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军事>>专题策划>>典型>>王飞雪:强军报国,托举“中国北斗”遨游苍穹
人民网>>军事>>正文

飞雪连天挚北斗【2】

----记国防科技大学卫星导航定位技术中心主任王飞雪教授

蔡渭滨、张喆

2015年06月23日07:01  来源:人民网-军事频道  手机看新闻

逐鹿中不辱使命

军队因使命而存在,军人为战胜而拼搏。只有忠诚使命,才能牢记责任、敢于担当,不畏艰险、不负重托!

面对世界导航定位领域的群雄逐鹿,我国科技工作者奋发图强、奋起直追。

然而,通往科学高峰的道路却是充满荆棘,真理长河有无数礁石险滩。1995年,正在前进中的北斗导航系统建设遇到了瓶颈问题——信号快速捕获,该核心技术经过国内专家十年攻关未获突破。

从海湾战争就已高度关注国际定位导航技术发展的王飞雪,在一次调研中知道了此事。看到攸关国家安全的系统工程研制受阻,他的心情非常沉重。当晚,他彻夜未眠,把以前掌握的文字资料和这次的实验数据仔细研究对比。感到,为什么不可以另辟蹊径,从算法上寻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呢?

他连续熬了几个通宵,反反复复推理论证,提出了一个全新的算法。当他红着眼睛把结果摆到时任系主任的庄钊文教授案头时,庄教授眼睛一亮,细心地和王飞雪他们几个年轻人,对方案进行完善,对结果进行验证。

这套“全数字化快速捕获信号与接收技术方案”,得到了中国卫星测量控制技术奠基人、中科院陈芳允院士的高度关注,并专门组织专家召开评审会,进行论证。论证会上,王飞雪从理论到实践,从数据到推理,旁征博引,回答质疑,得到陈院士和与会代表的充分肯定。

“王飞雪”的名字,在北斗业内名声鹊起。那一年,他才24岁,正在攻读博士学位。

理想与现实,有时仅仅是一步之遥;而把理论转化为实践,却需要经年的努力。从那时起,王飞雪正式踏上北斗导航定位的逐梦之旅。

他和同学雍少为、欧钢从北京抱回一台当时比较先进的台式计算机,以及4万元的尝试经费,开始了艰难的攻关历程。没有实验室,就把一个不到10平米的仓库简单收拾一下当作实验室;没有仪器设备,就东挪西凑找别人借,开始了他一生中最伟大的探险。

3年后,当显示器上脉冲闪耀,信号捕捉成功的一刻。业内20多位专家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10年时间、十几家单位、几十位知名专家先后为之奋斗的未能解决的瓶颈技术,竟然在3年内、被3个名不见经传的毛头小伙子解决了!

成功的取得,既靠过硬的本领和大胆的直觉,更靠对事业的热忱和执着。2006年,国家准备对北斗一号导航系统体制进行升级。当时,北斗一号已成功运行多年,系统运行稳定正常,大家一致主张,继续沿用原来的技术指标和基本参数,只需适当增强入站链路抗干扰能力、提升系统在某些特殊场合的稳健性即可。

但王飞雪教授以一个科学家的前瞻眼光,敏锐地意识到,这是一次北斗一号服务性能全面升级的绝佳机会。

如果仅仅是单纯的对硬件更新,对系统性能效果提升不会有质的飞跃。虽然软件系统已经很好,但在科学的高峰上,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哪怕是创新空间再小,也要奋力一搏!哪怕创新难度再高,也要奋力一搏!

那是一段令人难忘的时光。北斗中心灯火通明,大家吃住都在机房。每当说起这段往事,同事们感到王飞雪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时机稍纵即逝,如果我们不抓住这次机会,我们就很有可能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去追赶。”

从来好事天生险,自古瓜儿苦后甜。三个月的挑灯夜战,几十人的彻夜不眠,在庄钊文教授指导下,王飞雪和团队大胆提出了一套最新的编码理论改造应用方案。经过论证后应用到北斗二号上,带动了整个北斗短消息服务系统效能的跃升:所有的终端设备功耗降低一半,抗干扰性能提升一倍,各项参数达到理论最优值!

文弱的是外表,承载的是担当!随着北斗事业的发展,他承担的项目越来越多,任务越来越重,攻克的难关越来越多,取得的成果越来越显著。2012年底,升级后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正式面向亚太地区开通服务时,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联合发来贺电,表彰学校自主创新,团结协作,攻坚克难,追求卓越。

今年3月30日,北斗卫星导航全球系统首颗实验组网卫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标志着我国北斗系统由区域运行向全球拓展的启动实施。鲜为人知的是,在这项任务中,他和团队承担了30余项任务,是国家唯一同时承担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核心体制、卫星载荷、地面运控、测试评估和装备应用任务的团队。

上一页下一页
分享到:
(责编:董晓伟、闫嘉琪)

相关专题


我要留言

进入讨论区 论坛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