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中飞行的瑞士军刀”
“阵风”是法国达索公司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研制的“多功能作战飞机”,这个机型集空中防卫、空中侦察、空对地和空对海的精确打击以及核功能等于一身的最先进战斗飞机,不仅一机多用,而且可以在一次飞行中实施多种功能。由于其功能多而被形象地称为“空中飞行的瑞士军刀”。1991年5月,“阵风”首次试飞,2004年2006年先后开始在法国海军和空军服役。“阵风”是法国军队未来30年的主力机型。
“阵风”虽然正式在法国军队服役已经多年,但是其高昂的价格和其性能可靠性尚未得到证实而使得国外客户望而却步。最近几年,“阵风”在利比亚、马里和伊拉克的行动中的表现逐渐赢得了国际声誉。在利比亚战争中,“阵风”是法国空袭行动的主力,从法国本土基地起飞前往利比亚上空执行空袭任务,由于采用空中加油提供燃料,使得整个行动持续时间长达9小时35分钟,这是其它机型难以企及的;在马里战场上,“阵风”的发动机经受了非洲撒哈拉沙漠炎热高温的考验,机械性能完好无损;“阵风”战机在伊拉克的空中情报搜集和定点轰炸也有不俗的表现,成为“伊斯兰国”武装分子的一大克星。
这些实战中的成功展示得到了“阵风”潜在客户的广泛认可,也为其走向国际市场提供了机会。今年2月,急需提高本国军备水平的埃及率先订购24架“阵风”,成为国外第一个客户;一个多月后,印度终于决定购买36架“阵风”,成为最大的国外客户。至此,“阵风”在启用10多年后终于走向国外市场。
法国寻求在亚洲发展的机会
有分析指出,这一大笔军火生意的成交是两国发展战略上相互需求性增强的结果。莫迪出任印度总理以来关注重点是提升国家防务能力,急于对正在军队服役的战机和导弹等装备进行换代更新。《费加罗报》认为,印度此举有针对邻国巴基斯坦和中国的意味。从经济角度看,莫迪政府正在实施振兴工业的“印度制造”计划,寻求西方投资和技术支持是关键。印度购买“阵风”合同的重点就是引进法国先进技术,以便最终在本土制造这类先进武器装备。莫迪这次欧洲之行第二站是欧洲最大的经济体德国,他将参观世界著名的汉诺威工业博览会。显然,这些都与推动“印度制造”工业计划有关。
军火工业是法国工业出口的支柱产业,在法国经济长期陷入不景气的状况下,扩大军工产品出口成为拉动国内经济的关键步骤。埃及和印度成为“阵风”战机的首批客户无疑将促进法国军工产品进一步走向国际市场。奥朗德执政后,为摆脱法国经济困难,把目光投向经济持续增长的亚洲,2013年春,上任不久的奥朗德就把印度选择为他亚洲之行的第一个国家,此后又访问了中国和日本。目前,印度的经济增长速度令人瞩目,已经成为法国在亚洲寻求合作机会的重要渠道。
由此可见,法国同印度在发展战略上相互需求正在不断扩大,这也正是莫迪访问法国取得“突破性”成果的深刻背景。(新华社世界问题研究中心研究员 沈孝泉)
上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