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集团军演习全程采取随机导调
前进报 9月10日
炮弹从前沿攻击队的头顶越过,“敌”阵地顿时成为火海;坦克炮、反坦克火箭弹在战斗队形中飞出,“敌”装甲目标、火力点接连被摧毁……8月30日上午,第16集团军组织合成营实战化演习,展现在记者眼前的某装甲旅合成装步营,进行了一场全程实兵演练、全程实弹检验、全程战损裁决、全程抢救抢修的立体要点夺控战。
“这次演习实打实!70%的战场情况由末端调控。”演习间隙,旅长张开创告诉记者,以往组织实兵实弹演习,部队什么时候动、实弹什么时机打都要提前预设好,为的就是确保安全。但演习不是演戏,未来战争,敌人不可能按预设的方式出牌。为使演习更加贴近实战,这次集团军指导该旅精设导调机构,选派46名末端调理员深入一线,采取着眼末端随机导调、针对进程临时导调、围绕合成综合导调等手段,使官兵直接接受和处置情况,通过贴近实战的导调促进演习的实战化。
记者全程观摩演习发现,合成营建制内的坦克炮、自行榴弹炮、反坦克火箭、步兵轻武器等多种火器齐上阵,根据导演部和末端调理员给出的情况,自主选择目标和时机射击,全程都在实战背景下打、在战斗队形内打、在临机召唤中打。第16集团军副军长安卫平介绍,为使火力打击更贴近实战,导演部还导调间瞄火力打运动目标、直瞄火力打隐显目标,提高射击难度。整场演习,该旅合成营共进行10多个波次的实弹射击,消耗弹药700余发,命中率超过70%。
“综合扫雷车由于后撤不及时,遭‘敌’火力打击战损。”“两台坦克在跃进射击中未能交替掩护,遭‘敌’火力打击战毁。”演习全程红蓝对抗,“蓝军”实施的直瞄火力射击、空中火力突击等,使“红军”损失惨重,末端调理员及时进行战斗裁决,诱导“红军”指挥员拿出应对之策。虽然集团军首长机关和部队近百人现场观摩,但该旅坚持一切从实战出发,不求“看点”,只求“战点”,通过实战化导调,促进实战化演练,在实战化训练中交出了合格答卷。
(《前进报》记者王任飞、张旭航)
第65集团军某旅战场机动设险局步步惊心
战友报 9月3日
在布满沼泽、泥淖、林地的生疏地域,29个小时连续行军215公里,处置11次战术情况……8月下旬,参加跨区基地化演练的第65集团军某旅,在异常复杂恶劣的战场机动途中上演了一场“生死时速”。
“这次战场机动未进行任何道路勘察,全程充满‘未知数’。”旅长丁永斌告诉笔者,行军道路泥泞、狭窄、松软,一不小心就会出“情况”;周边地形地貌相似、岔路口多,稍不留神就会偏离预定路线,而且一路上导演部还根据战场环境变化,设置难局险局考验部队。
机动沿途,险情不断,步步惊心,笔者在现场看到:在一处泥泞坡陡路段,车辆行驶中一侧轮子悬空,让后车人员揪心不已;在沼泽水多地段,远远看去,车辆好像都在“水上漂”……复杂恶劣的自然环境已经令部队自顾不暇,但更难对付的是导演部给出的一道道“考题”:车队还未通过难行路段,便遭“敌”空中侦察,部队只好在泥泞沼泽地里进行疏散隐蔽;车辆淤陷受阻,官兵正组织抢救抢修遭“敌”火力打击……导调情况一路不断,有些是两三个情况同时出,“局中局”“连环局”考验着各级指挥员的临机指挥处置能力。
“机动途中,导演部派出20余名末端调理员跟随部队,一路随机出情况,一路采集数据,‘战场’信息源源不断传回导调大厅。”导演部炮兵分队导调组组长、南京炮兵学院某教研室副主任潘建明说,紧贴战场环境设险局、危局、难局,目的就是练就部队能打仗的过硬本领。
部队按预定时间到达集结地域后,指挥所刚开设完毕,就接到导演部“指挥所暴露,马上转移”的命令,来不及喘息的官兵再次向指定地域开进。(王海洲、岳 明)
军媒点评
锻造合格的“战场导演”
■席严峰
导演丁晟在撰写《警察故事2013》剧本时,修改8次后送审,仍然得到“不真实”的修改回复。后来,他到北京市公安局刑侦总队第五支队体验生活3个月,阅读大量案件卷宗,随队破获7宗案件,做了5万字笔记,最终拍出叫好又叫座的警匪片。演习不是演戏,但有些道理却是相通的。演习是未来战争的预实践,作为“战场导演”的导调指挥员,只有真正了解战争、熟悉战争,才能使演练贴近实战。
当一名合格的“战场导演”,首先要牢固树立打仗思维。切实把打什么仗、与谁打、在哪打、怎样打等问题搞清楚,把现代战争的制胜机理研究透,脑子里有未来战场和作战对手的影子,才能够把条件和情况设真设实。其次,要提高导调能力。掌握紧跟战斗进程实际导调、针对战场环境临机导调等方法,根据部队战斗力底数,进行科学导调,引导官兵真正学打仗、练打仗。
(来源:解放军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