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在不同思路的交叉点上,不同的信息风云际会,不同的知识繁花荟萃,不同的理念争锋比锐。由此形成互动与共振,最容易产生创新的雷电
信息时代的到来,世界新军事变革的浪潮改变了理论创新之路,西方兵学中愈来愈多地渗入了东方的谋略思想。
回顾人类思想史(包括军事思想史),许多最有开拓性的创新成果,常常发生在两条不同思想路线的交叉点上。不同文化传统和哲学背景的民族,有不同的认识思路;不同的学科研究,有不同的方法思路。在不同思路的交叉点上,不同的信息风云际会,不同的知识繁花荟萃,不同的理念争锋比锐。由此形成互动与共振,最容易产生创新的雷电。
美军从独立战争到朝鲜战争之前,基本上奉行的是“火力消耗理论”——实力与实力拼搏理论。到朝鲜战争时期,国际上已出现两大集团对峙,核武器的出现给战争带来了巨大变化,革命战争对一般战争也产生了重大影响,特别是在越南战争之后,美军经历了一个重新估价和重建军事思想的过程。到20世纪70年代末,美军组成了一个研究小组,专门考察了第四次中东战争,集中研究了克劳塞维茨、约米尼、格兰特、富勒、利德尔·哈特、隆美尔、成吉思汗、孙子和其他名家的军事思想,目的是创造一种在决战中以少胜多的新理论,结果出现了“空地一体战”。这一理论的特征是:在火力和机动之间,在直接手段与间接手段之间,以及在控制管理和掌握主动之间,取得较好的均衡。这里所说的机动,不单是机动力,更主要的是避敌强点、击敌弱点,掌握战场主动权的相关行动。总之,他们研究“空地一体战”的时候,就企图把孙子的智慧与克劳塞维茨的见解熔为一炉,从单纯的重力量,向既重力量、又重谋略转变。到了海湾战争时,他们干脆把孙子这位东方老人请到战争指挥部——前线官兵人手一册《孙子兵法》,把“上兵伐谋”作为最高的指导原则。参与制定海湾战争作战计划的美国海军陆战队一位将军说:“美军将尽力避免与伊军正面对抗。”这是他从《孙子兵法》中悟出的。《华尔街日报》战地记者,在多国部队地面进攻之前发回的报道说:“《孙子兵法》颠倒了美国海军陆战队的神圣传统……强调以谋克力。”
从海湾战争之后到21世纪初,是世界新军事变革的理论准备期,也是东西方军事文化走向融合的试验期。美军提出的“震慑”等作战理论,就是东西方军事文化融合的“新产儿”。
1995年,美陆、海、空军退役将军和研究人员组成的“研究小组”,最早提出“震慑”作战设想。1996年,美国防大学战略研究所出版了由尤尔曼、前助理国防部长怀特执笔的专著《震慑:达成快速主导》。由此,“震慑”作战理论初步成形。在这本书中,先后27处引用《孙子兵法》中的名言,并把孙武“吴宫演阵”作为一个重要案例来研究。可以看出,这一理论的创造过程和实际内容,都汲取了东方兵学的智慧。拉姆斯菲尔德任国防部长时,该作战理论受到高度重视,迅速纳入美军联合部队司令部主要科研训练课题——“快速决定性作战”。
在“震慑”作战理论问世之际,美军提出的“战略瘫痪”理论、“基于效果作战”理论、“快速决定性作战”理论、“网络中心战”理论,都产生于新军事变革的浪潮之中,可以说都从不同角度吸纳了《孙子兵法》中“上兵伐谋”的思想。这些理论的共同点都是以控制敌认知能力、瓦解敌意志为直接目标。从作战方式上讲,都主要通过节点摧毁和结构破坏,造成使敌“难以理解”的恐怖效果,陷入“战略休克”和“心理崩溃”,丧失对抗意志;都强调以敌人的认知能力和抵抗意志为作战重心,实行硬摧毁与软打击相结合,物理毁伤与大规模心理战密切协同。在物理打击中,都强调对敌指挥中枢和控制、通信系统,进行“点穴”式打击,使敌“变瞎、变聋、变哑”,陷入战略瘫痪;都强调将陆、海、空、天、电磁多维作战空间的多种作战力量,集成为一个“系统之系统”,全方位、不间断地实施高强度的快速打击;都强调使用特殊作战手段,如具有“可怕的声、光、烟、电”等特殊的炸弹,加重敌人认知和心理上的恐怖感、灾难感。
上述美军这些理论创新成果,可以说是东西方军事文化融合中生出的“多胞胎”。很可惜,在新军事变革激情的催生中,这一窝“多胞胎”都是“早产儿”,一个个都带有先天不足的畸形。理论创造者由于缺乏对人、对社会、对民族复杂性的研究,企图用非接触、高强度的精确打击,来消除对方的抵抗意志,其结果给对方更深地埋下了复仇的种子。从这个意义上说,当代恐怖主义的“非军事战争行动”,正是霸权主义对外政策和“非对称军事行为”引发的。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早产儿”的畸形在于“早产”,东西方军事文化融合的方向是正确的,代表新时代的军事理论还要在这一融合中产生、完善、发展。我们自己的军事理论创新,也必须在这一种融合中思考。
一个民族要发展,一支军队要前进,必须有不断超越自我的精神。我们正处在一个由工业文明向信息文明转型的时期。从发展看,军事理论不只是研究、探寻如何赢得对抗的方略的问题,同时也要研究力量的长久发展问题。只有在力量的发展上跑到了别人前面,才能从根本上赢得对抗。
正所谓:善战者“先胜而后求战”。固然,如何使用力量、运用现有的手段去赢得对抗需要谋略,而如何创造更新的手段、发展更适合未来对抗需要的力量,同样需要兵学理论指导。我们需要在继承自己民族优良传统的基础上,主动克服民族文化中的消极面,走出“注释式、考证式、颂扬式”的研究方法,站在伟人的肩上思考,以未来的眼光认识历史。
兵学理论研究的生命力就在于对未来的开拓,决不可停留于对历史的回顾。开拓未来,固然要借助历史给我们筑起的舞台,但目标是走向未来。我们需要掌握历史知识、借鉴历史经验、运用历史材料,但目的是寻求打开未来制胜之门的钥匙。我们不能从博物馆里取出古人的剑同现代敌人作战,而是要“熔化”古人的剑铸造新的武器。我们需要汲取西方的探索精神和不断追求新手段的意志,站在军事变革的前沿,着眼先进战斗力的发展方向,创造新时代的强军理论。这是新一代革命军人的责任。(李炳彦)
上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