头、图虚名的功利思想,把一切形式主义赶出训练场,把实战意识变为官兵的自觉行动。
军事训练实战化是一种长期的实践积累,必须加大难度强度提高部队实战能力。逼到绝境、难到极限,是“跨越-2014·朱日和”系列演习的鲜明特征。每场演习,紧贴作战任务确定演练课题,结合作战进程设置演练内容,依据不同作战方向、地形特点变换演练场地,模拟实际战场构设演练环境,针对作战对手塑造模拟“蓝军”,紧盯问题不放组织复盘检讨,部队得到前所未有的锻炼和提高。从这次演习的情况看,提高军事训练实战化水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必须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强力推动,以超常举措迅速兴起实战化练兵热潮,全面提高部队实战能力。(张大勇)
上一页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