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是战天斗地的“红色前哨”
圆岛的原貌
王立波任站长的这个雷达站组建于1955年,最初是在黄海深处的礁石上建立的,并不驻扎在如今所在的海岛。
那年初,朝鲜战争的阴霾尚未散去,常有敌机袭扰我东北空域,时不时窜进来进行盘旋侦察。为了抗击空中不断入侵的铁“鸟”,确保我国领空的安宁,也为最大限度发挥雷达的作用,刚组建的雷达站奉命进驻辽东半岛沿海最远端的“圆岛”。
岛本无名,说是岛,其实是一块突兀地屹立于黄海深处,面积仅有0.03平方公里的礁石,因形状像半个圆球浮出水面,故称“圆岛”。“圆岛”远离大陆,没有人烟,没有淡水、没有植被,自然环境之恶劣,甚至连土壤都没有,一般地图上根本找不到它。
“圆岛”历来是兵家必争的咽喉要地,它是中国大陆自黄海向东延伸的终点,如果以其顶端的国界石碑为起点,向东十几海里以内仍是我国领海,超过十几海里以后便是公海,相当于扼守着祖国的东大门。
进驻环境恶劣的“圆岛”,雷达站最先受到的考验并不是如何应对敌机的抵近侦察,而是在缺少甚至断了生命之源——水的情况下,如何生存!
1955年6月,雷达站上岛还不到3个月的时候,由于天气恶劣,补给船一个多月没来,淡水用完了,菜也吃完了,为了解渴,时任指导员高殿清找出仅余的10公斤萝卜,吃饭时每人发两片,官兵们就这样挺过了42天。
经常闹水荒,官兵的生活靠刮露水、接雨水、融雪水、化海冰维持,却从未让给雷达供电的油机缺过水。因为他们懂得,之所以在这里受这份罪,唯一的目的就是为了用雷达一刻不停地守望头顶那片天。如果这都做不到了,吃再多的苦也就都没了意义。
一次岛上仅余3桶淡水,眼看又要断水,为保证油机运转,官兵们制定了周密的节水计划,不洗脸,不刷牙,用海冰做汤,用海水蒸饭,每天每班只能分到一杯水,每人只能抿上一小口。
就在这时油机员左林富患了感冒,高烧40℃,浑身滚烫,喉咙干得说不出话,可就是不肯喝水。卫生员给他送来小半碗水让他服药。左富林却干吞了药片,愣把水又倒进了油机的水箱。
问他为什么这样做?左林富说舍不得,人没水还可以坚持,油机没水雷达就不能转了。话虽短,字千钧,小小的水滴在左富林眼里似乎已超越了它的自然属性,折射出耀眼的精神光芒。
即便像左林富一样,官兵们少喝水、少用水、甚至不喝水,接雨水、化海冰、甚至舔露水,用尽各种办法去节省每一滴水,却多少是有些被动和无奈的,因为无论他们多么努力,在当时那个年代那个条件,总是难以凭空“生出”水来,解决岛上天然缺水这个难题。
但在与自然的斗争中,有一样却是他们主动的。前面说过“圆岛”上光秃的连泥土都没有,全是荒礁乱石。1959年初春的一天,连队炉灶坏了,炊事员陈金良想和点泥修补一下都没办法。几天后他有机会下岛时,因为心里惦记着这事儿,返回时就背了半袋泥土。
无线电员徐承米和陈金良一样,都是1955年首批上岛的老兵。陈金良背土上岛的事启发了他,在他下岛返回的时候,也用挎包背回了一包土,并在避风处开出了第一块菜地,虽然只有脸盆大小,却预示了将在岛上常驻的春天。
以此为发端,往岛上带土成了雷达站官兵的自觉行动,有机会下岛的官兵谁也不会忘记的一件事就是往岛上带回自己家乡的泥土。用这些泥土,他们在岛上生生“造”出了108块大如床、小如盆的菜地,种出了扁豆、辣椒等20多种蔬菜,并根椐土的来源,形象地命名为“北京田”“延安田”……
1965年3月17日,为表彰雷达站官兵“一把土、一滴水”战天斗地、坚守使命,克服一切困难为祖国守护“空中界碑”的精神,国防部授予雷达站“红色前哨雷达站”荣誉称号,“一把土、一滴水”的精神也随之享誉全军。
![]() | ![]() |