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军事>>24小时滚动新闻

为基层官兵小革新小发明办“户口”

骆宏望

2014年08月27日04:43    来源:解放军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为基层官兵小革新小发明办“户口”

  本报讯 武玉振、特约记者骆宏望报道:8月17日,广州军区某装甲旅四级军士长鲁杨欣闻喜讯,他革新的快速拆装坦克负重轮装置有了“户口”,成为标准战备器材在全旅推广。

  去年12月,该旅组织负重轮拆装课目比武,鲁杨利用自制器材一举刷新此项课目纪录。然而,考核组却判成绩无效。谈及原因,考评组成员、作训科科长李宏斌理由很充分,用枕木拆装负重轮是完成该课目的“标准动作”,而鲁杨用的快速拆装坦克负重轮装置,是他自己平时“捣鼓”出来的,并非部队战备训练用的随装制式器材,上了战场用不上。

  按理说,什么有利于提高战斗力就用什么,但战场哪来的自制器材?李科长的质疑,道出了群众性小革新的尴尬处境:随装配件一个萝卜一个坑,而自制革新器材并不在战备方案之列,携带和使用也不符合装备管理规定,即使再好用打仗也用不上。

  这场比武引出的话题,引起该旅党委“一班人”的高度重视。他们在调研中发现,基层官兵的小革新小发明还有不少。从快速判断电传装置点位故障的试验线,到能使电刷取出速度提高三分之一的辅助器;从快速校正火炮精度的十字细线,到确保搭建帐篷牢固的扎带……这些自制器材上手简单、方便实用,深受官兵的喜爱。

  然而,受限于没有正式“名分”,它们只能局限在营区使用,应用范围很小。为此,该旅将这些群众性小革新拿到演训场上进行检验,最终筛选出26种有实战价值的成果进行推广使用。随后,机关把这些自制器材制作成标准配件,纳入战备标准化配载方案,定人、定位管理。前不久,该旅在上级组织的实战化考评中,这批有了“户口”的自制器材在演习中大放异彩,受到考评组的好评。

  为“草根创新”开辟坦途

  ■张科进

  读完这则新闻,编者想起了当年的“飞雷炮”。淮海战役中,我军官兵正是用这种自制的“土炮弹”,屡克黄维兵团的坚固工事。被俘的国民党官兵哀叹道:“这个土东西比我们的大炮还厉害。”如今,“飞雷炮”早已成为历史。然而,基层官兵在实现人与装备的结合过程中,这样的创新实践却永远不会停止。各级领导应高度重视“草根创新”成果,为小革新小发明直通战场提供“绿色通道”,使之成为战斗力建设的有益补充。

(来源:解放军报)

分享到: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